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常见的化学反应
- 运动和力
- 电和磁
- 波
-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 + 能量转化与守恒
- 电功和电功率
- 简单机械
- 功和能
- 机械能
- 内能
- 核能
- 能源与社会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已知物体的重力势能表达式为EP=mgh,动能表达式为EK=1/2m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h为物体距离水平地面的高度,v为物体的运动速度,g为常量,取10N/kg。如图所示,将一质量为0.4kg的物体从距离地面1.5m的高度沿水平方向以2m/s的速度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物体从被抛出到落地的瞬间,整个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求:

(1)物体被抛出时的重力势能EP和动能EK1。
(2)物体从被抛出点至落地的过程中,其重力所做的功W。
(3)物体落地前瞬间的动能EK2。

(1)物体被抛出时的重力势能EP和动能EK1。
(2)物体从被抛出点至落地的过程中,其重力所做的功W。
(3)物体落地前瞬间的动能EK2。
2016年浙江最大抽水蓄能电站在缙云开建。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用电低谷时(如深夜),电站利用电网多余电能把水从下水库抽到上水库中储存起来;用电高峰时,再利用上水库中的水发电(g取10N/kg)。

(1)蓄能时,水被抽到上水库中,电能转化为水的_____。
(2)发电时,若该电站上水库可用于发电的库容量为7.86×106m3,上下水库平均水位差637m。上水库中可用于发电的水流到下水库,水的重力做功为___J。

(1)蓄能时,水被抽到上水库中,电能转化为水的_____。
(2)发电时,若该电站上水库可用于发电的库容量为7.86×106m3,上下水库平均水位差637m。上水库中可用于发电的水流到下水库,水的重力做功为___J。
在不计绳重和摩擦的情况下,利用一滑轮组匀速提升物体。下表是在利用该滑轮组将一物体匀速提升到一定高度时采集到的信息:
(1)通过计算确定该滑轮组提起物体的绳子段数为________,在下面虚线框中画出该滑轮组的组装示意图。

(2)用该滑轮组将重力为800牛的物体匀速提升l米时,拉力做的总功为________。
物体所受的重力G/牛 | 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牛 | 滑轮组做有用功W有用/焦 | 拉力做的总功W总/焦 |
500 | 200 | 1000 | 1200 |
(1)通过计算确定该滑轮组提起物体的绳子段数为________,在下面虚线框中画出该滑轮组的组装示意图。

(2)用该滑轮组将重力为800牛的物体匀速提升l米时,拉力做的总功为________。
有一种小型千斤顶,当手往下压动摇臂时,能把顶着的重物微微抬高一段很小的距离,把摇臂向上复位时,抬起的重物可以保持不动,再按下摇臂时,重物又被微微抬起。上下往复操作摇臂,重物便渐渐举高。用这种千斤顶把某汽车的一个后轮顶起时,施加在摇臂上向下的压力为200牛,每压一次,手向下移动的距离是50厘米,压10次后,后轮被抬高l0厘米,若汽车质量2×103千克,千斤顶支持其重量的30%,不考虑手使摇臂向上复位所做的功,则手每向下压一次对机械做功________焦,该千斤顶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g=10牛/千克)

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如图所示的简易电梯,由图可知( )


A.A是动滑轮 |
B.B是定滑轮 |
C.如果电动机向下拉动绳子.电梯厢将上升 |
D.电梯厢运动的速度与电动机拉绳的速度相等 |
如图所示,在这个装置中,如果拉力F等于4牛,则甲、乙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分别为()


A.8牛,l2牛 | B.12牛,8牛 |
C.8牛,8牛 | D.12牛,l2牛 |
甲吊车比乙吊车的机械效率高,当它们分别把相同质量的物体匀速提升相同高度时,则( )
A.甲吊车的电动机做的有用功较多 |
B.乙吊车的电动机做的额外功较多 |
C.甲吊车的电动机做的总功较多 |
D.甲、乙两吊车的电动机做的总功相同 |
如图所示,用一细线悬挂一根粗细均匀的轻质细麦秸秆,使其静止在水平方向上,0为麦秸秆的中点,有两只大肚皮的蚂蚁同时从O点分别向着麦秸秆的两端匀速披行,在蚂蚁爬行的过程中麦秸杆在水平方向始终保持平衡,则 ( )


A.两蚂蚁的质量一定相等 |
B.两蚂蚁的爬行速度大小一定相等 |
C.两蚂蚁的质量与爬行速度大小的乘积一定相等 |
D.两蚂蚁对麦秸杆的压力一定相等 |
小明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在杠杆两侧挂上不同个数的钩码,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三次实验后得出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下列能帮助他得出正确结论的操作是( )


A.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 |
B.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 |
C.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 |
D.增加钩码个数,再多次实验使结论更具普遍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