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喜雪二首(其一)
曾巩
欲休还舞任风吹,断续繁云作阵随。
已塞茅蹊人起晚,更迷沙渚鸟飞迟。
混同天地归无迹,润色山川入有为。
太守不辞留客醉,丰年佳兆可前知。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全诗先从视觉上刻画,后从听觉上描绘雪景,融情于景,充满诗情画意。
【小题2】首诗赋予了雪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喜雪二首(其一)
曾巩
欲休还舞任风吹,断续繁云作阵随。
已塞茅蹊人起晚,更迷沙渚鸟飞迟。
混同天地归无迹,润色山川入有为。
太守不辞留客醉,丰年佳兆可前知。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喜”是这首时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却处处洋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
B.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展现出天空阴云密布、大雪漫天飞舞的景象。 |
C.诗的三、四两句写雪后清晨的景色,以“人起晚”“鸟飞迟”写出了雪后的静美。 |
D.颈联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大雪融化,化作雨水,润色山川的景象。 |
【小题2】首诗赋予了雪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多景楼①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②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③鸿!
注释: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曾于夕阳西下时登临此楼,写下此诗。②钟呗:梵音的歌咏。③冥:深远。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试分析“浮”和“入”的妙处。
(2)尾联“冥鸿”指什么,这一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多景楼①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②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③鸿!
注释: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曾于夕阳西下时登临此楼,写下此诗。②钟呗:梵音的歌咏。③冥:深远。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试分析“浮”和“入”的妙处。
(2)尾联“冥鸿”指什么,这一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凝香斋①
曾 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②,疑在香炉③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黄卷:书籍。③香炉:香炉峰。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尾联归结全诗。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高雅情趣让诗人疑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小题2】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凝香斋①
曾 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②,疑在香炉③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黄卷:书籍。③香炉:香炉峰。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是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
B.颔联写曾巩悠闲自得的生活,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此时诗人无心打理政务,醉心于自然风物。 |
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纯净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沙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
D.炼字精警,颇具匠心。“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诗句声形色兼备,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 |
【小题2】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首宋诗,按照要求回答问题,完成各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凝香斋①
曾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②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潮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香炉:香炉峰。【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
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湖光,下句泉水。纯静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砂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
D.尾联归结全诗。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清幽意境与高雅情趣让诗人疑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 “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凝香斋①
曾 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沉心细细临黄卷②,疑在香炉③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黄卷:书籍。③香炉:香炉峰。【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 |
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纯净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沙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
D.尾联归结全诗。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高雅情趣让诗人疑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 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雨中王驾部席上
(宋)曾巩
鸠呼连日始成阴,薄雨聊宽望岁心。
浴雁野塘新浪细,藏鸦宫柳嫩条深。
春寒巧放花迟发,人老嗟辞酒满斟。
英隽并游知最幸,名园偷暇更追寻。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观察自然景物细致入微,首联写到斑鸠连日在树上咕咕叫,终于天阴起了下小雨。 |
B.颔联的“细”“深”很巧妙,雁浴雨塘,水面细浪微荡;柳条深茂,乌鸦藏身在其中。 |
C.颈联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寒料峭、花朵未开的景象,融入了作者无尽的凄凉。 |
D.这首诗写景兼抒情,写景细致,寓情于景,以对仗见功力,工整精巧,读来妙味无穷。 |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各题。
【小题1】曾巩与高中所学的_________的作者苏轼同为“唐宋八大家”。
【小题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小题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西 楼 子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小题1】曾巩与高中所学的_________的作者苏轼同为“唐宋八大家”。
【小题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小题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虽然为维持生计而整日奔波,但从未放弃对诗词的热爱,哪怕吃饭的间隙也不忘背一首刚学到的古诗词。 |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许多作家光是赞叹而不知如何深入时代内里,活在当下而未能获得时代通行证。 |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你在前进的路上遇到阻碍无法前行的时候,不妨转向另一个方向,说不定那里是一个柳暗花明的所在。 |
D.“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