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书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鬂已先斑”一句与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可怜白发生”一句的情感相似。 |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那知”一词隐含着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 |
C.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和壮志难酬、 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悲愤也愈是强烈。因而这首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
D.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即使在仕途上不断受到投降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使他成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 |
本词开头两句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那么江南好在哪里?请品读“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四句,体会词人笔下的江南美,并填写下面表格。(考点:意境)
词句 | 词句赏析 | 美之现 |
春水碧于天 | ① | 风景美 |
画船听雨眠 | 从听觉角度,写聆听着淅沥的雨 声,渐渐入眠,十分愜意闲适 | ② |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 ③ | 人物美 |
阅读徐志摩的《黄鹂》,完成后面题目。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1931年(选自《猛虎集》)
【小题1】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选出错误的一项()(2分)
【小题2】(小题2)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1931年(选自《猛虎集》)
【小题1】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选出错误的一项()(2分)
A.“一掠颜色飞上了树”,以“一掠颜色”指代疾飞而来的黄鹂,写出了色彩,更写出了动感。 |
B.“翘着尾尖,它不作声”,这一句只写黄鹂翘着尾尖,又不作声,这是以瞬间之形画其瞬间之静。 |
C.“有人说”一句,只用“看,一只黄鹂”,即鲜活地点染出黄鹂来时所激起的惊慌忙乱之情。 |
D.第一节最后两句,渐由实而虚,倾诉着由眼前黄鹂所激荡起的欢欣、愉悦和希冀。 |
A.诗的第一节写黄鹂飞来,极为生动地写出了黄鹂疾飞而来默立于树的神采,并表现了诗人久蛰性灵的瞬间解脱的欢乐。 |
B.最后复叠的一句“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与前一节结句词语相同而情怀迥异。前面一句是写充实感,而这一句却是写作者极度的幻想。 |
C.这首诗写的是黄鹂,匆匆飞来又飞走的黄鹂是诗人眼前所见,而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情怀却是诗人胸中所藏之情。 |
D.此诗所表现的就是对冲破牢笼、高飞远走,寻找自由轻快生涯的渴求,但诗人流露出来的更为持久的还是痛苦。 |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瑞脑销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暗香盈袖(指菊花的清香) |
B.最难将息(调养,保养) 这次第(光景,状况) |
C.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 莫道不销魂(醉酒后轻飘飘的感觉) |
D.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独自怎生得黑(怎么、怎样)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小题2】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蒹葭
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②。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③。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④。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⑤。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⑥。
(选自《诗经·国风·秦风》)
(注)①蒹葭: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③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④涘:sì,水边;⑤右:引申为曲折;⑥沚:zhǐ,水中的小洲。【小题1】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小题2】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
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身世悲凉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迫害者的形象。 |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的形象。 |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在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