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尤甚:更严重
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拔擢:提拔,提升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共鉴:共同审察
D.庶刘侥幸,卒保余年庶:差不多
【小题2】下列句子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B.沛公安在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D.臣以供养无主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密在这之前很少做官,显示了他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
B.文字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在述说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时,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
C.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铿锵有力,感情热切,具有说服力;运用“乌鸟私情”“结草”等故事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D.作者在文字中多写孝道,但并没有把孝情一泻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5分)
译文:
(2)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5分)
译文: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沈贞甫墓志铭
(明)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山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贞甫讳果,字贞甫。娶王氏,无子,养女一人。有弟曰善继、善述。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即以是年月日葬于某原之先茔。可悲也已!铭曰:
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一九,据巴蜀书社《散文精华》校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过:拜访
B.死丧忧患,颠倒狼狈狼狈:指困顿窘迫的样子
C.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易:改变
D.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畏:敬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B.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C.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D.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题3分)
(1)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
(2)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
(3)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小题4】文章在表达对沈贞甫英年早逝的痛悼之情时,着重记叙了哪三件小事?(3分)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陈情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国恩寻:不久B.以微贱猥:辱,自谦之词
C.前太守逵臣孝廉察:考察D.臣具以表闻,不就职辞:辞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臣少仕伪朝②犹从师而问焉
B.①臣供养无主②但刘日薄西山
C.①急星火②龟玉毁椟中
D.①皇天后土实共鉴②数十年竟为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作者先对新王朝的政绩歌颂一番,接着历数新王朝对自己的多次征召,最后向皇帝直接提出了推辞的请求。
B.第②段作者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陈述自己特别孤苦的处境和自己的从政经历、人生态度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帝的疑虑。
C.第②段融情于理,情深理透,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是以”等词语,曲折而层次清楚,婉转而情理皆宜。
D.第③段先以一“长”一“短”对比,说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又以乌鸦反哺的比喻提出请求,最后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作结。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选择题每题3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
B.诏书特下,臣郎中拜:授给官职。
C.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拔擢:提拔、提升。
D.但以刘日西山,气息奄奄薄:与“厚”相对。
【小题2】对下面句中的两个“之”和“矜”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③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④愿陛下矜愍愚诚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矜”字相同。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矜”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矜”字相同。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矜”字不同。
