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你念一句,我念一句
宁 雨
灶火舅舅的眼睛一直看着墙,从拧第一个玉米棒,一直到第十二个。牙白的玉米粒一颗赶着一颗的脚步,步调一致地跳进他面前的笸箩中,跳成一条小小的瀑布。而他的目光一直粘在墙上,连眼皮都没朝下抹搭一次。舅舅拧玉米棒不用铳子,铳子离不了眼睛的配合,用空玉米轴当工具,他就可以完全把眼睛腾开看墙。
②我悄悄绕到笸箩前边,伸开双臂,把他面前的墙给挡了个严实。灶火舅舅故意把脸黑了一下,一副气咻咻的样子。他越是这样,我越是捣乱。灶火舅舅起身到院子里摘了一枚海棠果,他还想以老法子糊弄我,可我已不稀罕这样小恩小惠的把戏,我想知道一堵糊满黑黄书页的墙怎么就能把他的眼睛吸住,他必须向我坦白那书页上的秘密。
③灶火舅舅笑了,微黄的牙齿,像两行闪烁着幽光的玉米。他哄我:“你别捣乱了,我领着你念墙上的字吧,我念一句,你念一句,等你念完了这一墙字,你就能明白其中的秘密。”灶火舅舅说:“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念。”我接一句:“神农编稗子草。念。”舅舅又笑,停了手里的活计,伸过两根指头在我的大脑门上轻轻弹了一记。
④十年之后,我抱着干宝的《搜神记》饭都忘了吃,灶火舅舅教我读其中的《神农鞭百草》如在昨日,他的笑容闪烁着玉米般幽邃的光泽,狡黠或得意。这时,灶火的名字已经在村里传得比神农还要神。他用白菜疙瘩、大葱白和芫荽根炖汤,就治好了一街人的“温气病”。他用清明前的苜蓿芽熬米粥,治他媳妇的肺病,媳妇病好了,还接连生了一凤一龙俩宝贝孩子。
⑤村里有一个叫小有的,得脚气,脚趾头缝都烂出了红肉,又疼又痒穿不上鞋,下不了地挣不到工分,恨得直撞墙。灶火舅舅教给他一个方子,把玉米轴烧成灰,用芝麻油调了,敷到脚上,用玉米轴煮水当茶喝,一天三次。才一天,小有的脚不疼不痒了,一个星期下来,脚气居然没了半点踪影。
⑥我家与灶火舅舅家是东西邻居,我姥姥和他娘好得像亲姐妹。我七岁之前经常半天半天“长”在他们家里,并且有幸成了灶火舅舅的墙书弟子。灶火舅舅是暮生,怕养不活断了家里的根脉,一生下来就由接生婆抱到灶台上,拜了灶神。拜了灶神的灶火舅舅果然身强体健,耳聪目明,读小学、初中都是年级第一。老师们说:“看人家灶火,跟他爹一样,天生一块料儿就是为了念书。”话传到灶火舅舅他娘——我东院姥姥的耳朵里,却像天边滚过来的炸雷。灶火舅舅的爹本来是在北京念书的,得了痨病,回家养着,儿子还没出生就咯血死了。东院姥姥认为,是书夺了丈夫的精魂,她不能眼瞅着儿子再读书累死,于是果断辍了灶火舅舅的学。
⑦辍学的灶火舅舅,下雨不出工时就在家分拣他的课本和他爹传下来的线装书。他把书拆成一页一页的,糊在墙上。过了一阵子,墙上的书页让烟熏得焦脆了,便再糊上一层。书糊在墙上,墙成了灶火舅舅独创的开放式书架。睡觉之前,他读东墙书;拧玉米棒、纺棉花时,他读西墙书。把书糊在墙上念,一来是背着他娘。他娘辍他的学,是担心他念得累坏身子。他把书糊了墙,是跟老人家表孝心,书都毁了,一个字不念了。二来是他念书得背着村里的人。村里的高音喇叭天天在喊,有些书是“四旧”,是黑书。
⑧我考上大学,灶火舅舅很高兴。开学前,他送我一件礼物——一份20页的书单。我说:“这么多书,多长时间读完?”灶火舅舅笑笑:“一年不行两年,读不完也没关系。念书是为了明理的。你觉得心里亮堂,念一个字也不是白念。念得稀里糊涂的,就算念一屋子也没用。”
⑨今年的一天,我突然接到灶火舅舅的电话,他说:“你多抽空到老家住些日子,多找些村里上岁数的人了解了解肃宁当年的抗战史。看了几个电视剧,心里堵得慌,净是胡编乱造的。你该写个东西,留下点真实的记忆。”
⑩我回乡后,舅舅刚好出了门,只有东院姥姥一个人在家。老太太坐在老海棠树下,旁边放着个旧学习机,里边正念《三字经》,是灶火舅舅的声音。舅舅念一句,姥姥也跟着念一句。
(有删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东院姥姥的形象特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4 09:47: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谁的电话

