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
- + 人体的新陈代谢
-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 呼吸作用
-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 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 能量的获得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下图为人体某一部位的血液循环示意图,C代表某器官处的毛细血管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C表示人体肺部毛细血管网,则B代表的血管是 ;流经C后,血液发生的变化是 。
(2)如果流经C后,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明显增加,这时C代表处的毛细血管。
(3)如果C代表肾脏,当血液流经每一个肾单位时,经过 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
(4)饭后如果血液流经C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明显减少,则C代表 处的毛细血管。
(5)一位同学外出旅游时不慎被蛇咬伤,咬伤部位在手臂的C处,为防止蛇毒随血液经心脏扩散到全身,紧急处理时,应该用止血带扎住伤口的 (填“m”或“n”)端。

(1)若C表示人体肺部毛细血管网,则B代表的血管是 ;流经C后,血液发生的变化是 。
(2)如果流经C后,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明显增加,这时C代表处的毛细血管。
(3)如果C代表肾脏,当血液流经每一个肾单位时,经过 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
(4)饭后如果血液流经C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明显减少,则C代表 处的毛细血管。
(5)一位同学外出旅游时不慎被蛇咬伤,咬伤部位在手臂的C处,为防止蛇毒随血液经心脏扩散到全身,紧急处理时,应该用止血带扎住伤口的 (填“m”或“n”)端。
如图是人体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②两处所示意的液体为()

A.①尿液、②血液 | B.①原尿、②尿液 |
C.①原尿、②血液 | D.①、②均为原尿 |
如图甲为淀粉消化后的终产物a进入血液,及其进行代谢活动的过程示意图.图中a、b、c、d、e、f分别代表人体内的物质.请据图分析回答:

(1)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 (原理)实现的,氧进入血液后与 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组织细胞参与分解有机物,为其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f的形成主要包括 和 两个过程.医生在检查某人的f时,若发现有红细胞和蛋白质,发病的原因可能是 的通透性增大;若f发现有葡萄糖,其可能的原因是 。
(3)炎热的夏季,人的饮水量增加,但排尿量并没有显著增加,甚至比冬天还少,原因是部分水以 的形式排出体外.
(4)在同一时刻测定某器官内动脉和静脉血液内的a、b、c三种物质的含量,其相对数值如图乙所示,可判断该器官是 .

(1)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 (原理)实现的,氧进入血液后与 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组织细胞参与分解有机物,为其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f的形成主要包括 和 两个过程.医生在检查某人的f时,若发现有红细胞和蛋白质,发病的原因可能是 的通透性增大;若f发现有葡萄糖,其可能的原因是 。
(3)炎热的夏季,人的饮水量增加,但排尿量并没有显著增加,甚至比冬天还少,原因是部分水以 的形式排出体外.
(4)在同一时刻测定某器官内动脉和静脉血液内的a、b、c三种物质的含量,其相对数值如图乙所示,可判断该器官是 .
血红蛋白与氧能进行可逆性结合,氧浓度高的地方则氧分压大,氧浓度低的地方则氧分压小,如图是血红蛋白结合氧的百分数随氧分压高低而变化的情况。已知肺泡里的氧分压是100mmHg,组织中的氧分压是40mmHg,并已测得每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最多能结合氧20mL。则每1000mL血液从肺泡流经组织所释放的氧可达__ ___mL。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引发了西藏旅游热,许多游客刚到达西藏时会出现头晕、头痛、耳鸣,甚至恶心、呕吐等高原反应,其主要原因是( ):
①高原上气温偏低 ②高原上缺氧 ③高原上气压偏高 ④高原上人体能量消耗过多
①高原上气温偏低 ②高原上缺氧 ③高原上气压偏高 ④高原上人体能量消耗过多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下图表示消化系统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号①、④、⑥所示器官属于消化系统的 ;
(2)人每天吃进的食物主要在 (器官名称)
内消化和吸收,然后随血液循环运往全身;
(3)标号④所示器官分泌的消化液称为 。

(1)图中标号①、④、⑥所示器官属于消化系统的 ;
(2)人每天吃进的食物主要在 (器官名称)
内消化和吸收,然后随血液循环运往全身;
(3)标号④所示器官分泌的消化液称为 。
图甲是“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材料的处理,图乙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请根据实验的方法步骤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湿棉絮包裹在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应时常往棉絮上滴加清水,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图乙所示图像,观察者认为1是毛细血管,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1)湿棉絮包裹在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应时常往棉絮上滴加清水,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图乙所示图像,观察者认为1是毛细血管,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