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项中,对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采用“登堂入室”的手法,一步步从外表深入内里,有层次地介绍了贾府宏伟的外观、富丽的布局、华贵的陈设,很好地展现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B.小说对贾府的环境描写都是透过林黛玉的眼睛进行的,连林黛玉都为之惊奇,从而更突出贾府“与别家不同”的典型环境。
C.小说的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和社会地位,特别是对“荣禧堂”的描写,更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
D.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是与人物描写交叉进行的。因林黛玉初进贾府,自然要各处拜望,这才使得环境描写和主要人物的出场有机结合,但没有让封建统治者的代表贾政及时出场是一个败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3-14 10:38: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聂鑫森

春二月,天是蓝的,地是绿的,风暖暖地吹过来,扑得人脸颊痒痒的。

护城的小河上,横着一架古朴的木桥,出城、进城的人,流水般淌来淌去。

“风筝!风筝!每只一角五!”那声音又脆又亮,带点儿挑逗的味道。循声一看,靠着桥栏站着一个胖胖的老头,脸上带着讨好的笑,额上沁出一层晶亮的油汗。他手里提着一串风筝,风筝的翅上、尾上,涂满刺眼的大红大绿。

从他那得意的神态看,他的生意无疑是不错的。一只只风筝从他手上递出去,一张张角票和零散的分币塞进了口袋。

当他的眼光落在桥那头的时候,便从心底里发出一种真诚的同情。

那儿也站着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头,悠闲地靠着桥栏,瘦瘦的脸上嵌着双精明的小眼睛,下巴上蓄着几根干枯的胡子。

他也在卖风筝。他的风筝是素白的,有蜻蜓、蝴蝶……翅上还装了会转动的风笛,朴实得叫人看不上眼。他没有着意地叫喊,只是沉静地等候着买主。

偶尔有人问一声:“喂,多少钱一只?”

他伸出五个指头。天啊,五角!问的人摇摇头。

他站了多半天了,连一只风筝也没有卖出去!

胖老头终于忍不住了:“伙计,别傻等了,一角一个。价太高,把人都吓跑了。”

瘦老头转过脸来,下巴动了几下,想说什么,终于没有说。他不喜欢对面那张胖得肉往下坠的脸,他不喜欢他的那些风筝。那也叫风筝?那竹骨剖得粗细不匀,上面还带着毛刺;那纸也糊得太潦草;还有那颜色,俗!……

他下意识地低下头,望着自己手上这一串风筝,那竹骨是耐着性儿剖的,然后又用砂纸细细地打磨了几遍,闪着柔润的光;那素白的纸糊得多贴展,兜得住风,一放,准嗖嗖嗖地往上蹿。风笛儿响得欢快,真像筝的声音,美!他相信自己的手艺,那是几代的家传啊!

他感到满足,但也不无遗憾。

胖老头的风筝很快就卖完了。他狡黠地笑了笑,想瞧瞧瘦老头怎样提着卖不掉的风筝垂头丧气地离开桥头。他悠闲地点燃一支烟,吐出一个又大又圆的烟圈。

瘦老头的脸色变得难看了,连鼻翼都在微微地颤动。

他从口袋里摸出一轴麻线,理出线头,接在一只风筝上,掂了掂,然后顺着风儿一抛。那风筝像懂事似地摆了摆,兜上一口风,憋着劲儿直往上蹿。绳轴转动着,麻线伸延着,绷得那么紧、那么直;上面的风笛呼啦啦地响,响得撩人。眨眼间,化作一个小小的白点,在高远的蓝天上飘闪,像一片轻盈的云。

“好风筝!”

“正正经经的货!”

一时人们都往这边涌,喝彩声此起彼落。

所有的目光都凝聚在那一串素白的风筝上,从头看到尾,从竹骨看到风笛,没一处不顺眼,没一处不爽心!

“我买这一只!五角,认了!”

“眼见为实,我要这一只!”……

人们边说,边把手往风筝上伸,生怕被别人抢了去。瘦老头用手一挡,板紧的脸上没个笑星儿,叫人猜不透。

他又从口袋里摸出把麻线,每根麻线丈把长,是为买主试飞用的。他把麻线小心地接在那一只只风筝上。

胖老头艰难地挤到他身边,焦急地对着他耳朵咕哝着:“快把货甩出去,捞一把,别误了这好机会。”

他斜了胖老头一眼,依旧没有理胖老头,那是一种高傲的不屑。他顺着风,把接好线的风筝统统放起来。一刹那,他的手上飘出一簇素白的“花”,响起一片风笛的韵律。

人们又一次呼喊起来,像起了潮汛一般。

“给我一只!”

