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
曾巩
闻三代之,乡里有学。士之秀者,自乡升诸司徒,自司徒升诸学。大乐正论其秀者,升诸司马。司马论其贤者,以告于王。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论定然后官之者,郑康成云:谓使试守。任官然后爵之者,盖试守而能任其官,然后命之以位也。其取士之详如此。
今陛下隆至德,昭大道,参天地,本人伦,兴学崇化,以风天下,唐虞用心,何以加此?然患今之学校,非先王教养之法,今之科举,非先王选士之制。圣意卓然,自三代以后,当途之君,未有能及此者也。臣以谓三代学校劝教之具,汉氏郡国太常察举之目,今之宜,理可参用。今州郡京师有学,同于三代,而教养选举非先王之法者,岂不以其遗素励之实行,无用之空文,非陛下隆世教育人材之本意欤!诚令州县有好文学、厉名节、孝悌谨顺、出入无悖者所闻,令佐升诸州学,州谨察其可者上太学。以州大小为岁及人数之差,太学一岁,谨察其可者上礼部,礼部谨察其可者籍奏。自州学至礼部,皆取课试,通一艺以上,御试与否,取自圣裁。今既正三省诸寺之任,其都事主事掌故之属,旧品不卑,宜清其选,更用士人,以应古义。遂取礼部所选之士,中第或高第者,以次使试守,满再岁或三岁,选择以为州属及县令丞。秀才异等,皆以名闻,不拘此制。如此者谓之特举。其课试不用糊名誊录之法,使之通一艺以上者,非独采用汉制而已。
如臣之议为可取者,其教养选用之意,愿降明诏以谕之。得人失士之效,当信赏罚以厉之。以陛下之所向,孰敢不虔于奉承?以陛下之至明,孰敢不公于考择?行之以渐,循之以久,如是而俗化不美,人材不盛,官守不修,政事不举者,未之闻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闻三代之道:治国策略B.今之宜,理可参用揆:度量、观察
C.无用之空文课:学习D.有秀才异等即:就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
B.“秀才”,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文中是对儒生的称呼。
C.“艺”有技能,才能之意,也有典籍之意。文中“一艺”指的是一种经书。
D.“掌故”文中是官职的名称,掌礼乐制度。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议论的重点是人才选拔制度,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优劣,文章首段引经据典,指出察举制的优越性,观点鲜明。
B.作者盛赞皇帝的美德,提出要学习参考三代以来的察举制,认为科举制是舍弃久已得到检验的选拔制度而崇尚无用的空文。
C.作者不尚空谈,而是明确提出“特举”这一人才选拔制度,这一制度比科举制明显优越,有力地化解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D.曾巩希望自己的特举制度能得到皇帝的采纳,希望皇帝凭借自己的贤明与明确的赏罚制度,实现人才兴盛、政通人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2)如是而俗化不美,人材不盛,官守不修,政事不举者,未之闻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6-12 04:21: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
【小题1】下列各组中,实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胜记胜:尽西伯拘而演《周易》演:推演
B.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迁:迁徙草创未就,会遭此祸会:适逢
C.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稽:考订 仆偿前辱之责责:职责
D.仆诚已著此书诚:确实垢弥甚耳弥:满
【小题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狂惑不得其道
B.思空文以自见其翼若天之云
C.负下未易居若属皆为所虏
D.居则忽忽,若有所羊补牢
【小题3】选出与“文王拘而演《周易》”句式结构相同的一句(   )
A.彼且奚适也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D.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小题4】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举了文王,仲尼,屈原等人的事迹,意在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实现自己的理想。
B.介绍《史记》的写作宗旨,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即使受到残酷的刑罚,作者也毫无愠色,继续奋笔疾书,这种在逆境中忍辱图强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D.作者对余生的看法是无脸见人,痛苦至极,因此想隐退山林,顺从世俗而行事,通过著书立说来抒发在即内心的苦闷与不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___1___与鳄鱼食,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擉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

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揜,扬州之近地,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归容,以生以食,鳄鱼朝发___2___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___3___止。___4___无悔!

