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物质与自然界的正物质一旦接触,就会相互抵消而湮灭,并释放巨大能量。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成功制造出数十个反氢原子,并利用特制的“磁瓶”(瓶中存在特殊磁场)成功地使这些具有一定磁性的反氢原子保存了较长时间,这是人类首次捕获到反物质。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粒子与正粒子的质量相等,电性相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反氢原子是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B.“磁瓶”中的特殊磁场可防止反氢原子撞上磁瓶中的正物质发生湮灭现象
C.物质与反物质相遇而湮灭所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D.反物质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的新能源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氟里昂是一种常见的致冷剂。氟里昂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分解出氯原子破坏臭氧层,其破坏臭氧的循环示意图如下:

(1)请写出臭氧的化学式_____;
(2)上述反应可以简化为臭氧氧气,这个变化是_____变化,原因_____。
(3)仔细分析上述反应,在①②③的反应中,反应物氯原子的个数_____(填“减少”、“增加”或“不变”)。
当前题号:2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信息一:向红色的CrO3固体表面喷洒酒精(C2H5OH),会剧烈反应,生成绿色固体Cr2O3和水,同时闻到有刺激性气味的乙醛(CH3CHO);信息二: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凡能得电子,化合价降低的物质,称为氧化剂;凡能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物质,称为还原剂。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rO3+3C2H5OH=Cr2O3+3CH3CHO+3H2O
B.该实验最好在通风橱内进行,以免人体吸入过多刺激性气味气体
C.上述反应中,CrO3是氧化剂,C2H5OH是还原剂
D.上述变化中红色固体变为绿色,是判断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粮酒
B.纺纱织布
C.在甲骨文上刻字
D.用石块修筑长城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稻草造纸
B.使用火药
C.蚕丝织锦
D.蜡烛燃烧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当你在复印机旁复印材料时,经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可能是臭氧(O3)的气味。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C.臭氧与氧气是同一种物质
D.臭氧与氧气性质完全相同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在化学变化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一定不发生变化B.原子核可能发生变化
C.分子可能发生变化D.电子不可能发生变化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表中选项符合如图关系的是(  ) 

选项




A
宇宙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B
脊椎动物
哺乳类
鸟类
两栖类
C
纯净物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D
核反应
轻核聚变
重核裂变
化学反应
 
A.AB.BC.CD.D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据报道,化学家已创造出对CO2有较强吸收能力的、颗粒外层为SiO2的粉状物质——“干水”,其含水量约为9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水吸收CO2的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B.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C.干水是一种混合物
D.干水中的分子不再运动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支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下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________(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____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当前题号:10 | 题型:None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