何燕

老葛终于赶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

团圆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请他到自己家喝酒。主任还说,他要好好向老葛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老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筋大手大脚为小若买书,送学习班。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

小若的高分数给老葛长了不少脸。从玉城小学到玉城高中,多少次家长会,老葛都被请到主席台就坐。高考后,老葛还被请去演讲。

“老葛兄,在做父亲方面,我要向你学习。来,我敬你。”主任举起酒杯,老葛惶恐地站起来,主任“吱”的一声把酒喝了下去。老葛觉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风范,很男人。搁以前,主任是不用正眼瞧自己的,更别提敬酒。老葛也想大男人一回,像主任一样“吱”的一声喝下去,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憋红着脸直直地僵着,等缓过了劲,老葛才喝下剩下的半杯酒。

“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二年的学习,现在进的还是名牌大学!”主任竖起大拇指,“连跳三级。”

“哪有?小学跳了两级,初中才跳了一级。”老葛打着酒隔,习惯性地回答。这话回答主任是头一回,可回答三亲六戚左邻右舍像背九九乘法口诀。小若成长的这些年,老葛跟他们也只有这几句话了。从孩子一驻扎在婆娘的肚子里,老葛就开始忙胎教,接下来忙这教忙那教,一忙就是十六年。

"爸爸,爸爸,你是我的大树!”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老葛兄呀,不怕你见笑,做为家长,我是失败的。我儿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在还拒绝复习,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

老葛问:“谁的电话?毛毛吗?接吧!”   

主任一接通就说:“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你尝尝跟家里的有啥区别。”

老葛摇了摇微晕的头,看见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银色的缎子,扯都扯不断。老葛责怪自己,早一天给小若寄月饼就好了。

这时,老葛的手机也响了起来。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纬线:“我家小若的!喂,小若呀……”老葛愣了一下,看了看主任,乐呵呵地说,“知道了,今天中秋节,我很快乐,你也要快乐!”说完,老葛埋怨,“这孩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

“小若懂事,不像毛毛。你看他都这年龄了,还把我手机接他电话的铃声设成《爸爸去哪儿》…… ”

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短信!老葛看了一眼就刪了,边删边说:“是婆娘的。不管她,来,咱俩继续喝,不醉不休!”

中间,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老葛看了一眼,没接。

“谁的电话?小若吗?接吧!”主任说。老葛摇晃着接电话:"喂,喂,你说什么……我不是,你打错了!”说完,捣鼓了几下手机,又灌起酒来。

酒局残余,老葛喝得醉醺醺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主任嘟哝:“谁的电话呢?”拿起老葛的手机一看,来电显示:“讨债的,别接!”

老葛人虽醉,可脑里还记得小若刚才的电话和信息。小若第一次来电话,只说了一句:“喂,这个月打一千!”就挂了。

过后又发来一信息:“还是打一千一吧,我看中了一条裙子!”

看老葛不回信息,小若第二次来电话:“看到信息了吗?打一千一!”老葛气急地说:“打错了!”话还没说完,那头已是忙音。老葛一气之下,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讨债的,别接!”

