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 荒漠化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 区域经济发展
-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中过量开采矿产资源 | B.工业污染严重,导致环境脆弱和生态破坏 |
C.农耕历史悠久,农业经济发达 | D.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生态、经济恶性循环 |
下表为我国华北某山区1970和2000年的一些有关农业发展的统计资料。回答下面小题(双项选择)。

【小题1】该地农业发展状况是
【小题2】该地区计划在2010年前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适宜种植的经济林木有
【小题3】森林覆盖率提高对该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小题1】该地农业发展状况是
A.耕地较30年前增加了30% | B.增加的耕地主要来自荒地的开垦 |
C.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 | D.生态环境发展呈恶性循环状态 |
A.茶树 | B.苹果 | C.核桃 | D.兴安落叶松 |
A.夏季气温升高 | B.河流含沙量减小 |
C.地下水的蓄积量增加 | D.耕地面积扩大 |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读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的面积图,完成下列问题。

(1)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却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 ,我国东南沿海省区水土流失面积相对不大的主要原因是 。
(2)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却达 万公顷,主要原因是什么?水土流失对该地区河流造成的影响主要是什么?
(3)简述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却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 ,我国东南沿海省区水土流失面积相对不大的主要原因是 。
(2)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却达 万公顷,主要原因是什么?水土流失对该地区河流造成的影响主要是什么?
(3)简述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读图回答小题。

【小题1】按图中字母顺序将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水土流失、④植被条件差填入,其顺序正确的是 ( )。
【小题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 )。

【小题1】按图中字母顺序将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水土流失、④植被条件差填入,其顺序正确的是 ( )。
A.③④②① | B.②①④③ |
C.①②③④ | D.②④①③ |
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 |
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 |
C.河流落差减小,水流速度减慢 |
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 |
鱼鳞坑是在山坡地上修筑的半月状蓄水小坑,呈鱼鳞状品字形排列。下面是鱼鳞坑景观图和鱼鳞坑纵剖面模式图。建鱼鳞坑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A.拦截坡面径流 |
B.提高植被存活率 |
C.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
D.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分析大兴安岭对图示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
(2)分析该流域断流现象的延续,会对当地产生哪些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为西辽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措施。
材料一 西辽河流域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向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流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平均年降水量为375mm,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随着人口的增长、长期掠夺式和高强度的开发,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读西辽河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辽河上游西辽河流域示意图(下图)

材料二:通辽市水文站的河流断流统计表

(1)分析大兴安岭对图示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
(2)分析该流域断流现象的延续,会对当地产生哪些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为西辽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措施。
读“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图中四地进行整治所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_______(双选)。
(2)形成图中地貌特征的外力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要以___________为中心。

(1)对图中四地进行整治所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_______(双选)。
A.a—平整土地,建设基本农田 | B.b—修筑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
C.c—打坝建库,拦泥蓄水 | D.d—疏浚河道,排沙泄洪 |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要以___________为中心。
读南疆地区现代与古代城镇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
A.因洪水泛滥向山坡地带转移 | B.因资源开发向矿产丰富地区迁移 |
C.因交通线增多向盆地北部迁移 | D.因荒漠化范围扩大向河流上游迁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