“我买了!”……

瘦老头忽然仰天打了个哈哈,睥睨了一下围在自己身边的人墙,矜持地问:

“你们懂得风筝?”

连三岁的小孩也知道风筝,怎么不懂?一双双眼睛直愣愣地望着他。瘦老头自信地摆了摆头,摆得很有力。他忽然从口袋里掏出把剪刀,阳光下显得那么亮,亮得扎眼。只听见咔嚓一声脆响,他手里捏着的那一把麻线,齐崭崭地断了,所有的风筝摇晃了一下,呼地抖着劲向上飞去……

胖老头使劲地跺了跺脚,一扭头走了。

人群里响起一片啊呀声。

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无数道目光也被牵引到那很高很远的地方。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蓝天是公正的。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叙述两位老人卖风筝的故事,着力批判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们往往过于关注物品价格的高低而忽略其质量的好坏。
B.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勾画了一幅风和日丽的春景图,营造出车水马龙的热闹氛围,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做了铺垫。
C.胖老头对瘦老头“从心底里发出一种真诚的同情”,是因为他认为瘦老头的风筝做得精致而朴素,却无人问津,他内心充满了忧虑和遗憾。
D.小说结尾部分,瘦老头以剪断绳线,放飞所有风筝来证明自己的高超技艺,对人们的世俗行为表示抗议,表现出他找不到知音的孤独感。
【小题2】小说中的瘦老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蓝天是公正的”一句话单独成段结尾,有什么妙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八千岁
汪曾祺
他是靠八千钱起家的,所以大家背后叫他八千岁。他如果不是一年到头穿了那样一身衣裳,也许大家就不会叫他八千岁了。总是一身老蓝布,年复一年。有些地方已经洗得露了白色,打了许多补丁。长度一律离脚面一尺。八千岁有八千岁的道理,衣取蔽体,下面的一截没有用处,要那么长干什么?
八千岁开米店。店堂里一块竖匾:“食为民天”。竖匾两侧,贴着两个字条,“僧道无缘”“概不做保”。和尚来化缘,一看“僧道无缘”四个字,也就很知趣地走开了。不但僧道无缘,连叫花子也“概不打发”。叫花子知道不管怎样软磨硬泡,也不能从八千岁身上拔下一根毛来,也就都“别处发财”。
宋侉子是个世家子弟,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特别爱养骡马。没几年就把祖产挥霍去一半,干脆做起了骡马生意。他相骡马有一绝,一次只买几匹,但要是好的,很大的价钱买来,又以很大的价钱卖出。那一年,他带回两匹大黑骡子,来看的人不断,一问价钱,就不禁吐了舌头。八千岁带着儿子到宋家看了看,心里打了一阵算盘。他知道宋侉子的脾气,一口价,当时就取了八百大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件事哄动全城。一连几个月,八千岁买骡子的壮举,成了大家茶余酒后的话题。
八千岁每天的生活非常单调。量米、看稻样,没什么事的时候,他就到后面看碾坊。这年头大部分米店都已经不用碾子,改用机器轧米了,八千岁却还用这种古典的方法生产。他舍不得这副碾子,舍不得这五匹大骡子。他不看戏,不打牌,不吃烟,不喝酒,食谱非常简单,顿顿都是头糙红米饭。菜是一成不变的熬青菜,有时放两块豆腐。稻仓里有许多麻雀,宋侉子有时拿扫帚拦空一扑,能扑下十几只,说这是下酒的好东西。八千岁可不吃这种东西,有什么吃头!
八千岁万万没有想到,他会碰上一个八舅太爷。
八舅太爷是个无赖浪子。初中毕业后,上了一年美专,都没上完,却入了青帮,从此就无所不至。后来混进了军队,在军队中很“兜得转”。抗战军兴,军事第一,他到了哪里就成了这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只要他一拍桌子,骂一声“汉奸”,就可以拉出去枪毙,没人敢惹他。
他还很风雅。谁家有好字画古董,有借无还。他也不白要你的,会送一张他自己画的画跟你换。他不是上过一年美专么?他有一匹乌骓马,请宋侉子来给他看看,嘱咐宋侉子把自己的踢雪乌骓也带来。千不该万不该,宋侉子不该褒贬了八舅太爷的马。八舅大爷问:“你那匹是多少钱买的?”宋侉子知道反正这匹马保不住了,就顺水推舟,很慷慨地说:“旅长喜欢,留着骑吧!”——“那,我给你画一张画吧!”
宋侉子拿了这张画,到八千岁米店里坐下,说不出话来。八千岁劝他:“算了,看开一点。”宋侉子只好苦笑。
没想到,过了两天,八舅太爷派兵把八千岁“请”去了。八千岁只来得及跟儿子说一句:“赶快找宋大伯去要主意!”
宋侉子一了解,案情相当严重,是“资敌”。八千岁有几船稻子,运到仙女庙去卖,被八舅太爷的部下查获了。仙女庙是敌占区,别的粮商都是事前打通关节,八千岁没有花这笔钱。宋侉子知道这是非花钱不能了事的,就转弯抹角地问。“至少得罚一千现大洋。”宋侉子说:“他拿不出。你看看他穿的这身!”“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了。看你的面子,少要他二百!他肯花八百块钱买两匹骡子,还不能花八百块钱买一条命吗!”
宋侉子劝八千岁不要舍命不舍财。八千岁说:“你作主吧。我一辈子就你这么个信得过的朋友!”说着就落了两滴眼泪。宋侉子心里也酸酸的。
宋侉子请八千岁的两个同行出面做保,叫八千岁儿子带了八百现大洋,把八千岁保了出来,劝他:“算了,不就是八百块钱吗?看开一点。”八千岁心想,毕竟少花了两百,又觉得有些欣慰,好像他凭空捡到两百块钱似的。
八舅大爷接到命令要调防。他要办一桌满汉全席,在荷花亭子里吃它一整天!消息传遍全城,大家都很感兴趣,因为这是多年没有的事了。赵厨房到八千岁的米店买米,八千岁就问:“有多少道菜?”——“一百二十道。”——“啊?!”——“你没事过来瞧瞧。”
八千岁真还过去看了:烧乳猪、叉子烤鸭、八宝鱼翅、鸽蛋燕窝……八千岁真是开了眼了,一面看,一面又掉了几滴泪:这是吃我哪!
八千岁回家就用一盆水把“概不做保”“僧道无缘”的字条刮下来。做了一身长袍,长短与常人等,把老蓝布换了下来。晚茶的时候,儿子又给他拿了两个烧饼来,八千岁往帐桌上一拍,大声说:
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八千岁与宋侉子的友谊为主线,叙述了八千岁的人生变化过程,反映了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人情世态的微妙变化。
B.八舅太爷强占他人字画古董却又送一张自己画的画交换,凸显此人的无耻霸道,行为不堪。
C.八千岁被抓后托宋侉子拿主意,宋侉子也为营救八千岁挺身而出,是因为两人在长期的生意和生活交往中形成了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
D.八千岁两次掉泪,意味深长。既有钱财被敲诈的悲伤,也有对自己长期明哲保身几乎无人可托的悔意,以及对八舅太爷大肆挥霍敲诈所得的痛心。
【小题2】请探究文章划线句的丰富意蕴。
【小题3】作品题为“八千岁”,却花费较多笔墨叙写宋侉子,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张温暖的欠条

