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红烛》和《百合花》为例,谈谈现代诗歌与小说在塑造形象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当前题号:1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小琼珊小姐。”

“她病得很厉害,很虚弱,”苏艾说,“高烧烧得她疑神疑鬼,满脑袋都是稀奇古怪的念头。好吧,贝尔曼先生,既然你不愿意替我当模特儿,我也不勉强了。我认得你这个可恶的老——老贫嘴。”

“你真女人气!”贝尔曼嚷道,“谁说我不愿意来着?走吧。我跟你一起去。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为你效劳。天哪!像琼珊小姐那样好的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

他们上楼时,琼珊已经睡着了。苏艾把窗帘拉到窗槛上,打手势让贝尔曼到另一间屋子里去。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接着,他们默默无言地对瞅了一会儿。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贝尔曼穿着一件蓝色的旧衬衫,坐在一口翻转过来的权充岩石的铁锅上,扮作隐居的矿工。

第二天早晨,苏艾睡了一个小时醒来的时候,看到琼珊睁着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来的绿窗帘。

“把窗帘拉上去,我要看。”她用微弱的声音命令着。

苏艾困倦地照着做了。

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了。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说,“我以为昨夜它一定会掉落的。我听到刮风的声音。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

“哎呀,哎呀!”苏艾把她困倦的脸凑到枕边说,“即使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替我想想呀。我可怎么办呢?”

但是琼珊没有回答。一个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心灵,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了。当她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一片片地脱离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然后她喊苏艾,苏艾正在煤气炉上搅动给琼珊喝的鸡汤。

“我真是个坏姑娘,苏艾,”琼珊说,“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一小时后,她说:

“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下午,医生来了,他离去时,苏艾找了个借口,跑到过道上。

“好的希望有了五成,”医生抓住苏艾瘦小的、颤抖的手说,“只要好好护理,你会胜利的。现在我得去楼下看看另一个病人。他姓贝尔曼——据我所知,也是搞艺术的,也是肺炎。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不过今天还是要把他送到医院,好让他舒服些。”

第二天,医生对苏艾说:“她现在脱离危险了。你赢啦。现在只要营养和调理就行啦。”

那天下午,苏艾跑到床边,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披肩,苏艾连枕头把她一把抱住。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里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结尾部分的叙述,琼珊最终脱离危险走向康复,那是因为贝尔曼为她在墙上画了一片不会掉落的常春藤叶。
B.“‘把窗帘拉上去,我要看。’她用微弱的声音命令着。”这可以理解为:死亡的阴影仍在琼珊心中萦绕不去。
C.“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这几句话从琼珊口中说出,表明琼珊的精神状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D.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一个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小题2】文中“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这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3】“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披肩”,既然“毫无用处”,琼珊为什么还在“心满意足”地“织”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当前题号:2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叶圣陶《夜》的片段,分析这个句子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

