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子与细胞
- 遗传与进化
- 稳态与环境
- 生物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命系统
-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综合
-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综合
-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综合
- 种群和群落综合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
- 生物技术实践
- 生物技术实践综合
-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综合
- 实验与探究综合
- 生物科学与社会
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_________。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____。
(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_________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______________。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_________,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____________,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_________。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____。
(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_________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______________。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_________,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____________,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
养猪场每天排放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及时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等。研究者设计了一个养猪场废水处理系统,具体程序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 氧化塘中的植物、动物、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氧化塘岸边、浅水区与中央深水区中生物分布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特点。
(2) 废水流入厌氧池前,需要加水稀释处理,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氧化塘后部的溶解氧含量比前部的高,主要于__________________。
(3) 氧化塘后部种植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为了验证这种效果,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4) 在废水处理过程中,要控制废水流入氧化塘的速率,这样做目的是________,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废水不能过量流入氧化塘,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

(1) 氧化塘中的植物、动物、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氧化塘岸边、浅水区与中央深水区中生物分布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特点。
(2) 废水流入厌氧池前,需要加水稀释处理,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氧化塘后部的溶解氧含量比前部的高,主要于__________________。
(3) 氧化塘后部种植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为了验证这种效果,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4) 在废水处理过程中,要控制废水流入氧化塘的速率,这样做目的是________,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废水不能过量流入氧化塘,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
常规区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如下,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调査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
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为a>(b+c+e) |
C.图中乙、丁两生物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
D.e中包括未利用的能量,能被土壤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利用 |
稻田生态系统是重庆地区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褐飞虱和卷叶螟是水稻的两种主要害虫,现引入它们的天敌拟水狼蛛进行生物防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拟水狼蛛防治稻田害虫,可调整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 |
B.相比弃耕稻田,人为干扰将影响精耕稻田群落演替的速度 |
C.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
D.引入天敌之后,用性引诱剂诱捕褐飞虱,短期内卷叶螟的种群密度可能会下降 |
将某小型天然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暴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
B.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
C.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 |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
农民除去农田中的杂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调整
A.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途径 |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 |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 |
欧亚苔原生态系统的旅鼠以苔草为主要食物。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可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抑制旅鼠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水解,减少了旅鼠小肠上皮细胞对氨基酸的吸收,即苔草的“化学防御”。图为某一时期旅鼠种群密度与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研究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生产者苔草的种群增长受其密度制约 |
B.可推测此前一段时间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过高 |
C.可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降低 |
D.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稳态 |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面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
B.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
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过程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
图中图Ⅰ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Ⅱ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Ⅰ中甲和乙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依次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它们与分解者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_。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____形式进行,该物质主要通过 [ ]____________(用数字和文字表示)作用从无机环境进入甲。
(3)图Ⅱ中A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B代表被____________利用的能量。从图中可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_____)

(1)图Ⅰ中甲和乙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依次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它们与分解者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_。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____形式进行,该物质主要通过 [ ]____________(用数字和文字表示)作用从无机环境进入甲。
(3)图Ⅱ中A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B代表被____________利用的能量。从图中可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_____)
A.a=b+c | B.a<b+c | C.a>b+c | D.c=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