化 君

晚间散步,遇见同学。她劈头就说,你相信这世上有好人吗?好得犯傻的那种。接下来她说了下面的事。

那天,我妈骑三轮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说,她遇着好人了。坐在沙发里,顾自絮叨起她遇见的好人。

当我听见她说“那人把我的三轮碰歪了”,我这才把头转向母亲,发现她衣服上粘满尘土,这儿一片,那儿一片。我妈却仿佛捡了大便宜似地,滔滔不绝。

“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他原本可以不管我的,他却刹下车子,跑过来扶我,问我摔坏了没有。我踢蹬踢蹬腿,再甩甩胳膊,说,没事儿,走吧。他仍然不走,非让我走几步。确定我真的没事后,又把我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看车摔坏了没有。”

“你说一个大男人家怎么婆婆妈妈的,我都觉得啰嗦了,推开他说,快走吧,我也该回家做饭了。说完,我蹬起三轮就走了。哪承想,他又追了上来,塞给我一张纸条,他说纸条上是他的手机号……”

这时,我忙不迭地问我妈,纸条呢?我妈说人好好的,要它做什么。说完,站起身来就往厨房走。我妈突然哎哟一声。我问怎么了,她朝我摆摆手说,没事儿。可是,第二天,我妈就起不来床了。

我把我妈送进医院。当我把做B超,CT,心电图,胸部透视等一系列的检查单拿给医生时,医生说得马上做手术。

我一边给我妈办理住院手续一边不停地埋怨她,有您这样的吗?一边狠狠地想,一定把那个“好人”找出来。可是,一直到我妈出院,我也没找到那个“好人”。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我的火气噌噌往上蹿。我用命令的语气对我妈说,你再好好想想那个手机号。我妈迟迟疑疑地说,想不起来了,一边不停地在各个衣兜里摸索起来。我妈突然颤抖着声音喊,找着了。真是老天有眼。

我用发颤的手指按下那个号码。关机。一连几天,都是这两个字。我虎视眈眈地望着我妈,这就是您老人家遇见的好人?

