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出师表》)

(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节选《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转》)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耕于南阳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由是感激
(4)及,如其所言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小题3】结合(甲)文,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请举出一例。
【小题4】诸葛亮和刘备历来备受尊崇,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2-04-01 11:58: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三代以降:夏商周三代以来。②操心制行:思虑行动。③孙氏:孙权。④言如蓍(shī)龟:(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__________________)    (2)夙夜忧叹(__________________)
(3)出于诚(__________________)    (4)荆、益可取(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给文中画线处断句(断三处)。
使 无 徐 庶 之 一 言 玄 德 之 三 顾 则 苟 全 性 命 不 求 闻 达 必 矣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生于乱世,躬耕陇亩。
【小题4】(甲)文中作者追述二十一年的经历,下面对其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追述寓情于事,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
B.希望后主效法先帝任人唯贤,知人善任。
C.表明自己只求报效尽忠,激励后主完成统一大业。
D.劝谏后主体谅老臣,兴复之事应交给攸之、祎、允等人。
【小题5】(乙)文中诸葛亮被称为“千载人”,请简述其理由。

同类题3

读历史故事,感人物精神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④,又虎视淮阴⑤。于是朝议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必济事。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⑥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⑦,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郗(xī)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 ②苻(fú)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③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④梁、岐:地名。⑤淮阴:淮河以南地区。⑥桓宣武:即桓温,东晋征西大将军。⑦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于是朝议玄北讨()(4)必济事()
【小题2】翻译下列语句。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小题3】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断句
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小题4】郗超认为谢玄率师讨伐苻坚能够成功的依据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小题5】在(甲)(乙)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请根据文段的内容对两人作简要评价。诸葛亮:    郗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节选)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博学而志    (2)人不其忧    (3)非宁静无以 (4)年与时
【小题2】与“夫君子之行”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毛B.而两狼并驱如故
C.下车引D.曲肱而枕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小题4】(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_________”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 “________”字,对比鲜明。
【小题5】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