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常见的化学反应
- + 运动和力
- 运动和力
- 机械运动
- 固体压强
- 液体压强
- 浮力
- 大气压
- 电和磁
- 波
-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 能量转化与守恒
- 能源与社会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健腹轮是一种健身器材,如图所示。

(1)健腹轮的橡胶手柄上设计有凹凸纹理,主要是为了增大________,达到防滑的目的
(2)在图示状态中,人和健腹轮都保持静止,此时人手对健腹轮的压力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人自身的重力G。

(1)健腹轮的橡胶手柄上设计有凹凸纹理,主要是为了增大________,达到防滑的目的
(2)在图示状态中,人和健腹轮都保持静止,此时人手对健腹轮的压力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人自身的重力G。
甲、乙两位同学对“雨滴的下落速度是否跟雨滴的大小有关”持有不同的意见,则他们对此展开研究。他们从网上查到,雨滴在下落过程中接近地面时受到的空气阻力与雨滴的横截面积S成正比,与雨滴下落速度v的平方成正比,即f=kSv2(其中k为比例系数,是个定值),雨滴接近地面时可看做匀速直线运动。把雨滴看做球形,其半径为r,密度为
,球的体积为V=
(1)半径为r的雨滴重力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接近地面时,大雨滴的下落速度_____________小雨滴的下落速度(选填“大于”“等于”“小于”),其推理过程:______________。
(3)按照上述空气阻力的影响因素,将雨点换成小球,现有两个用轻质细线连接的体积相同、重力分别为2牛和3牛的小球,从较高的高度开始自由释放,当两球匀速下降时,细线上的拉力为__________牛。


(1)半径为r的雨滴重力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接近地面时,大雨滴的下落速度_____________小雨滴的下落速度(选填“大于”“等于”“小于”),其推理过程:______________。
(3)按照上述空气阻力的影响因素,将雨点换成小球,现有两个用轻质细线连接的体积相同、重力分别为2牛和3牛的小球,从较高的高度开始自由释放,当两球匀速下降时,细线上的拉力为__________牛。
竖直方向,在弹簧秤的下端挂一重物A及吊篮B,一人站在吊篮中,小金对A用100N的力竖直向下拉,如图所示,请判断弹簧秤的示数变化:____________。水平方向,如图所示,小金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长方体木块A,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用10N的力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左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小金将10N变为20N的拉力,则物体A相对地面_______,同时请判断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底面积和质量都相同的甲、乙两平底容器,分别装有深度相同、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甲>F乙
②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甲′>F乙′
③如果将两容器分别取出相等质量的液体,则剩余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p甲>p乙
④如果将两容器分别取出相等体积的液体,则剩余液体的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甲′>p乙′

①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甲>F乙
②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甲′>F乙′
③如果将两容器分别取出相等质量的液体,则剩余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p甲>p乙
④如果将两容器分别取出相等体积的液体,则剩余液体的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甲′>p乙′
A.只有①和③ | B.只有②和④ |
C.只有②和③ | D.只有②、③和④ |
小乙同学从乘地铁到超市,买好东西骑自行车回家则说法正确的()
A.![]() |
B.![]() |
C.![]() |
D.![]() |
木块在两端开口且足够长的竖直筒中自由释放可向下作匀速直线运动,若木块在其右侧质量为5千克的物体牵引下则可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绳子质量及滑轮与转轴、绳子间的摩擦均忽略不计),如图所示,(g取10牛/千克)

(1)当右侧物体刚落地时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为__________。
(2)木块的质量为______千克。

(1)当右侧物体刚落地时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为__________。
(2)木块的质量为______千克。
如图(甲)所示,物体甲重30N,被50N的水平压力F甲压在竖直墙壁上保持静止.如图(乙)所示,物体乙重60N,在40N的水平拉力F乙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匀速向右运动。则物体甲受到的摩擦力f甲和物体乙受到的摩擦力f乙分别是


A.f甲=30N,f乙=60N | B.f甲=30N,f乙=40N |
C.f甲=50N,f乙=60N | D.f甲=50N,f乙=40N |
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我坐在奔驰的火车上,静靠在椅背上,欣赏着窗外的景物,只见路旁的树木急速地向后退去……”上文①“升起”、②“静靠”、③“奔驰”、④“后退”四个描述词中是以“运动的火车”作为参照物的是: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如图甲所示,在一只薄塑料袋中装水过半(未满),用细线扎紧袋口,用弹簧测力计测得其所受重力为10N;再将这个装水的塑料袋浸入烧杯内的水中,如图乙所示,当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N时,袋内水面与烧杯中的水面相比(不计塑料袋和细线的重)( )


A.比烧杯中的水面高 | B.比烧杯中的水面低 |
C.与烧杯中的水面相平 | D.高低无法判断 |
今年,某地要推行“区间测速”,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30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0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

(1)原来检测的方法是监控探头判断通过监测点时的车速。如果按原来的方法,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会不会判为超速?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计算说明,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会不会被判为超速?________
(3)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为劝导驾驶员不要超速行驶,请你设计一条劝导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1)原来检测的方法是监控探头判断通过监测点时的车速。如果按原来的方法,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会不会判为超速?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计算说明,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会不会被判为超速?________
(3)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为劝导驾驶员不要超速行驶,请你设计一条劝导语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