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 物质的性质
-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 密度
- 物态变化
- 溶液
- 溶解度
- 水
- 空气
- 金属
- 常见的化合物
- 常见的有机物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生活中的科学:
①
②
③
①用高压锅煮饭,可以增大锅内气体的压强,使水的沸点______(“升高”或“降低”),饭菜熟得更快。
②切菜刀磨得很锋利,是为了切菜时,_________(“增大”、“减小”)刀对菜的压强。
③厨房里我们常用吸钩挂抹布,其实吸钩能够吸在墙上是因为_______的作用。
①



①用高压锅煮饭,可以增大锅内气体的压强,使水的沸点______(“升高”或“降低”),饭菜熟得更快。
②切菜刀磨得很锋利,是为了切菜时,_________(“增大”、“减小”)刀对菜的压强。
③厨房里我们常用吸钩挂抹布,其实吸钩能够吸在墙上是因为_______的作用。
20 ℃时,向3个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根据下表实验数据回答。
(1)实验所得3杯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填编号)。
(2)若将A杯中的溶液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加水多少。(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__
实验编号 | A | B | C |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克) | 9 | 18 | 27 |
溶液质量(克) | 59 | 68 | 68 |
(1)实验所得3杯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填编号)。
(2)若将A杯中的溶液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加水多少。(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4min甲比乙吸热多 | B.0~10min甲和乙内能不断增加 |
C.4~8min甲不吸热 | D.0~10min甲和乙温度不断升高 |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李明同学做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个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在这一过程中:F1=4.5N,F2=3N,F3=2N,F4=2N;
(1)铁块从位置1→2→3的变化过程中,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_;从位置3→4的过程中,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通过以上实验可以验证上述猜想______是正确的。(填上面猜想的字母)
(3)同学们利用这些器材还可以测出牛奶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铁块从水中取出擦干;
②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拉力F5=5N;
③取适量牛奶装在烧杯中,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铁块浸没在牛奶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6=1.7N;
④计算牛奶密度为ρ牛奶=_________kg/m3(已知密度为ρ水=1.0×103kg/m3);
(4)如图乙所示,把新鲜的鸡蛋放在水中会下沉。向水中加盐并轻轻搅拌,你会发现________,这种现象说明了上述猜想_______是正确的(填上面猜想的字母)。

A.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
B.可能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
C.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
D.可能跟物体的密度有关 |
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个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在这一过程中:F1=4.5N,F2=3N,F3=2N,F4=2N;
(1)铁块从位置1→2→3的变化过程中,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_;从位置3→4的过程中,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通过以上实验可以验证上述猜想______是正确的。(填上面猜想的字母)
(3)同学们利用这些器材还可以测出牛奶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铁块从水中取出擦干;
②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拉力F5=5N;
③取适量牛奶装在烧杯中,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铁块浸没在牛奶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6=1.7N;
④计算牛奶密度为ρ牛奶=_________kg/m3(已知密度为ρ水=1.0×103kg/m3);
(4)如图乙所示,把新鲜的鸡蛋放在水中会下沉。向水中加盐并轻轻搅拌,你会发现________,这种现象说明了上述猜想_______是正确的(填上面猜想的字母)。
如图,密闭玻璃瓶内的水恒温放置几天后,液态水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并不是瓶内的水既不汽化也不液化,而是瓶内存在着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过程。
(1)请你从分子的角度简要解释瓶内液态水体积保持不变的原因。____________
(2)自然界中存在很多这样的动态平衡,如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存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再举1个类似的动态平衡例子。__________________。
(1)请你从分子的角度简要解释瓶内液态水体积保持不变的原因。____________
(2)自然界中存在很多这样的动态平衡,如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存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再举1个类似的动态平衡例子。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想测量大米的密度,但由于大米容易吸水,导致体积明显变化,因此用排水的方法测量大米的体积是不合理的,于是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和思考.

(1)由于米粒间存在较大间隙,按图乙的方式用量筒直接测量大米体积,则会导致测得的体积值偏___.
小明思考:能否用排空气的方法测量大米的体积呢?他设想将大米与空气密封在一个注射器内,只要测出注射器内空气和大米的总体积及空气的体积,其差值就是大米的体积.但如何测出空气的体积呢?
查阅资料得知,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气体的体积与其压强的乘积是定值.于是进行了实验二:称取5克大米并装入注射器内(如图丙),从注射器的刻度上读出大米和空气的总体积,通过压强传感器测出此时注射器内空气压强为P;而后将注射器内的空气缓慢压缩,当空气压强增大为2P时,再读出此时的总体积(压缩过程中大米的体积、空气的温度均不变).整理相关数据记录如表:
(2)由实验二测得大米的密度为___克/厘米3.(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1)由于米粒间存在较大间隙,按图乙的方式用量筒直接测量大米体积,则会导致测得的体积值偏___.
小明思考:能否用排空气的方法测量大米的体积呢?他设想将大米与空气密封在一个注射器内,只要测出注射器内空气和大米的总体积及空气的体积,其差值就是大米的体积.但如何测出空气的体积呢?
查阅资料得知,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气体的体积与其压强的乘积是定值.于是进行了实验二:称取5克大米并装入注射器内(如图丙),从注射器的刻度上读出大米和空气的总体积,通过压强传感器测出此时注射器内空气压强为P;而后将注射器内的空气缓慢压缩,当空气压强增大为2P时,再读出此时的总体积(压缩过程中大米的体积、空气的温度均不变).整理相关数据记录如表:
| 注射器内空气压强 | 注射器内空气和大米的总体积 | 注射器内空气体积 |
压缩前 | P | 23毫升 | V |
压缩后 | 2P | 13毫升 | 0.5V |
(2)由实验二测得大米的密度为___克/厘米3.(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在反应过程中符合图像中纵坐标所表示的量的是


A.溶剂的质量 |
B.氢氧化钙的溶解度 |
C.溶质的质量 |
D.溶质的质量分数 |
氯化钠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问题。
(1)要除去硝酸钾中混有的少量食盐,可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
(2)提纯含少量泥沙的粗盐,一般经过如图所示操作流程:

操作④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图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 _________(填序号)。
操作⑤中除用到铁架台、玻璃棒、蒸发皿、坩埚钳、火柴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
(3)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20%的氯化钠溶液50 g。
①称量氯化钠时,若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如图),则应该怎么处理?__________。

②经检测,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温度/℃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
溶解度/g | 氯化钠 | 35.8 | 36.0 | 36.3 | 36.6 | 37.0 | 37.3 | 37.8 |
硝酸钾 | 20.9 | 31.6 | 45.8 | 63.9 | 85.5 | 110.0 | 138.0 |
(1)要除去硝酸钾中混有的少量食盐,可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
(2)提纯含少量泥沙的粗盐,一般经过如图所示操作流程:

操作④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图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 _________(填序号)。

操作⑤中除用到铁架台、玻璃棒、蒸发皿、坩埚钳、火柴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
(3)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20%的氯化钠溶液50 g。
①称量氯化钠时,若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如图),则应该怎么处理?__________。

②经检测,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A.样品有杂质 | B.称量时砝码有磨损 |
C.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 D.转移配制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