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性质
- 水
- 空气
- 金属
- + 常见的化合物
- 物质的酸碱性
- 常见的有机物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是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都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选项 | 物质 | 试剂和方法 |
A. | Fe(Fe2O3) | 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
B. | KCl(K2SO4) | 滴入适量Ba(NO3)2溶液、过滤 |
C. | CO(CO2) |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
D. | H2(HCl) | 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
A.A B.B C.C D.D
“双吸剂”是一种常见袋装食品的保鲜剂,能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某包“双吸剂”标签如图所示。某科学兴趣小组通过定性探究,发现这包久置的“双吸剂”固体样品中可能含有Fe、Fe2O3、CaO、 Ca(OH)2和CaCO3的几种或全部。为进一步确定这包久置的“双吸剂”固体的成分,进行了下列定量实验:取3g样品研碎,并用磁铁充分吸引后,得到剩余固体2.6g,按照如图流程进行实验。


请回答相关问题:
(1)铁粉的质量是_____g,Fe2O3的质量是______g。
(2)依据实验数据,通过计算推断这包久置的“双吸剂”固体样品中是否含有CaO和Ca(OH)2。________


请回答相关问题:
(1)铁粉的质量是_____g,Fe2O3的质量是______g。
(2)依据实验数据,通过计算推断这包久置的“双吸剂”固体样品中是否含有CaO和Ca(OH)2。________
向含 CuCl2和 HCl 的 150g 混合溶液中,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 NaOH 溶液,参加反应的 NaOH 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关系如图。据图回答:

(1)在滴加NaOH 溶液过程中,原溶液中________离子个数不变。(填离子符号)
(2)P 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
(3)m1为多少?(要求写出具体的解题过程)____

(1)在滴加NaOH 溶液过程中,原溶液中________离子个数不变。(填离子符号)
(2)P 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
(3)m1为多少?(要求写出具体的解题过程)____
“有一些花的颜色是红的、蓝的或紫的。这些花里含的色素叫‘花青素’,花青素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小勇阅读此段文字后,做了如下家庭实验:将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肥皂水中,喇叭花很快变成了蓝色;将另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厨房的某种调味品中,喇叭花变成了红色。请你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回答:
(1)小勇选用的调味品最有可能是 (填“食醋”、“酱油”或“黄酒”);
(2)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仅用喇叭花不能鉴别的一组是 (填序号)。
(1)小勇选用的调味品最有可能是 (填“食醋”、“酱油”或“黄酒”);
(2)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仅用喇叭花不能鉴别的一组是 (填序号)。
|
下列有关物质的化学式、名称、俗名不完全对应的是( )
A.NaCl 氯化钠 食盐 |
B.CaO 氧化钙 生石灰 |
C.Na2CO3 碳酸钠 苏打 |
D.NaOH 氢氧化钠 纯碱 |
下图是对生成氯化钠反应关系的归纳与整理。

(1)物质A是常见的碱,写出A的化学式:________。
(2)反应③、④、⑤、⑥能够发生的原因是________,反应①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反应。

(1)物质A是常见的碱,写出A的化学式:________。
(2)反应③、④、⑤、⑥能够发生的原因是________,反应①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反应。
现有一包白色固体混合物,可能由 BaCl2、KOH、KNO3、MgCl2、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试回答:

(1)白色固体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
(2)步骤②中加 KOH 的目的是________。

(1)白色固体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
(2)步骤②中加 KOH 的目的是________。
“春泛盐,秋泛硝”。有些地区的盐碱地里春天会析出食盐,到了秋天,又会析出芒硝(主要成分是 Na2SO4·10H 2O)。该地区某中学的同学们对“硝”的成分产生了争议,甲小组同学认为“硝”中只含有硫酸钠,乙小组同学认为“硝”中既含有硫酸钠,又含有氯化钠。为了验证猜想,他们采集了样品,加适量水完全溶解后,过滤,滤液备用。
(1)甲小组同学的实验如下:取少量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再滴加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加________,又有白色沉淀产生,最终认为乙小组观点正确。
(2)乙小组同学认为甲组同学实验方法不合理,将氯化钡溶液改成硝酸钡溶液,其余方法步骤都相同。
(3)你认为甲、乙两小组的实验设计哪个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
(1)甲小组同学的实验如下:取少量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再滴加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加________,又有白色沉淀产生,最终认为乙小组观点正确。
(2)乙小组同学认为甲组同学实验方法不合理,将氯化钡溶液改成硝酸钡溶液,其余方法步骤都相同。
(3)你认为甲、乙两小组的实验设计哪个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
初中科学课上,同学们利用下图所示实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1)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只废液缸中,最后发现废液浑浊并显红色。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假设猜想)通过分析上述实验,同学们猜想:废液中除酚酞和水外一定含有________。
(2)老师问:废液中还可能有什么物质?同学们引发了热烈讨论,下面是大家的发言:
(查阅资料)CaCl2+Na2CO3=CaCO3↓+2NaCl
(实验验证)同学们对可能含有的物质进行确定,取一定量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加入氯化钙溶液,根据反应现象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

①(结论解释)分析图象数据得出可能含有的物质中,一定含有________。
②(拓展提高)那么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呢?请你帮他写出判断的方法:________。

(1)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只废液缸中,最后发现废液浑浊并显红色。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假设猜想)通过分析上述实验,同学们猜想:废液中除酚酞和水外一定含有________。
(2)老师问:废液中还可能有什么物质?同学们引发了热烈讨论,下面是大家的发言:
学生甲 | 还可能有 Ca(OH)2、NaOH | 学生丙 | 还可能有 Ca(OH)2、CaCl2 |
学生乙 | 还可能有 NaOH、Na2CO3 | 学生丁 | 还可能有 Na2CO3 |
… | … | | |
(查阅资料)CaCl2+Na2CO3=CaCO3↓+2NaCl
(实验验证)同学们对可能含有的物质进行确定,取一定量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加入氯化钙溶液,根据反应现象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

①(结论解释)分析图象数据得出可能含有的物质中,一定含有________。
②(拓展提高)那么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呢?请你帮他写出判断的方法:________。
下列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实验操作都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除杂试剂 | 操作方法 |
A. | CO2 | HCl | 氢氧化钠溶液 | 气体通过盛有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
B. | NaCl | Na2CO3 | 硫酸 | 加入少量硫酸、蒸发、结晶 |
C. | CaCO3 | NaCl | 水 | 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
D. | Cu | CuO | 氧气 | 通入足量氧气并加热 |
A.A B.B C.C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