一条不很整洁的里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

当前题号:3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摔跤
申平
大沙滩上正有一伙人在摔跤,显然不是一般的人,沙滩旁停着几辆小汽车。午后,阳光强烈,农民都歇了,沙滩周围异常宁静。于是,这伙有身份的人才敢如此放浪形骸。
摔跤的主意是张头儿出的,刚才车子经过大沙滩的时候,他的心猛跳了一下,一段遥远而又清晰的记忆跃入脑际,他不由叫了一声:“停车,快停车!”他打开车门走到海边,心一下子醉了。多美的大沙滩啊!白如银,平如镜,软如垫,连八十老翁见了,也想上去打个滚儿。大沙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猛地一下子扑在上面,就像孩子扑进了母亲的怀抱。他惬意地打了两个滚儿,真想吼上一嗓子……
“来,过来,咱们摔个跤吧!”张头儿冲着陆续走出车门的人喊叫,他看见所有的人好像一下被定了格,接着又面面相觑。显然,他们都以为他喝多了或得了精神病。他哈哈大笑起来:“我说你们哪,当官都当傻了!难道咱就会整天开会训人?你们看,多好的沙滩啊。来吧,轻松一下!”
大家一齐松了口气,又不约而同地转动脖颈看一看周围,这才迈着犹疑的步子向张头儿走来。
张头儿一下子扔掉了西装,又甩掉皮鞋,朝手心啐口唾沫,搓搓,挥着手臂叫阵:“来,今天我当擂主,有种的,上!”
太精彩了,一行人全不是对手,张头儿觉得并没怎么用劲已经摔倒了几个,其中一位局长不摔自倒,四脚朝天倒在沙滩上说:“我摔不过你,认熊行吧?”
张头儿心中便有几分不快,同时又有几分疑惑:怎么都不敢跟我动真格的呢?他慢慢捡起西装往身上穿,眼睛直愣愣地望着远处。他的脸忽然泛起光辉来,重新甩掉西服,大踏步往沙滩边上走去。
世上难道真有同样的生活场景重复发生吗?真的,眼前的情景千真万确与三十年前一模一样:那个牵着牛站在沙滩旁的壮小伙子,不就是当年的自己吗?而自己不正是当年的县委孟书记吗?只不过是时间不同、人物角色不同罢了,他加快脚步走过去。
小伙子壮得像头牛,酱色的胸膛在阳光下微微起伏。“伙计。”张头儿喊道,他清楚地记得当年孟书记就是这么叫他的。小伙子睁大眼睛上下打量他,显然是在猜测他的身份。
“伙计,”张头儿继续喊,满面笑容地问,“忙活啥?来,抽一支吧。”他***,怎么样?摔着了没有?”他苦笑了一下,推开他们自己站起来,轻轻摆一摆手:“你们都先走一步,好不好?让我……”他过去拉住了那小伙子的手:“走,咱到那边去,静静地再摔一跤,交个朋友,好吗?”
小伙子有几分惊讶,也有几分疑惑,但还是点了点头。
张头儿想:我就不信找不到当年的感觉。
【小题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犹疑的步子: (2)牢牢地抓住: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当前题号:4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会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地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军爷冒险做生意的。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