老葛醉倒下去时,脑里回现出小若给自己长脸的高分试卷外,耳边也回荡着小若这些年简洁的话语:小学时“我得了第一”,初中时“我又得了第一,汇三百”,高中时“我还是第一,汇六百”,到现在的“打一千”。没有问候,也没容老葛说话。像刚才,老葛多想跟小若说说你妈病了,我在医院忙了两天……当然,也有老葛不想说的,那就是他把家里唯一的月饼快递了。

老葛也想跟主任说,在做父亲方面,他要向主任学习。

可醉了的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小说中“接打电话”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葛”这个人物形象。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4】有人说,小说的标题“谁的电话”应该改成“寄月饼”,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

孙犁

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的家就在白洋淀边上。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他走的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天天闹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那孩子从睡梦里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还睡去吧。”

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孩子却圆睁着两眼,再也睡不着。

女人说:“你想过家吗?”

水生说:“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

“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顶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着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

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呆望着孩子的脸。她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好像不是她生出,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梁地,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懂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复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她好像是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经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从窗户上那块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的冰花,知道夜已经深了。水生说:“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站在床子后尾,撑起了竿。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

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像离开了强驽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前面打起团团的旋花。

太阳从冰面上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女人说:

“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不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

女人忍住眼泪,笑着说:“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表现出水生对家深沉的思念、对即将到来的重逢的渴望,也有对家人的担心。
B.孩子“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梁地,……丢鞋甩袜抱养大的”,从一个侧面控诉了日寇的侵略罪行,表现了人民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对抗战做出的贡献。
C.小说以“嘱咐”为题,是因为这是情感的高潮、愿望的凝聚,作者写八年分别、短暂相逢和再次离别的情景,其立意正在于烘托出妻子最后的“嘱咐”。
D.小说没有描写前线的刀光剑影,也没有刻画根据地人民反“扫荡”斗争的英勇悲壮,而是通过极普通的生活和平淡写实的笔调,抒写出夫妻间的家国情怀。
【小题2】小说中的女人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多用对话,这种叙事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船家

蔡楠

在白洋淀,陈福友绝对是捕鱼的老手,老到九十岁了,还在捕鱼。

早年间,白洋淀是水泽之国,淀水汪洋浩渺,滋养得鱼肥蟹壮。水势大的时候,不适合撒网捕鱼,陈福友就下卡捕鱼。他跟着父亲将船划过纵横交错的港汉沟壕,来到一片茂密的芦苇荡,然后开始下卡。下卡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浸过猪血的长长的线上,拴上类似于牙签状的小竹片,把它弯成U形,在口上套上用芦苇秆做成的套,中间塞上饵食。鱼是一种贪吃的东西,把饵吞下的同时,竹签就紧紧地撑住了鱼的嘴,想再吐出来已经不可能了。父亲摇船,福友下卡,卡线在他的小手中一抖一抖地跳跃着,他就看到了今后的抖动的美好生活。

可是后来,日本人占领了白洋淀。陈福友就不下卡了,改用鱼钩捕鱼。福友小小年纪不用小钩,却喜大钩。大钩治鱼,多在有水溜的宽阔水面。鱼常喜在水中逆流游动,当触到鱼钩时,便被挂住,挂住的鱼越挣扎,越深,直到动不了为止。

那年夏天,有一艘日军的快艇载着五个鬼子,开到陈福友下钩的地方来洗澡。他偷偷地潜水过去,将一串大钩,围绕着洗澡的鬼子们悄悄下好,然后爬上汽艇,将枪支和衣物敛到自己的船上,开到了抗日雁翎队的驻地。等到雁翎队员赶来的时候,五个鬼子已经血肉模糊了。

