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
- +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 当今世界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摘编自张国清《世界大战与局部战争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控制巴拿马运河对其具有的战略价值。(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入侵巴拿马的目的及其引发的国际社会反响。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平运动“进入高潮”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平运动遭受沉重打击的原因。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际组织和著名人士发起召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要本无条件禁止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第一次大会于1919年4月20日至25日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行。出席大会的有来自72个国家的2000多名代表,大会通过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宣言》告世界人民书》等10多项文伴,并选出常设委员会。和平运动的主要任务:争取广大的爱好和平的人民为维护和平而奋斗。孤立侵略阵营的好战分子,制止好战分子发动新的世界战争的阴谋;揭露帝国主义不断缔结危害別国独立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事实。会议的成功召开,促进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进一步团结。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历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意义。
材料:1949 年 4 月,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布拉格举行。有 2287 名代表参加, 代表 72 个国家、12 个国际组织和 1/4 的世界人口。大会宣言说:“我们,属于一切文化、一切 思想和一切肤色的男女”,由于“人民正被卷入军备竞赛的危险中”,因此呼吁“要求原子能使 用只限于为和平目的与人类福利……为争取民族独立与各国间的和平合作、各民族对其将来的自 决权——自由与和平的重要条件——而斗争”。
1950 年 11 月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417 位理事均由各国著名的文 学艺术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宗教界人士等担任。理事会尊奉的原则是:“世界上不同的制 度可以和平共处;解决各国间的争端应该通过协商和大家都可能接受的协议来实现;遵照民族自 决的权利,一个国家的内部分歧只涉及这个国家的公民。”这是对战后世界人民和平观念的概括。 正是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涌现出大量的反对侵略战 争、渴望世界和平的文学艺术作品。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和平运动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和平运动的意义。
材料一 1871年,崭新的德意志帝国的诞生让整个欧洲战栗不已。而此时,“德意志帝国之父”俾斯麦却怀着另外一种恐惧心情思考着德国的未来。在俾斯麦看来,只有一个包括俄国在内的反德同盟才可能真正威胁到德国的生存,特别要防止的是英国、法国和俄国联合起来对抗德国。……1878年,在调解俄、英、奥等国在巴尔干问题上的矛盾而召开的柏林会议上,俄国的主张没有得到德国的支持,使此次会议被俄国认为是“俾斯麦领导下的欧洲反俄联盟”。俾斯麦为了防止恼羞成怒的俄国对德国造成危害,马上与俄国的主要对手奥匈帝国结盟。与此同时,德国挑起意大利与法国和英国的争斗,使意大利被迫与奥匈帝国和解。……列强分分合合、聚聚散散的结盟过程虽然曲折复杂,但最终的局面却是俾斯麦最害怕的。
——整理自夏一东《世界大战透视:军事同盟是福还是祸?》
材料二 早期的不结盟运动基本上是一个政治论坛,只零星涉及经济问题。如首次大会上苏丹总理易卜拉欣·阿布德发言说“我们苏丹政治独立后也要经济独立”。20世纪70年代,随着民族解放斗争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愈益认识没有经济解放就没有政治独立,把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了制定不结盟政策总纲领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高志平《不结盟运动倡导国际经济新秩序历程探微》
材料三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是互联网、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技术爆炸式发展,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依据材料一分析“德奥意同盟”形成的背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俾斯麦最害怕的最终的局面”的表现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不结盟运动作为“一个政治论坛”兴起的背景及其宗旨。70年代其目标又有什么新发展?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贡献。
但是,经过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一致的努力,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历时9年,共举行了11期、16次会议,最后于1982年12月10日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共320条,另有9个附件。公约虽然继续规定领海为12海里,但沿海国有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对大陆架的所有权可延伸到200海里,在特殊情况下可延伸到350海里,同时规定国际公海海底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产。该公约基本上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要求。到1984年底,共有159个国家和地区在公约上签字,唯独美英等国拒绝签署,为公约的实施设置障碍。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的特点及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