【小题3】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小题4】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①段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
B.①段以叙述为主,表明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②段以议论为主,重在说理,在陈情中喻之以大义。
C.②段先举出“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特殊情况。他当初仕蜀是想谋取官职显达,也想自命清高,考虑名誉节操。
D.作者在最后一段既表述了自己“愿乞终养”的决心,又表达了活着尽忠效死,死后亦当感恩图报的感情。
【小题5】请将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
(1)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乌氏庙碑铭
韩愈
元和五年,天子曰:“卢从史始立议用师于恒,乃阴与寇连,夸谩凶骄,出不逊言,其执以来!”其四月,中贵人承璀即诱而缚之。其下皆甲以出,操兵趋哗,牙门都将乌公重胤当军门叱曰:“天子有命,从有赏,敢违者斩!”于是士皆敛兵还营,卒致从史京师。壬辰,诏用乌公为银青光禄大夫、河阳军节度使,兼御史大夫,封张掖郡开国公。居三年,河阳称治,诏赠其父工部尚书,且曰:“其以庙享。”即以其年营庙于京师崇化里。军佐窃议曰:“先公既位常伯,而先夫人无加命,号名差卑,于配不宜。”语闻,诏赠先夫人刘氏沛国太夫人。八年八月,庙成,三室同宇①,祀自左领府君而下,作主于第②。乙巳,升于庙。  
乌氏著于《春秋》,谱于《世本》,列于《姓苑》,在莒者存③,在齐有余、枝鸣,皆为大夫。秦有获,为大官。其后世之江南者,家鄱阳;处北者,家张掖,或入夷狄为君长。唐初,察为左武卫大将军,实张掖人。其子曰令望,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孙曰蒙,为中郎将;是生赠尚书④,讳承玼,字某。乌氏自莒、齐、秦大夫以来,皆以材力显;及武德已来,始以武功为名将家。  
开元中,尚书管平卢先锋军,属破奚、契丹;从战捺禄⑤,走可突干⑥。渤海扰海上,至马都山,吏民逃徙失业,尚书领所部兵塞其道,堑原累石,绵四百里,深高皆三丈,寇不得进,民还其居,岁罢运钱三千万余。黑水、室韦以骑五千来属麾下,边威益张。其后与耿仁智谋说史思明降。思明复叛,尚书与兄承恩谋杀之。事发,族夷,尚书独走免。李光弼以闻,诏拜“冠军将军”,守右威卫将军,检校殿中监,封昌化郡王、石岭军使。积粟厉兵,出入耕战。以疾去职。贞元十一年二月丁巳薨于华阴告平里,年若干,即葬于其地。二子:大夫为长,季曰重元,为某官。铭曰:  
乌氏在唐,有家于初;……来觐来斋,以馈黍稷。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释)①三室同宇:三个祭室同在一个庙宇中。②作主于第:在家中做好牌位。③存:指乌氏先祖乌存。下文中的“余”、“枝鸣”、“获”、“察”等都是乌氏先祖的名字。④是生赠尚书:他生养了获赠尚书的乌承玼。⑤捺禄:山名。⑥可突干:契丹将领的名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从史京师致:招引
B.号名差卑,于配不宜:合适
C.可突干走:赶跑
D.积粟兵,出入耕战厉:磨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阴与寇连,夸谩凶骄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B.其下皆甲以出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C.始以武功为名将家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D.寇不得进,民还其居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小题3】(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体现乌承玼父子忠心报国的一组是()
①中贵人承璀即诱而缚之 ②天子有命,从有赏,敢违者斩 
③先夫人无加命,号名差卑   ④乌氏自莒、齐、秦大夫以来,皆以材力显 
⑤从战捺禄,走可突干 ⑥积粟厉兵,出入耕战
A.①②④B.②⑤⑥C.①③⑤D.③④⑥
【小题4】(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诱捕叛将卢从史的危急时刻,乌重胤挡住军门,正气凛然,控制住了局面。朝廷对他嘉赏提拔,并给予他建立家庙、先祖享祭的荣耀。
B.乌氏宗族源远流长,《春秋》上即有记载,历代都以才智能力显扬于世。入唐后成为名将之家,乌重胤因平叛有功而被封为河阳军节度使。
C.乌氏家庙于元和八年建成,用以祭祀乌重胤的先祖三代人:父亲工部尚书、左武卫大将军乌承玼,祖父中郎将乌蒙,曾祖父左领军卫大将军乌令望。
D.这篇碑铭重点突出,着重记叙了乌承玼父子舍生忘死报效国家的感人事迹,而对他们先祖的事迹则略去不述,这样写使碑铭的重点得以突出。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后世之江南者,家鄱阳;处北者,家张掖,或入夷狄为君长。(5分)
(2)思明复叛,尚书与兄承恩谋杀之。事发,族夷,尚书独走免。(5分)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与方正学书①
(明)王叔英
仆于执事②别十余年。其间情慕之浅深,书问之达否,曰事之细者耳,姑置之不足道也。惟执事之身,系天下之望。士之进退、天下之幸不幸与焉。侧闻被召,计此时必已到京获大任矣。兹实天下之大幸也,故敢有说以进于左右焉。
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难,自用其才者尤难。如子房之于高祖,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之于文帝,未能自用其才者也。何则?子房之于高祖,察其可行而后言,言之未尝不中,高祖得以用之,而当时受其利。故亲如樊、郦,不可得而;信如平、勃,不可得而非;任如萧、曹,不可得而夺。此子房所以能自用其才也。贾谊之于文帝,不察其未能而易言之,且又言之太过,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之。于是文帝不能用其言,此贾谊所以不获用其才也。方今圣天子求贤用才之意,上追尧、舜,固非高祖、文帝可比;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远方皋、夔,亦非子房、贾谊可伦。真所谓明良相逢,千载一时者也。将见吾君不问则已,问则执事必能尽言;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致斯民于唐虞雍熙④之盛者,在是矣。岂非天下之幸欤!