水浅鱼多的季节,陈福友就用大罩捕鱼。1963年白洋淀发大水,水都淹了村子,房子有的也被泡塌了。全村人都被安置在村子里最高的采蒲台上,等待政府救援的直升机来扔大饼。有时候,直升机扔不准,将大饼和饼干扔到了水里,都泡得成了面糊糊。陈福友觉得这面糊糊真不如他逮的鱼好吃。他就拽着自制的大罩,腰问系着鱼篓,凫水来到未被淹没的苇地里罩鱼。苇地里水浅他光着膀子在苇地里中蹚水,还一边叫喊着。鱼受了惊吓向水底躲避,触及河底,浑水上翻,陈福友用力将大罩按了下去,鱼就成了罩中之鳘了。鱼送到了一村灾民的手上,就等于把村民的性命从龙王的手上夺了回来。陈福友的大罩捕鱼就一直持续到大水退去。

后来,有专家说地球变暖,天旱少雨,白洋淀上游九条河的水位像花一样枯萎。白洋淀没了水,干了。甭说鱼了,就连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和袅袅婷婷的莲花都无影无踪了。陈福友将船反扣在千里堤上,裸了背坐在船上晒太阳。老伴儿胡小仙走过来,递给他一支烟说,你看你,背上都晒得脱起鱼鳞了,我怎么越看你越像一条鱼呢!

陈福友说,我是鱼,可我是一条行走在岸上的鱼

胡小仙笑了,这种鱼我可是头一次见过。

可咱不在岸上晒成鱼干行吗?胡小仙又说,咱走,咱去渤海湾捕鱼行吗?村里置办了几条轮船,嚷嚷着让人报名呢?咱去不?

不去!

为啥?

我要在大淀里掘坑寻水,我不离开白洋淀。

陈福友说着,站了起来,把烟揉揉放在嘴上叼着。胡小仙连忙去给他找火柴,还没火柴找来,陈福友手里的烟腾的一下就被太阳晒着了。

陈福友开始了在白洋淀掘坑寻水的漫长之旅。他的铁锹用烂了三百六十把,他把白洋淀九十九个湖泊掘了个遍,终于他掘出了一条白洋淀通往黄河的水路。

在陈福友掘淀寻水的日子里,世界发生了巨大改变。水乡修了桥,水乡修了柏油路,水乡建了工厂,水乡建了高层建筑,捕鱼的事情人们逐渐淡忘了。

可陈福友又回到了水里,回到了淀上。

已经有了儿子的儿子对陈福友说,你这把年纪了,就别去捕鱼了,歇了吧!

陈福友说,我不能歇,歇了会死的!

那我给你买个机器船吧,省力气。

不用,机器船有污染,老船家还是使老船好!

陈福友告别了儿子,告别了岸。把那条千里来堤上的木船修补好,刷了漆,船顶上支起了塑料布,船上准备好了小柴灶、锅碗瓢盆、柴米油盐等,然后带着胡小仙,披上蓑衣,振臂摇桨,小船像一条梭子鱼一样蹦进了大淀。

老头子,你这劲头怎么看也不像是九十岁的船家呀!胡小仙说。

你这豪气也不像八十四岁的船家婆呀!陈福友说。

咱们去哪里?

去采蒲台下面下粘网,傍晚到雄安新区集上卖鱼!

老船家这样说着,船就飞过了一片苇地。苇尖上独立的一只红嘴水鸡就飞离芦苇,鸣叫着逐船而来。

(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开门见山,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主人公的身份,引出全文主要情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画线的句子,以调侃式的语言写出了陈福友对水的渴望,表现了他性格中幽默可亲的一面。
C.小说中胡小仙这一形象,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衬托了主人公的老船家形象,使其更鲜明、更生动。
D.小说有对老船家水乡生活的回顾,也有对他现实经历的描述,质朴的语言中透着深意,耐人寻味。
【小题2】小说先后写下卡、鱼钩、大罩三种捕鱼方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在世界已发生巨大改变的背景下,陈福友坚持掘淀寻水、老船捕鱼的行为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你如何理解他的行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良心

①孩子送来时,已经快不行了,张朝和老婆急红了眼。好几个医生,在看了片子和孩子的状况后,都摇着头说:“不行,不行,这个手术我没把握。”张朝和老婆真的是急疯了,差点就给他们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你们一定要救我儿子啊!”一个年轻医生,看着有些不忍,说:“如果丛医生在,可能还有点希望,但是……”年轻医生有些欲言又止。

