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性质
- 水
- 空气
- + 金属
-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 材料制造与环境保护
- 新型材料
- 材料与人类社会发展
- 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
- 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
- 金属资源的保护
- 铁锈的主要成分
- 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 金属元素的存在及常见的金属矿物
-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 金属的化学性质
- 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分
- 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 金属的冶炼
- 常见的化合物
- 常见的有机物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在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Mg、Fe、Zn三种金属,其发生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读识下图并判断下面推理合理的是( )

①反应速率:Mg>Fe>Zn
②反应生成氢气质量:Mg=Fe=Zn
③反应后溶液质量:Mg=Fe=Zn
④反应后溶浪溶质质量分数:Mg<Fe<Zn

①反应速率:Mg>Fe>Zn
②反应生成氢气质量:Mg=Fe=Zn
③反应后溶液质量:Mg=Fe=Zn
④反应后溶浪溶质质量分数:Mg<Fe<Zn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镁条和盐酸反应实验时发现,试管外壁很烫,试管口出现白雾。白雾是什么呢?
Ⅰ.同学们作出猜想
猜想一:是小水滴。因为盐酸溶液中的水受热会汽化上升,在试管口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滴。
猜想二:是盐酸小液滴。因为浓盐酸具有 性,可能实验中使用的盐酸浓度过高,试管口就会形成盐酸小液滴。
同学们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内有正在反应的镁条和盐酸的试管口,试纸变红,证明猜想二是合理的。
Ⅱ.小柯提出质疑
为什么刚才打开盛放实验所用盐酸的试剂瓶,瓶口没有白雾,却在反应过程中出现白雾?
小柯联系反应时试管外壁很烫,于是猜想:白雾的形成可能与温度有关。
他用试管取少量盐酸,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不变红;然后 (填操作),试纸变红。
得出结论:这种盐酸浓度并不高,是镁和盐酸反应放热促使盐酸形成白雾。
Ⅰ.同学们作出猜想
猜想一:是小水滴。因为盐酸溶液中的水受热会汽化上升,在试管口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滴。
猜想二:是盐酸小液滴。因为浓盐酸具有 性,可能实验中使用的盐酸浓度过高,试管口就会形成盐酸小液滴。
同学们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内有正在反应的镁条和盐酸的试管口,试纸变红,证明猜想二是合理的。
Ⅱ.小柯提出质疑
为什么刚才打开盛放实验所用盐酸的试剂瓶,瓶口没有白雾,却在反应过程中出现白雾?
小柯联系反应时试管外壁很烫,于是猜想:白雾的形成可能与温度有关。
他用试管取少量盐酸,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不变红;然后 (填操作),试纸变红。
得出结论:这种盐酸浓度并不高,是镁和盐酸反应放热促使盐酸形成白雾。
甲和乙分别是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实验试管口向下倾斜可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 |
B.乙实验只能通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
C.甲、乙两实验中,都应先使试管、玻璃管均匀受热,再通入气体,以防止发生爆炸 |
D.甲、乙两实验中,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将氧化铜变成游离态的铜,都发生了置换反应 |
金属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1)我国深水钻井平台“981”用钢量达3万吨,露出平台的钢、铁很容易生锈,钢铁生锈的条件是_____,写出一种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_____。
(2)写出用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铁锈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硫酸铜、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若滤液呈无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_____。
(1)我国深水钻井平台“981”用钢量达3万吨,露出平台的钢、铁很容易生锈,钢铁生锈的条件是_____,写出一种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_____。
(2)写出用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铁锈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硫酸铜、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若滤液呈无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_____。
在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华雪同学把两根绕成螺旋状的洁净铜丝分别浸入硫酸铝溶液、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
(1)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2)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可观察到铜丝上有_____色物质生成,溶液逐渐变成蓝色。
(3)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离子数目减少的是_____,离子数目增加的是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华雪同学_____(填“能”或者“不能”)证明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Al>Cu>Ag
(1)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2)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可观察到铜丝上有_____色物质生成,溶液逐渐变成蓝色。
(3)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离子数目减少的是_____,离子数目增加的是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华雪同学_____(填“能”或者“不能”)证明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Al>Cu>Ag
将金属M的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继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根据上述实验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M>Cu>Ag | B.滤渣中可能有金属M |
C.滤液中至少含有两种溶质 | D.滤渣中一定有Ag |
小明为探究镁、锌、铜、银的活动性顺序,设计如下实验流程,依据该流程设计,下面对物质①、②的选择合理的是( )


A.①稀盐酸 ②硝酸银 | B.①稀硫酸 ②硫酸锌 |
C.①稀盐酸 ②硫酸亚铁 | D.①稀硫酸 ②硝酸镁 |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对比实验)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_____(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_____(填“强”或“弱”)。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_____。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前述猜测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对比实验)
编号 | 操作 | 现象 |
甲 |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 无明显现象 |
乙 |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丙 |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_____(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_____(填“强”或“弱”)。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_____。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推论 |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NaCl固体 | 铝丝表面析 出红色固体 | 氧化铝薄膜 被破坏 | Na+或_____能 破坏氧化铝薄膜 |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Na2SO4固体 | _____ | 氧化铝薄膜 未被破坏 | Na+和SO42-都不能 破坏氧化铝薄膜 |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前述猜测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据报道,科学家研制一种太阳能反应器,利用新型催化剂二氧化铈,集中太阳的热量产生高温,将水和二氧化碳进行转化,产物可供燃烧发电。转化示意图如下:

(1)转化①的反应原理,可以表示为:CO2+H2O
CO+H2+X,则 X 的化学式为_____。
(2)在转化③中,体现了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具有_____,所以可用作燃料。
(3)某同学设想利用铁、铜等常见金属从可溶性铈盐中置换出金属铈,用于制备二氧化铈。他在实验室利用金属与酸在相同条件下反应,记录现象如下: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他的设想能否实现?并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

(1)转化①的反应原理,可以表示为:CO2+H2O

(2)在转化③中,体现了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具有_____,所以可用作燃料。
(3)某同学设想利用铁、铜等常见金属从可溶性铈盐中置换出金属铈,用于制备二氧化铈。他在实验室利用金属与酸在相同条件下反应,记录现象如下:
金属 | Ce(铈) | Fe | Cu |
与稀盐酸反应 | 放出气泡速率很快 | 放出气泡速率较快 | 无明显现象 |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他的设想能否实现?并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
如图用“W ”型管进行CO 还原CuO 的微型实验,下列实验操作或现象错误的是( )


A.a处黑色粉末变力红色 | B.a处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CO |
C.b处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D.可利用点燃的方法处理尾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