【小题1】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当前题号:5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细节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请从《哦,香雪》和《百合花》中各找出一处细节描写,并指出其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所起的作用。
当前题号:6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你念一句,我念一句
宁 雨
灶火舅舅的眼睛一直看着墙,从拧第一个玉米棒,一直到第十二个。牙白的玉米粒一颗赶着一颗的脚步,步调一致地跳进他面前的笸箩中,跳成一条小小的瀑布。而他的目光一直粘在墙上,连眼皮都没朝下抹搭一次。舅舅拧玉米棒不用铳子,铳子离不了眼睛的配合,用空玉米轴当工具,他就可以完全把眼睛腾开看墙。
②我悄悄绕到笸箩前边,伸开双臂,把他面前的墙给挡了个严实。灶火舅舅故意把脸黑了一下,一副气咻咻的样子。他越是这样,我越是捣乱。灶火舅舅起身到院子里摘了一枚海棠果,他还想以老法子糊弄我,可我已不稀罕这样小恩小惠的把戏,我想知道一堵糊满黑黄书页的墙怎么就能把他的眼睛吸住,他必须向我坦白那书页上的秘密。
③灶火舅舅笑了,微黄的牙齿,像两行闪烁着幽光的玉米。他哄我:“你别捣乱了,我领着你念墙上的字吧,我念一句,你念一句,等你念完了这一墙字,你就能明白其中的秘密。”灶火舅舅说:“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念。”我接一句:“神农编稗子草。念。”舅舅又笑,停了手里的活计,伸过两根指头在我的大脑门上轻轻弹了一记。
④十年之后,我抱着干宝的《搜神记》饭都忘了吃,灶火舅舅教我读其中的《神农鞭百草》如在昨日,他的笑容闪烁着玉米般幽邃的光泽,狡黠或得意。这时,灶火的名字已经在村里传得比神农还要神。他用白菜疙瘩、大葱白和芫荽根炖汤,就治好了一街人的“温气病”。他用清明前的苜蓿芽熬米粥,治他媳妇的肺病,媳妇病好了,还接连生了一凤一龙俩宝贝孩子。
⑤村里有一个叫小有的,得脚气,脚趾头缝都烂出了红肉,又疼又痒穿不上鞋,下不了地挣不到工分,恨得直撞墙。灶火舅舅教给他一个方子,把玉米轴烧成灰,用芝麻油调了,敷到脚上,用玉米轴煮水当茶喝,一天三次。才一天,小有的脚不疼不痒了,一个星期下来,脚气居然没了半点踪影。
⑥我家与灶火舅舅家是东西邻居,我姥姥和他娘好得像亲姐妹。我七岁之前经常半天半天“长”在他们家里,并且有幸成了灶火舅舅的墙书弟子。灶火舅舅是暮生,怕养不活断了家里的根脉,一生下来就由接生婆抱到灶台上,拜了灶神。拜了灶神的灶火舅舅果然身强体健,耳聪目明,读小学、初中都是年级第一。老师们说:“看人家灶火,跟他爹一样,天生一块料儿就是为了念书。”话传到灶火舅舅他娘——我东院姥姥的耳朵里,却像天边滚过来的炸雷。灶火舅舅的爹本来是在北京念书的,得了痨病,回家养着,儿子还没出生就咯血死了。东院姥姥认为,是书夺了丈夫的精魂,她不能眼瞅着儿子再读书累死,于是果断辍了灶火舅舅的学。
⑦辍学的灶火舅舅,下雨不出工时就在家分拣他的课本和他爹传下来的线装书。他把书拆成一页一页的,糊在墙上。过了一阵子,墙上的书页让烟熏得焦脆了,便再糊上一层。书糊在墙上,墙成了灶火舅舅独创的开放式书架。睡觉之前,他读东墙书;拧玉米棒、纺棉花时,他读西墙书。把书糊在墙上念,一来是背着他娘。他娘辍他的学,是担心他念得累坏身子。他把书糊了墙,是跟老人家表孝心,书都毁了,一个字不念了。二来是他念书得背着村里的人。村里的高音喇叭天天在喊,有些书是“四旧”,是黑书。
⑧我考上大学,灶火舅舅很高兴。开学前,他送我一件礼物——一份20页的书单。我说:“这么多书,多长时间读完?”灶火舅舅笑笑:“一年不行两年,读不完也没关系。念书是为了明理的。你觉得心里亮堂,念一个字也不是白念。念得稀里糊涂的,就算念一屋子也没用。”
⑨今年的一天,我突然接到灶火舅舅的电话,他说:“你多抽空到老家住些日子,多找些村里上岁数的人了解了解肃宁当年的抗战史。看了几个电视剧,心里堵得慌,净是胡编乱造的。你该写个东西,留下点真实的记忆。”
⑩我回乡后,舅舅刚好出了门,只有东院姥姥一个人在家。老太太坐在老海棠树下,旁边放着个旧学习机,里边正念《三字经》,是灶火舅舅的声音。舅舅念一句,姥姥也跟着念一句。
(有删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东院姥姥的形象特征。
