-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范晔(398-445)
- + 刘义庆(403-444)
- 鲍照(约414-466)
- 谢眺(464-499)
- 陶弘景(456—536年)
- 丘迟(464-508)
- 刘勰(465-520)
- 钟嵘(约468-518)
- 郦道元(470-527)
- 吴均(469~520)
- 陈叔宝(553年—604)
- 其他南北朝作家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③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④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②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员。③焉:何,哪里。④罢:通"疲"文中指停止。【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尊君在不 (______________) 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
下车引之 (______________) 虽乐 (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③岂可不一会期哉。
【小题3】这两则文段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②。魏于是乎始强。
(《战国策》)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亲自取消了这次活动。【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
(2)去后乃至(______)
(3)是日,饮酒乐(______)
(4)岂可不一会期哉(______)
【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小题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看法。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小题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值胡贼攻郡 恰逢 |
B.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
C.未若柳絮因风起 趁 |
D.贼既至。 既然 |
A.太丘舍去 吾今死矣,子可去 |
B.岂荀巨伯所行邪? 三人行 |
C.而敢独止 温故而知新 |
D.尊君在不 传不习乎 |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小题4】第二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季札①之初使,北过徐君②。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③,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④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注)①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②徐君:徐国国君。③上国:古指中原发达国家。④冢:坟墓。【小题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元方/时年七岁 | B.待君久/不至 |
C.季札/心知之 | D.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
⑴陈太丘与友期行 ⑵元方入门不顾 ⑶为使上国 ⑷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过中不至 ②还至徐 |
B.①太丘舍去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C.①于是乃解其宝剑 ②去后乃至 |
D.①徐君好季札剑 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
⑵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小题5】陈太丘与友期和季札挂剑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________的传统美德;(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__________的孩子。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卿父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②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父法⑤孤,孤法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做,实践。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法:效法,仿效。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遥遥无期 |
B.陈元方年十一时/元方时年七岁 |
C.周公不师孔子/可以为师矣 |
D.元方入门不顾/义无反顾 |
A.尊君在不: 你父亲在吗? |
B.友人惭,下车引之:友人很惭愧,下车去拿好吃的吸引元方。 |
C.期日中,过中不至:约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 |
D.不知卿父法孤,孤法父:不知是你父亲效法我,还是我效法你父亲? |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①与友期行
②尊君在不
③元方入门不顾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元方入门不顾。
(3)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太丘是从“无信”“无礼”这两方面反驳父亲的朋友的。 |
B.选文主要是批评那些不守信用、没有礼貌的人。 |
C.面对客人的责骂,文中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地方的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
D.“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太丘舍去
(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
(4)入门不顾
【小题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 | B.对/子骂父 |
C.下车/引之 | D.元方入/门不顾 |
⑴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⑵友人惭,下车引之。
【小题4】“元方入门不顾”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个怎么样的孩子?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陈太丘与友期(______)
②太丘舍去(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依照约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体现的是古人“诚信”的理念。 |
B.文中的友人无信、无礼,但有一个优点,就是知错能改。 |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尊君”、“太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父”、“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
D.文章语言生动传神,运用语言、动作的描写,展现人物鲜明个性。 |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寔在乡闾,平心率物①。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②,退无怨者。至乃叹曰③:“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④。”时岁荒民俭⑤,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⑥见,乃起自整拂⑦,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⑧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⑨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平心率物:居心公平,正直的对待事物。②晓譬曲直:明白详细地说明是非。譬,说道理给人听。③至乃叹曰:甚至(有人)竟感叹地说。④短:批评,指责。⑤岁:年成。俭:生活艰难,贫困。⑥阴:暗中。⑦整拂:整理拂拭(衣服)。⑧稽颡(qǐ 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⑨克:克制。
【小题1】下面词语中“顾”与“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三顾茅庐 | B.奋不顾身 | C.左顾右盼 | D.顾此失彼 |
(1)相委而去(____________) (2)时岁荒民俭(__________)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理解:友人失信在先,在得知陈太丘已经离开后,不但不承认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且把责任推到陈太丘身上,说明他是一个不讲礼仪、不讲道理的人。
(乙)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
翻译: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
理解:陈寔在发现盗贼后,担心自己的子孙也会行为不端,所以特意对子孙进行训诫,告诉他们要注意品性的修养,无意之中感化了盗贼,使之惭愧认罪。
【小题4】(甲)文中陈元方与(乙)文中陈寔父子二人在对待别人的错误行为时所采取的方式和态度有所不同,你认为哪种方式更有利于人改正错误?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 三人行 |
B.君与家君期日中 吾日三省吾身 |
C.元方时年七岁 学而时习之 |
D.过中不至 仁在其中矣 |
A.相委而去 思而不学则殆 |
B.尊居在不 不亦乐乎 |
C.下车引之 日月之行 |
D.君与家君期日中 与儿女讲论文义 |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一句,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也暗示文中内容与守时、守信相关。 |
B.从“怒”到“惭”,写友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态度的变化,可表明友人是也知错能改的人。 |
C.结尾“入门不顾”四个字,表现出陈元方在语言和道义上战胜了对方后内心的满足与自豪感。 |
D.本文虽简短却内容丰富,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为人处世,应讲礼守信的道理。 |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友人惭,下车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