虽然,天下之事固有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亦有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如夏时、周冕之类,此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也;如井田、封建之类,可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也。可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易;难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难。从之易则民乐其利,从之难则民受其患。此君子之用世,贵乎得时措之也。执事于此,研诸虑而藏诸心者非一日矣。措之犹反掌耳,尚何待于愚言之赘哉!然仆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不能无言于左右耳。
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患之先。苟待其既失而后救之。是乃爱之浅而虑之疏也,其得为忠乎?天下知执事之深,爱执事之至,如仆者固多矣,窃谓忠于执事,未有能有过于仆者,伏惟稍垂察焉。
(注)①这封书信写于方正学被征召进京之初。方正学即方孝孺,明初著名学者,建文元年召为翰林侍讲,进侍讲学士,文学博士,深得惠帝信任,于国家大政,多所建议。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后,方孝孺被执不屈,遂被杀,并灭九族。“正学》是他的书斋的名称,学者称他为“正学先生》。作者王叔英时为知县。②执事,对人的敬称。③皋,皋陶(gāo yáo),传说中舜的贤臣,狱官之长。夔(kuí),人名,传说中的舜的贤臣,乐官之长。④唐虞,即尧、舜,因尧又称陶唐氏,舜又称有虞氏。雍熙,和乐光明的意思。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获大任矣膺:承当
B.故亲如樊、郦,不可得而间:离间
C.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之短:短处
D.贵乎得时措之也宜:合适,适宜
【小题2】(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都表明作者敢于忠言直谏的一组是(3分)()
①惟执事之身,系天下之望
②故敢有说以进于左右焉
③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
④执事于此,研诸虑而藏诸心者非一日矣
⑤故不能无言于左右耳
⑥窃谓忠于执事,未有能有过于仆者
A.①②④B.①③⑥C.③④⑤D.②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与方孝孺阔别十余年,仰慕他的才学,时常以书信求教。这封信写于方孝孺被召进京之后。
B.张良和贾谊都有治国之才,但两个人的境遇迥然不同,其原因关键在于能否善于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
C.作者认为井田制和分封制在古代可以推行,在当时难于推行,表现了作者对方孝孺知难而上的改革精神的赞美。
D.作者对方孝孺爱之深、谏之切,委婉中透出心迹,切盼方孝孺能自用其才,表现了对朋友的真诚情谊。
【小题4】(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远方皋、夔,亦非子房、贾谊可伦。
⑵必救其失于患之先。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论积贮疏
贾 谊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 )能疑者,并举( )争起矣。(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注】①阽危:危险。 ②殴:通“驱”。③廪廪:同“懔懔”,文中指令人害怕的局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之者甚少而之者甚多靡:耗费,浪费。
B.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罢:通“疲”,衰弱。
C.世之有穰,天之行也饥:饥饿,吃不饱。
D.末技游食之民,转而南亩缘:顺着,趋向。
【小题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 )能疑者,并举( )争起矣。(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所  于  若 B.之  而  乃
C.之  且  则 D.其  而  且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A.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B.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C.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D.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引用管子的话作为中心论点,旨在阐述让百姓“知礼节”的方法。
B.文中的“本”指农业,文章客观上反映了传统农业社会重农轻商的思想。
C.本文中贾谊从“富安天下”即治国的高度劝谏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
D.文章用正反对比的方法,从战争、灾荒等方面论述了贮备粮食的重要性。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3分)
(2)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4分)
(3)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3分)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宠命优渥——优渥:优厚B.朝不夕——虑:保证
C.日西山——薄:迫近D.更相为命——更相:交互
【小题2】【小题3】下面四个句子中,“之”作代词的一项是(  )
A.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之二虫又何知