②“但是什么?”张朝问。年轻医生想了想说:“我去给你打个电话试试,他如杲说可以,那就可以。”电话打完,年轻医生说:“丛医生答应了,马上就动手术,你们准备一下吧。”张朝和老婆一阵惊喜,张朝朝老婆使了个眼色,他老婆就匆匆出了医院,回来时手里多了个鼓囊囊的信封。

③那个丛医生走过来时脸上有点憔悴,他的身后跟着的是推着孩子病床的护士。眼瞅着快要到手术室了,张朝把丛医生拉到了一个角落,然后送上那个信封。丛座生推托着不接,反复几此次,张朝脸上都有了汗。这时那个护士喊:“丛医生,可以手术了。”丛医生推托不过,只好接过信封,随手放进口袋里,然后就匆匆进了手术室。

④张朝和老婆被阻拦在手术室的门口,看着门轻轻地被关上。张朝拍了拍老婆的肩说:“没事的,一定没事的,丛医生都收了咱的红包,他一定会尽全力的。”

⑤这次的手术,真像是一场马拉松。从下午六点一直到攻晨两点,张朝和老婆坐在门外的地上,差点都虚脱了。“怎么还没好呢?怎么还没好呢?”老婆嘴里不停地在喃喃着,眼角的泪早已干了,留下一道道清晰的泪痕。不时还怪上自己几句:“都怪我,没照看好儿子,”张朝拉住她的手,紧紧地。

⑥不知什么时候,手术室的门打开了,先前那个护士喊:“谁是张海旭的家属?”“张海旭”正是孩子的名字。张朝和老婆冲了过去应道:“我是,我是!”护士告诉他们,手术很成功,孩子一会儿就出来,先进重症监控室,让他们别着急。转身要进手术室的护士又回头说:“你们啊,还真该好好感谢丛医生!”

⑦几天后,张朝的老婆经过医院楼下的表彰栏,发现上面有丛医生的照片,仔细一看,这是年度模范医生的事迹专栏。原来丛医生叫丛勇强,他因一台手术,错过了见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

⑧张朝的老婆回到病房时,把丛医生的事告诉给了张朝。张朝说;“他是尽力了,可他不是也收了我们的红包了吗?这样的人,怎么可以评模范呢?”老婆也说:“是啊,是有点说不过去。”

⑨张朝和老婆只是在病房里轻声地谈论,邻床的一个病友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出了病房,就和另一个病友说起了那个叫丛勇强的医生收受红包却被评模范的事情:事情很快传到了很多人的耳朵里。

⑩第二天,张朝的老婆看到表彰栏里,丛医生的照片被撤了下来。回到病房时,来了两个医院监察处的人,把他们带进了一间办公室,说是要了解情况。

⑪在那里,他们看到了丛医生,他们是有些歉意的,虽然他们给了红包,但毕竟人家救了自己的孩子。丛医生却朝他们微微一笑,说:“你们查过交给医院的押金吗?”张朝和老婆摇头说:“没有。”一个工作人员递给他们一份押金收据,收据上显示,在孩子手术的第二天,孩子的医院账户上多了一笔钱。那个数字,正是张朝塞给丛医生的那个红包的数额。

⑫丛医生说:“当时收你们的钱,一是想让你们放心,二是时间确实也紧迫……”

⑬张朝说:“丛医生,对不起,我……”

⑭丛医生摆了摆手说;“医者父母心,无论我做什么,我首先想到的是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栝,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如通过一些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凸显了张朝夫妻在救治孩子时的焦急心情。
B.小说通过张朝夫妻误会丛医生这个小故事,掲示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医患关系问题,即医患之间的不理解、不信任等。
C.护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她目睹丛医生收红包,也见证他抢救小男孩,同时这个人物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D.小说篇幅短小,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直至结局依次展开,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
【小题2】“你们啊,还真该好好感谢丛医生!”分析护士这句话的含义及作用。
【小题3】小说标题是“良心”,但有人认为改为“红包”更好;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