当前题号:7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下列各项中,对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采用“登堂入室”的手法,一步步从外表深入内里,有层次地介绍了贾府宏伟的外观、富丽的布局、华贵的陈设,很好地展现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B.小说对贾府的环境描写都是透过林黛玉的眼睛进行的,连林黛玉都为之惊奇,从而更突出贾府“与别家不同”的典型环境。
C.小说的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和社会地位,特别是对“荣禧堂”的描写,更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
D.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是与人物描写交叉进行的。因林黛玉初进贾府,自然要各处拜望,这才使得环境描写和主要人物的出场有机结合,但没有让封建统治者的代表贾政及时出场是一个败笔。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外边,大风将雪片堆积在洞口处,四周变得一片漆黑。干草堆里一点不冷。草堆里的野草和野花散发出夏日阳光的温暖。兹拉特上下左右不时地吃着草,它的身子散发出热气,阿隆靠着它缩成一团。他从来就喜爱兹拉特,现在,兹拉特在他眼里,简直就像是他的妹妹。他便一边捋着兹拉特的毛一边问它:“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咩——”兹拉特说。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得冻僵了?”阿隆说。
“咩——”山羊又答道。
“如果大雪仍继续这样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阿隆解释说。
“咩——”兹拉特叫了一声。
“‘咩——’是什么意思?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阿隆要求道。
“咩——咩——”兹拉特试着要说明白。
“噢——你不会说话,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阿隆耐心地说。
“咩——”
阿隆困了。他用干草做了个枕头躺下睡了。兹拉特也跟着睡了。
当阿隆睁开眼睛时,他说不清到底是白天还是黑夜。大雪盖住了天窗。他试着去捅开,可他的手臂全伸直了,还是捅不开。幸亏那根棍子还在身边。花了很大力气,他才用棍子捅开了天窗。外边,始终一片乌黑。雪继续在下。寒风呼啸着,起先用一种调子,后来,越来越响,成了各种调子的合奏,就像恶魔狞笑……
大雪下了整整三天三夜。不过,从第二天起,雪再也没那么大了,风也渐渐平息了。第三天夜里,雪停了。但阿隆还不敢摸黑找路回家。夜空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圆月在雪地上洒下片片银辉。阿隆钻出草堆,环顾周围的世界。一切都那么洁白,那么安静,沉浸在宏大天地的梦幻之中。星星显得那么大,又那么近。月亮在苍穹中游弋,就像在大海里一样。
第四天早晨,阿隆听到一辆雪橇的铃铛声。原来,草堆离大路并不远。阿隆牵着兹拉特,向赶雪橇的农民问路。不过,他没有询问通往城里和屠夫费佛尔家的路,而是回村、回家的路。在草堆里,阿隆就决定再也不与兹拉特分离。
这三天来,阿隆全家及邻居们到处找过他和山羊。可在风雪中,他们没有发现丝毫踪迹。大家都认为他们已经冻死了。阿隆的妈妈和妹妹们哭了一阵又一阵。父亲坐在一边儿,一声不吭,脸色阴沉。突然,一位邻居跑来报告说:阿隆和山羊兹拉特回村了。
家里一片欢腾。阿隆讲述了他如何找到那个大草堆,兹拉特又是怎么给他奶吃。阿隆的妹妹们抱着兹拉特,亲了又亲,并给它拿来胡萝卜和土豆皮。兹拉特一边贪婪地吃着,一边咩咩地叫着。
此后,全家人谁也没有再提起卖兹拉特的那件事。现在,寒冷的冬季终于降临了,村民们重又需要硝皮匠勒文来帮忙。在持续八天的灯节里,阿隆的母亲也能每晚做些油煎鸡蛋薄饼给孩子们吃,兹拉特也有一份。尽管兹拉特有自己的羊圈。不过,一到晚上,蜡烛点着的时候,它就用角敲厨房的门,让人知道它要进来。每次,大家都放它进来。吃完煎饼,阿隆、米丽昂和安娜玩陀螺。兹拉特也不离开,坐在炉旁,在闪亮的烛光里,看着嬉笑玩耍的主人们……
有时,阿隆问它:“兹拉特,你还记得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三天三夜吗?”
兹拉特用角搔搔颈背,摇摇长着胡子的脑袋,发出它那惟一的声音:“咩——”
【小题1】根据选文内容,请概括山羊兹拉特形象的特点。(3分)
【小题2】结合选文内容,谈谈风雪中的三天三夜对于阿隆一家与兹拉特的情感的变化有何意义?(6分)