我妈却仍然为那人辩护说,兴许人家手机没电了呢。但说这话时明显没了底气。

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但我不敢再埋怨我妈。这件事情以后,她在我面前像个债务人似的,一天到晚大气都不敢喘,让人心疼不已。这更增加了我对那个“好人”的愤恨。

一天,一个男人按响我家门铃,他说他找一个骑三轮的大娘,一个月前他碰了她。我正要火山爆发,母亲急慌着走过来,把他让进屋里。

在我如炬的目光里,他低下了头。他说他原本打算第二天就来看我妈,可是家里出了点事,一直没脱开身……

我打断他说,啥也别说了,先给我报销十万元的住院费。

我妈连忙出来打圆场,问那人,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他说,那天您接过我的手机号后,骑上三轮就走,我不放心,悄悄在您后面跟着,看您进了家门才离开。他忽而把头转向我说,您请假照顾大娘,单位要罚款的吧,一并算到我头上。

我妈接过去说,这可使不得,要不这样吧,十万,咱们一人摊一半。再说,那天要不是我急慌着回家做饭,也不会……

那人说,人是我碰的,这钱怎么能让您拿呢?稍作犹豫,他不好意思地接着说,我一下拿不出这么多,我先给您打个欠条行不行?您放心,一个月之内我一定还清。

我马上火了,没好气地说,蒙人的吧,就像那张写手机号的纸条一样。

他的脸腾地红了,吃吃地说,对不起,那天我手机丢了,我换了新号。

同学突然换上一种动情的语调说,你知道吗?他是个残疾人,他的两条腿是假的。为了十万块钱的债务,他竟然打好几份工,什么活钱多干什么。他的“腿”都累断了,又没钱换新的。他是坐着轮椅来我家还钱的。他说,他的两条腿是在一次车祸中没的,撞他的人跑了……

(选自 《小说月刊》2017第8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我”妈和“他”这样的好人形象,刻画人物较精细,如写他“非让我走几步”“没事后,又把我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看车摔坏了没有”。
B.“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我的火气噌噌往上蹿。”这句话描写了“我”无比气愤的神情,为后文写一定找到肇事者作了渲染,也表明“我”心眼小、不善良。
C.小说主体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开头和结尾段却出现另一个叙述人,人称的转换明确了讲故事的人与听故事的人之间的关系,使小说更具真实感。
D.小说构思巧妙,结尾交代了“好人”曾经的不幸,既诠释了前文悬念,又令读者感动反思,但始终未交代他撞着“我”妈的过程,为读者留下难释悬念。
【小题2】这篇小说是通过“我”对“好人”他的态度变化来推动情节、揭示主旨的。请结合有关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对“好人”他的具体态度。
【小题3】这篇小说写的是好人,为什么要以“一张温暖的欠条”为标题?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同类题4

《百合花》
鉴赏点一:赏析小说的语言和叙述方式
【小题1】读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①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②他飞红了脸,更加钮泥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2)③新媳妇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④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小题2】请简要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
鉴赏点二:欣赏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题3】课文中几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中先后四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着特殊的作用。
课文出处
作用分析
第一次是在“我”和通讯员从新媳妇家借了被子出门时,通讯员由于“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结果“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央了被子就走”。

第二次是当通讯员回部队时,“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第三次是在通讯员临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那块门板上,“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第四次是在作品的倒数第四段,“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小题4】《百合花》中有几处景物描写,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祝福》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于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婶先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第一次“祥林嫂,你放着罢!”为一般句,第二次“你放着罢,祥林嫂!”为倒装句,命令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凶恶本质,说明祥林嫂死于封建政权的迫害。
B.文章最后一段写“我”“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这个“疑虑”是指文章开头的“我”的“不祥预感”、“负疚”和“责任”。
C.选文中最后一段描写与开头的环境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的祝福气氛,同时也反衬出祥林嫂死的悲凉。
D.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摧残,指出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小题2】下面是对《祝福》题目意义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祝福”是全文故事发展的线索,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B.祥林嫂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
C.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死得寂寞、冷清,小说中“我”的冷漠、“凶人愚妄的欢呼”与“悲惨的弱者的呼号”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之死的悲剧性,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D.小说借“祝福”活动为背景,祥林嫂出现在祝福之夜,亦死于祝福之夜,揭示了农村阶级对立的残酷现实和人物之间的阶级属性。
【小题3】请从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2)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小题4】文中说“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这一回的“变化”是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结合原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