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生活
- 政治生活
- 文化生活
- 生活与哲学
- 美好生活的向导
- + 百舸争流的思想
- 哲学的基本问题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时代精神的精华
-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 经济学常识
-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 科学思维常识
-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 综合类
- 时事政治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揭晓,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获奖。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进一步佐证( )
①真理具有客观性和终极性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其同一性
③认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①真理具有客观性和终极性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其同一性
③认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19年4月10日,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宣布已经成功获得了超大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证据。EHT是一个通过国际合作而实现的、有八个地面射电望远镜组成的观测阵列,主要旨在通过形成一个口径如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来捕捉黑洞的图像。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①实践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意识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
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①实践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意识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
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借景是古典园林建筑中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北京颐和园的“湖山真意”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玉泉山;苏州留园近借西园,远借虎丘山景色……这些景观园林都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设计意图的成功体现。对此,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借景造园能否成功受人的主动能动性制约 |
B.借景造园坚持了现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
C.借景造园实现了园中“景”与园外“景”的主观联系 |
D.借园外山水造园内之景体现了人的创造性 |
2018年3月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逝世,他曾做出过“预言”,称人类可能在2600年之前就会灭绝。他认为,随着地球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将会增加,地球将变成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霍金的预言表明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都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
B.物质和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
C.客观规律是普遍永恒的,人类可以认识利用和改变规律 |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
“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望梅止渴,心灵手巧”上述的观点各体现了
A.运动具有绝对性;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
B.运动具有绝对性;客观唯心主义;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客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 |
D.形而上学的观点;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运动具有绝对性 |
哲学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下列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选项是
①理在事先 乐极生悲
②形存神存 心外无物
③掩耳盗铃 削足适履
④沧海桑田 断章取义
①理在事先 乐极生悲
②形存神存 心外无物
③掩耳盗铃 削足适履
④沧海桑田 断章取义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在人类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哲学可以划分为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C.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 |
D.辩证法和唯心主义 |
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朱熹说:“理生万物,理主动静以下对这两种不同说法蕴含的哲理解读正确的是
①孟子认为客观事物都依赖于人的客观精神
②朱熹认为物质世界是主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③两者的相同点是都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
④两者的不同点是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
①孟子认为客观事物都依赖于人的客观精神
②朱熹认为物质世界是主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③两者的相同点是都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
④两者的不同点是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