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生活
- 政治生活
- 文化生活
- 生活与哲学
- 美好生活的向导
- + 百舸争流的思想
- 哲学的基本问题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时代精神的精华
-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 经济学常识
-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 科学思维常识
-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 综合类
- 时事政治
江淮大地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下列安徽籍哲学家的观点中,能反映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是
A.生则有息,息则有生,天地所以成化也(戴震《原善》) |
B.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方以智《物理小识》) |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
D.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时之代谢矣(桓谭《新论·形神》) |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云:“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从哲学派别看,下列观点与此最一致 的 是 ( )
A.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
B.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 |
C.人病则忧惧,忧惧现鬼出 |
D.万物与我为一 |
哲学家康德从科学立场出发,认为人没有办法证明自己能够做到使主观符合客观,所有声称使思维符合客观的观点,都是消极的和独断的观点。事实上,人的认识,都是设法使客观符合主观的认识条件。科学发现,就是人一手拿着鞭子,一手拿着尺子书问的结果。因此康德主张,人要为自然界立法。下列观点与该观点相近的是
①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②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③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
④“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
①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②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③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
④“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近日,在2019软件定义卫星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之父”欧阳自远介绍,中国将于2020年探测火星,通过火星卫星、火星着陆器、火星车天地联合探测火星生命信息,研究宇宙和天体环境科学以及探讨改造和建立人类第二个栖息地的前景。由此可知
①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②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③思维和存在是相互依赖的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①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②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③思维和存在是相互依赖的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中国的传统哲学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这蕴涵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和讨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③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③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这一观点()
①否认了人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知能力
②肯定了人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知能力
③认识到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存在是思维的结果
①否认了人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知能力
②肯定了人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知能力
③认识到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存在是思维的结果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2017年,农历鸡年。开年之初,某企业在招聘时,不招属鸡的职员,因为老板属狗,可能导致“鸡犬不宁”;招聘单位不看员工的实际T作能力,而是看属相。这一做法是( )
①唯物主义观点
②唯心主义观点
③唯物辩证法观点
④人为臆造联系
①唯物主义观点
②唯心主义观点
③唯物辩证法观点
④人为臆造联系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他们的观点属于(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 B.科学的物质观 |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
一切哲学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无法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下列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说法有误的是( )
①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②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③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④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①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②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③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④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