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 三国
- 曹操(155-220)
- 诸葛亮(181-234)
- 曹丕(155-220)
- 曹植(192-232)
- 阮籍(210-263)
- 其他三国作家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清
- 近代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 (2)必得能裨补阙漏阙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4)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小题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小题3】对文章内容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
B.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其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
C.本文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
D.作者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严明赏罚。 |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将军宜枉驾顾之
③欲信大义于天下 ④遂许先帝以驱驰
【小题2】翻译下列的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小题3】甲文中诸葛亮回顾了与先帝之间的哪三件大事?回顾这些大事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4】乙文对诸葛亮的描写采用了什么方法?结合甲文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④,又虎视淮阴⑤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⑥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⑦,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郗(xī)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 ②苻(fú)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③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④梁、岐:地名。⑤淮阴:淮河以南地区。⑥桓宣武:即桓温,东晋征西大将军。⑦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于是朝议遣玄北讨()(4)是必济事()
【小题2】翻译下列语句。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小题3】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断句
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小题4】郗超认为谢玄率师讨伐苻坚能够成功的依据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小题5】在(甲)(乙)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请根据文段的内容对两人作简要评价。诸葛亮: 郗超: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小题1】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恢弘志士之气 | B.故不错意也 | C.欲信大义于天下 | D.将军身被坚执锐 |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B.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
C.苟全性命于乱世 | D.诚亦开张圣听 |
A.将军宜枉驾顾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B.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
C.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D.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谓为信然 |
A.扶苏以数谏故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光先帝遗德 |
C.性行淑均行阵和睦 |
D.丹书帛曰“陈胜王”了却君王天下事 |
A置人所罾鱼腹中
A.轻寡人与 | B.箪食壶浆 | C.光先帝遗德 |
益(增加)
A.性行淑均(平)夙(早)夜忧叹 | B.中道崩殂(死亡)平明之理(治) |
C.咨诹(询问)善道存亡之秋(秋天) | D.猥(降低身份)自枉屈斟酌损 |
【小题8】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
(用原文回答或自己概括回答均可)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
【小题9】下面是芝麻吧里楼主落花沉香发的主题帖和二楼紫陌渊明的跟帖,请你给自己起一
个网名,然后跟帖,谈谈你的看法。(跟帖不少于50字)
(落花沉香)《出师表》宣扬愚忠思想和“穷兵黩武”的思想,建议从中学课本中删去。
(紫陌渊明)《出师表》文采飞扬,艺术价值很高,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让学生学习这样的名篇,不仅可以提高写作技巧,还能够了解中国历史,所以应当保留。
(选自《出师表》)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志虑忠纯: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太守谓谁 |
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C.立闻亮卒 卒获有所闻 |
D.发病而死 舜发于畎亩之中 |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小题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亮 之 为 政 开 诚 心 布 公 道
【小题5】(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用原文回答)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出师表》)
(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节选《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转》)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躬耕于南阳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由是感激
(4)及卒,如其所言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小题3】结合(甲)文,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请举出一例。
【小题4】诸葛亮和刘备历来备受尊崇,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①,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②,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③,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垄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①缘贡:趁着进贡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贡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小题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4)平居无私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
B.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
C.故人亲党皆绝之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
D.奉命于危难之间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小题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甲)文第2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2)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诸葛亮建议后主要 ,包拯告诚后世子孙要 。(各用一个4字短语回答)
(3)请用(甲)文中一个词(短语)概括包拯这个人物形象。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宮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别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徳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乙)
(链接材料一)
太宗①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②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④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链接材料二)
嗣⑤当激厉士卒,北逾沙漠,尽屠夷种。迎二圣⑥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⑦,主上奠枕⑧,余⑨之愿也。
(节选自岳飞《五岳祠盟记》)
注:①[太宗]李世民,唐代皇帝。②[征]魏征,唐初政治家。③[雅]平日,向来。④[劳]慰劳。⑤[嗣]随后,接下来。⑥[二圣]指被金兵俘虏北去的宋徵宗和宋钦宗。⑦[虞]优處,忧患。⑧[奠枕]安枕。⑨[余]指岳飞。【小题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有所广益/精益求精 计日而待/不计其数 |
B.不求闻达/知书达理 由是感激/实事求是 |
C.夙夜忧叹/忧心如焚 庶竭驽钝/尽心竭力 |
D.察纳雅言/温文尔雅 临表涕零/涕泪交流 |
(1)以遗陛下
(2)遂许先帝以驱驰
(3)讨贼兴复之效
(4)北逾沙漠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2)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
【小题4】(甲)文中第三段,诸葛亮提到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5】为国尽忠是中华传统美德。请你根据(甲)文和(乙)文的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说明为国尽忠在诸葛亮、魏征、岳飞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诸葛亮:
魏征:
岳飞: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乙)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①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②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③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注释)①除:封授。②可:同意。③迁官:晋升官爵。【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______)
(2)以光先帝遗德(______)
(3)后果以称职闻(______)
(4)帝竟从其请(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光先帝遗德/以天下事为己任 |
B.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普颜色自若 |
C.帝素嫌其人/天下缟素 |
D.良久不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刑以惩恶,赏以酬功。
【小题4】请用“/”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限断两处。
明 日 复 奏 之 又 不 用
【小题5】(甲)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两条建议?请简要概括。(乙)文从哪个方面体现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