D.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小题4】【小题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矜”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凡在故老,犹蒙育 ②本图宦达,不名节 ③愿陛下悯愚诚,听臣微志
A.①与②相同B.①与③相同C.②与③相同D.①②③都不相同
【小题6】【小题7】对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把我的心情愿望传达给您。
B.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当备犬马以酬谢陛下的知遇之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能听到您的心声。
C.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能听到您的心声。
D.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当备犬马以酬谢陛下的知遇之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把我的心情愿望传达给您。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
曾巩
闻三代之,乡里有学。士之秀者,自乡升诸司徒,自司徒升诸学。大乐正论其秀者,升诸司马。司马论其贤者,以告于王。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论定然后官之者,郑康成云:谓使试守。任官然后爵之者,盖试守而能任其官,然后命之以位也。其取士之详如此。
今陛下隆至德,昭大道,参天地,本人伦,兴学崇化,以风天下,唐虞用心,何以加此?然患今之学校,非先王教养之法,今之科举,非先王选士之制。圣意卓然,自三代以后,当途之君,未有能及此者也。臣以谓三代学校劝教之具,汉氏郡国太常察举之目,今之宜,理可参用。今州郡京师有学,同于三代,而教养选举非先王之法者,岂不以其遗素励之实行,无用之空文,非陛下隆世教育人材之本意欤!诚令州县有好文学、厉名节、孝悌谨顺、出入无悖者所闻,令佐升诸州学,州谨察其可者上太学。以州大小为岁及人数之差,太学一岁,谨察其可者上礼部,礼部谨察其可者籍奏。自州学至礼部,皆取课试,通一艺以上,御试与否,取自圣裁。今既正三省诸寺之任,其都事主事掌故之属,旧品不卑,宜清其选,更用士人,以应古义。遂取礼部所选之士,中第或高第者,以次使试守,满再岁或三岁,选择以为州属及县令丞。秀才异等,皆以名闻,不拘此制。如此者谓之特举。其课试不用糊名誊录之法,使之通一艺以上者,非独采用汉制而已。
如臣之议为可取者,其教养选用之意,愿降明诏以谕之。得人失士之效,当信赏罚以厉之。以陛下之所向,孰敢不虔于奉承?以陛下之至明,孰敢不公于考择?行之以渐,循之以久,如是而俗化不美,人材不盛,官守不修,政事不举者,未之闻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闻三代之道:治国策略B.今之宜,理可参用揆:度量、观察
C.无用之空文课:学习D.有秀才异等即:就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
B.“秀才”,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文中是对儒生的称呼。
C.“艺”有技能,才能之意,也有典籍之意。文中“一艺”指的是一种经书。
D.“掌故”文中是官职的名称,掌礼乐制度。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议论的重点是人才选拔制度,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优劣,文章首段引经据典,指出察举制的优越性,观点鲜明。
B.作者盛赞皇帝的美德,提出要学习参考三代以来的察举制,认为科举制是舍弃久已得到检验的选拔制度而崇尚无用的空文。
C.作者不尚空谈,而是明确提出“特举”这一人才选拔制度,这一制度比科举制明显优越,有力地化解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D.曾巩希望自己的特举制度能得到皇帝的采纳,希望皇帝凭借自己的贤明与明确的赏罚制度,实现人才兴盛、政通人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2)如是而俗化不美,人材不盛,官守不修,政事不举者,未之闻也。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弃黔首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矣过:错
B.而陛下之,何也说:说到,提及
C.是以泰山不土壤,故能成其大让:推辞,抛弃
D.藉寇兵而盗粮赍:给予,送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② 秦以城求璧赵不许,曲在赵
B.①今乃弃黔首资敌国②损民益仇
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色乐珠玉②而所轻者在人民也
D.①今弃黔首以资敌国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认为,从前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国富裕强大。以此看来,客卿并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
B.文章指出,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用,那么不是秦国出产的器物也不能用,甚至连江南的金锡、西蜀的丹青也不能用了。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李斯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劝说秦王,希望他不要赶走客卿,而加多敌国的力量。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3分)
(2)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3分)
【小题5】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王最终“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联系作品,谈谈李斯是怎样使秦王收回成命的?(3分)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