【小题3】划线部分景物描写有何作用?(6分)
【小题4】在有的译本中小说的结尾还有这样的一句:“这个单纯的声音,表达了兹拉特全部的思想,全部的爱。”你觉得加上这一句好还是原文好,为什么?(5分)
当前题号:9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赶情
刘公
群是朱家湾唯一的光棍汉。他最大的嗜好就是喝酒,见酒必喝,一喝必醉。别看他孤零零的一人,可他并不孤单。湾子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忘不了请他去作客,当然他不会两只肩膀抬只嘴,去白吃白喝,他每次都要行礼钱,也就是赶情,朱家湾人对行礼的说法。
群住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草房,和其他家的红砖瓦房形成鲜明的对比。群家里虽然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群赶情很够味,哪怕家里米缸清了底,饿得两眼发黑,衣服捉襟见肘,脚趾头戳在鞋外面,可掏钱,那是从不吝啬的。
群赶情总是向上看齐。以前赶情有十元五元的,他总是掏十元。后来赶情涨到五十元二十元,他总是掏五十元。再后来,赶情涨到一百元五十元,他总是掏一百元。以前赶个小情,他偶尔打着手,还能向四邻八舍借到钱。后来再后来,大伙儿都不借他钱了,因为他光棍一条,身体痛快怏的,喝酒常是醉成一滩烂泥,一旦他两腿一蹬,谁替他还债?
群很苦恼。他不想让别人瞧不起自己。
活人就要活得像个样,活人总不能让尿淹死,他想到了山上的松树。夜阑人静时,他提着锯悄悄地出了门,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卧云寨上,将白天踩好点的松树伐倒,连夜扛到几十里外的枣阳店去卖。人是累点,但累得值得。他又有本钱和大伙儿一块喝酒了,又可以醉成一滩烂泥了。醉了好啊,醉了,想什么来什么,那才叫赛过活神仙呢。醒酒后的群说。
干啥行当有啥行当的规矩,偷树也讲究个日月星辰。月亮太明,怕人认出来,丢人现眼;月亮没影,行走不方便,弄不好米没啄着,还要折断一条腿;月亮朦朦胧胧,又能辨路又能辨树,最为合适。山里长大的群大部分时候偷树来得比较顺手,可有一次疏漏,招来了大祸。一天晌午.喝完湾子北头林二家的孙子的满月酒,湾子南头的陈后又请他第二天喝他爸爸的六十岁的祝寿酒.本来头天晌午酒就喝多了,半夜里醒来迷迷登登的,尿颤一激灵,他猛然想到第二天还要赶情,便晃晃荡荡地上了山。没想到树锯到一大半的时候,酒劲又上来了,他不知不觉歪在树旁扯起了呼噜。可谁知一阵溜沟风像泼妇似的忽然袭来,伐到一大半的松树哗啦倒了下来,不偏不倚恰好砸到群的腿上,差点把群送上了西天。治疗了半年,康复后的群走路便一颠一颠的,腿不带劲了,他不得不从此放弃偷树的念头。
没有钱赶情,他只好困在屋里听别人划拳吆喝。不是别人不请他,而是他空手两吊子不好意思去。
他心里憋闷,又向别人讲不出口。他无可奈何地窝在屋檐下丢盹。
哞——,一声老牛的长叫把他从混沌中唤了起来。他脏兮兮的手一拍膝盖,言道:酒钱来啦!
当晚-他到榨屋湾牵了一头草牛,连夜赶到石佛寺卖了。有了钱,他又像从前一样坐在酒席上,人模人样地大口喝酒。钱完了,再到另一个湾子牵牛卖,只要有人请,有酒喝就没白活。
常言说:山路走多了,早晚要碰到山猫子(老虎)。一点不假,时间不长,群就被人赃俱全地当场抓获,皮肉受苦不说,还在高墙内蹲了一年多,名声也臭了。
一年后,胡子拉茬的群跛回朱家湾,人们并没有因为他坐过牢而嫌弃他。谁家有个红白喜事,照样一如既往地请他喝酒。他分文没有,叉不能拿脸皮蹭饭,谁请他,他总是想办法躲避,但老是躲避也不是办法。
群沮丧透顶,瘦弱的身体只有靠拄着棍子才能支撑起来。
又一家的儿子结婚,婚宴喜庆热闹,新郎敬完酒陡然想起群,怪了,群昨天说了,今天一定来,咋失信了呢?新邓便去喊叫,敲了半天门没听见响动,儿子便卸了门板。哎呀妈耶,群已在屋梁上吊死了,两只耳朵也被老鼠咬掉了。
大伙儿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家只有一个空米缸、一口掉了边的锈铁锅、一只裂了缝的老粗碗。
大伙儿对他的死很惋惜,
——选自《金山》2005年01期
【小题1】小说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文中的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5分)
【小题3】你认为造成群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当前题号:10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