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 构成物质的微粒
- 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 分子
- 元素
- 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 物质的分类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下列哪一组元素中,既有金属元素,又有非金属元素、还有稀有气体元素( )
A.HCFONHe ![]() | B.MnNaMgAlSiP ![]() | C.SClNeIKCa ![]() | D.FeCuZnAgHgAr |
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
C.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
D.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
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阳离子、阴离子这些粒子中:
(1)显示电中性的微粒是__________.
(2)带正电的微粒是_________.
(3)同位素的氕、氘和氚原子具有不同的________.
(4)质量最小的微粒是__________.
(5)化学反应中,一定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____.
(6)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_________.
(1)显示电中性的微粒是__________.
(2)带正电的微粒是_________.
(3)同位素的氕、氘和氚原子具有不同的________.
(4)质量最小的微粒是__________.
(5)化学反应中,一定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____.
(6)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_________.
我国在1993年成功制取了一种由相对原子质量为18、核电荷数为8的氧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种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6克 |
B.这种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水分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0 |
C.这种氧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0 |
D.这种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0 |
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9.0级强烈地震,从而引发核泄露危机。核事故时往往泄漏出污染物(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为避免核辐射,需一次性口服100毫克(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使人体甲状腺中碘达到饱和而不再吸收外界的碘,从而起到保护作用。请回答:

(1)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另外一种碘原子“碘−127”,其核内质子数是53,中子数是74,它与碘−131的关系是___.
(2)假设所处的环境已受污染,通过服用加碘食盐(注:加碘食盐中的碘为)的方法能否有效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呢?
(查阅资料)成人每天食用食盐的质量通常为6g;某种加碘食盐的标签如图所示。
(问题分析)500g该品牌食盐中,含碘的最大质量是___;若要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至少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品牌碘盐___Kg.
(结论)日常服用加碘食盐___(填“能”或“不能”)起到避免核辐射目的,原因是___.

(1)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另外一种碘原子“碘−127”,其核内质子数是53,中子数是74,它与碘−131的关系是___.
A.同种元素 B.同种物质 C.同种分子 D.同种原子 |
(查阅资料)成人每天食用食盐的质量通常为6g;某种加碘食盐的标签如图所示。
(问题分析)500g该品牌食盐中,含碘的最大质量是___;若要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至少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品牌碘盐___Kg.
(结论)日常服用加碘食盐___(填“能”或“不能”)起到避免核辐射目的,原因是___.
卢瑟福的 α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森在 1903 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线条中,不可能是α 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A.a | B.b |
C.c | D.d |
科学家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据此推断,当一种元素的原予经放射变化后,结果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它一定是放射了( )
A.电子 | B.质子 | C.中子 | D.该原子的原子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