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苏轼
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1)如流水涵青蘋(2)。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3)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释:(1)炯:光明的样子。(2)青蘋:浅水生植物。(3)山城:当时,作者在徐州任上。【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写馀春景物,富于动感。 |
B.“褰衣”二句移步户外,静赏一派月夜景致。 |
C.在洞箫声中诗人看月落杯空,为此惆怅不已。 |
D.全篇紧扣题目,人景情相互依存,颇可玩味。 |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
B.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
十二月十七日夜坐达晓寄子由
苏轼
灯烬不挑垂暗蕊,炉灰重拨尚余薰。
清风欲发鸦翻树,缺月初升犬吠云。
闭眼此心新活计,随身孤影旧知闻。
雷州别驾应危坐,跨海幽光与子分。
次韵子瞻夜坐
苏辙
月入虛窗疑欲旦,青凝幽室久犹薰。
清风巧为吹余瘴,疏雨时来报断云。
南海炎凉身已惯,北方毁誉耳谁闻。
遥知挂壁瓢无酒,归舶还将一酌分。
注释:宋绍圣四年,苏轼被贬儋州(今海南),当时苏辙被贬雷州(今属广东),隔海相望。
【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诗颔联写了清风将要吹起,乌鸦躁动;而弯月初升,云朵移动引起犬吠,整联写了夜晚的宁静。 |
B.苏辙诗颈联通过描写苏轼已经过惯了南海的生活,隔绝了北方的毁誉,称赞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
C.次韵是和诗的一种方式,苏辙按照苏轼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写出自己夜坐的独特感受。 |
D.两首诗都描写了诗人夜坐观月的情景,虽然具体情形有所不同,但是两人均是孤灯独坐,直至天明。 |
霰
杨万里
雪花遣霰作前锋,势破张皇欲暗空。
筛瓦巧寻疏处漏,跳阶误到暖边融。
寒声带雨山难白,冷气侵人火失红。
方讶一冬暄较甚,今宵敢叹卧如弓。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将霰说成雪花的前锋,描绘出霰降临时气势汹汹、天空昏暗的情景。 |
B.颔联将霰人格化,描写霰穿过瓦隙、跳上台阶,活灵活现,充满动态感. |
C.颈联从听觉、触觉等方面进行描写,表现出下霰时独特声响与逼人寒气。 |
D.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霰这种独特天气现象寄寓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
晨雨
杜甫
小雨晨光内(闪),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从正面切题,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
B.首联釆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富有诗情画意。 |
C.本诗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写景状物中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D.本诗较好地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风格,表现出了凝重的历史意识。 |
和董传留别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粗缯大布”指出友人董传的外貌特征,“囊空不办”指出他生活贫困。 |
B.董传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学业有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 |
C.董传厌恶了陪伴老儒烹瓠叶的日子,想和举子在槐花飘落大地的时候去游玩。 |
D.“寻春马”暗用《登科后》的典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奉和贾至含人早朝大明宫
杜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1美,池2上于今有风毛3。
(注)①世掌丝纶:世代都在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旨。②池:风凰池,禁苑中泡沼,中书省所在地。③有凤毛:南朝时谢凤和谢超宗父子文章风格和成就很出众,梁武帝称赞说,“超宗殊有风毛”【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用漏壶滴水声急点明早朝时间,再用“醉仙桃”点出皇宫院内春色醉人烂漫。 |
B.颔联描写仪仗旌旗上龙蛇腾跃,和风轻拂下燕雀高飞,盛赞大明宫中气象冲融和悦。 |
C.颈联写到了退朝后,大臣们带着满袖熏香,聚在一起挥豪写就华美诗词篇章的场景。 |
D.尾联表示贾至的文章风格和成就承袭父亲,称颂贾氏世代执掌帝王诏书的恩宠殊荣。 |
暑旱苦热
王 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屠”字写得尤为精妙。“屠” 本为“屠杀”之意,这里意为止住、驱除,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 |
B.“之高”“之远”的清凉世界尽管遥不可及,却对饱尝酷热的作者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
C.“手提天下”表现了作者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的豪情,只可惜这一壮志无法实现。 |
D.在诗的最后一句中,王令称,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去享受那清凉世界,他宁愿不去。 |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①。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②。
(注)①白璧招:用《韩诗外传》“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事。②鸡翘: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所见景物,点明送别地点是江畔渡口,时间是深秋午后。 |
B.颔联“泥滑滑”和“马萧萧”对仗,运用叠字,造境别开生面,情趣盎然。 |
C.“十年长自青衿识”写与项判官相识于青年时,虽相差十岁却亲如兄弟。 |
D.本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情,其中虽穿插典故,但用得精妙贴切,语重心长。 |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时间“八月十五日”和地点“湓亭”,点明了望月的特定环境。’ |
B.首联点题,写诗人往年八月十五日在曲江池畔参加朝廷盛会,举杯欢饮的场景。 |
C.颈联描绘了诗人多次望乡和望月的景象,使特定时间内诗人的思乡之情更为强烈。 |
D.尾句突出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人已不是昔日意气风发之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