《祭鳄文》

吏部侍郎韩昌黎公愈,自刑部侍郎贬潮阳守。先是郡西有大湫,中有鳄鱼,长者百尺,每一怒,则湫水腾溢,林岭如震。民之马牛有滨其水者,辄吸而噬之,一瞬而尽,为所害者,莫可胜计。民患之有年矣!及愈刺郡,即至之三日,问民间不便事,俱曰“郡西湫中之鳄鱼也。”愈曰:“吾闻至诚感神;昔鲁恭宰中牟,雉驯而蝗避;黄霸治九江,虎皆遁去。是知政之所感,故能化鸟兽矣。”即命梃椽以牢礼陈于湫之傍,且祝曰:“汝,水族也,无为生人患,将以酒沃之。”是夕,郡西有暴风雷,声振山郭,夜分雯焉。明日,里民视其湫,水已尽。公命使穷其迹,至湫西六十里易地为湫,巨鳄也随而徙焉。自是郡民获免其患。故工部郎中皇甫撰《愈神道碑序》曰:刑部为潮阳守,云“峒獠海夷,陶然自化,鳄鱼稻蟹,不暴民物。”盖谓此也。

《宣室志·韩愈驱鳄》

(注)①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久韩愈因谏阻拜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到任后,他听说当地鳄鱼为患,写了这篇祭文,并下决心治理鳄患。
②鲁恭,汉代官员,他在中牟任职时治理有方,以至当地人们爱护鸟兽,蝗虫不犯县境。
③庭橡:副官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师万里哉    去:距离
B.刺史虽弱 驽:才能低下,平庸
C.其丑类南徙于海 率:大概
D.明日,里民视其湫 明日:第二天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与鳄鱼食 ②鳄鱼朝发    夕至也
③必尽杀    止 ④ 无悔
A.其 而 则 其B.以 于  乃   之
C.其 于 则 之D.以 而  乃   其
【小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愈曰/吾闻至诚感神/昔鲁恭宰中牟/雉驯而蝗避/黄霸治九江/虎皆遁去/是知政之所感/故能化鸟兽矣
B.愈曰吾闻/至诚感神/昔鲁恭宰中牟雉驯/而蝗避黄霸治九江/虎皆遁去/是知政之所感/故能化鸟兽矣
C.愈曰/吾闻至诚感神/昔鲁恭宰中牟雉驯/而蝗避/黄霸治九江虎/皆遁去是知/政之所感/故能化鸟兽矣
D.愈曰:“吾闻/至诚感神昔/鲁恭宰中牟雉驯而蝗避/黄霸治九江虎/皆遁去/是知政之所感/故能化鸟兽矣
【小题4】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韩愈驱逐鳄鱼决心的一组是()
①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
②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
③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
④亦安肯为鍔鱼低首下心
⑤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
⑥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
A.②④⑥B.③⑤⑥C.①②④D.④⑤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A.韩愈被贬潮州,目睹鳄鱼肆虐,食民咬畜,民困财乏的现状,表达了自己要为老百姓驱逐鳄鱼,为民除害的决心。
B.《祭鳄文》批判的矛头直指那些拥兵割据的藩镇大帅,鱼肉百姓祸国殃民的贪官污吏,文章以小见大,发人深思,有严竣的现实意义。
C.韩愈的《祭鳄文》和《祭十二郎文》的体裁是一样的,二者同为祭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内容都是哀悼和祷祝。
D.《宣室志》是一部唐代传奇小说集,关于“韩愈驱鳄”的记载较为详细,但因为是民间传说,所以文章难免有夸大失真甚至荒诞无稽之处。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
(2)民之马牛有滨其水者,辄吸而噬之,一瞬而尽,为所害者,莫可胜计,民患之有年矣!
(3)即命庭掾以牢礼陈于湫之傍,且柷曰:“汝,水族也,无为生人患。”既而以酒沃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送张叔夏西游序
【元】戴表元
玉田张叔夏与余初相逢钱塘西湖上,翩翩然飘阿锡之衣,乘纤离之马,于是风神散朗,自以为承平故家贵游少年不啻也。垂及强壮,丧其行资。则既牢落偃蹇。尝以艺北游,不遇,失意。亟亟南归,愈不遇。犹家钱塘十年。久之,又去,东游山阴、四明、天台间,若少遇者。既又弃之西归。
于是余周流授徒,适与相值,问叔夏何以去来道途若是不惮烦耶?叔夏曰:“不然,吾之来,本投所贤,贤者贫;依所知,知者死;虽少有遇而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之,吾岂乐为此哉?”语竟,意色不能无沮然。少焉饮酣气张,取平生所自为乐府词,自歌之,噫呜宛抑,流丽清畅,不惟高情旷度,不可亵企,而一时听之,亦能令人忘去穷达得丧所在。
盖钱塘故多大人长者,叔夏之先世高曾祖父,皆钟鸣鼎食,江湖高才词客姜夔尧章、孙季蕃花翁之徒,往往出入馆谷其门,千金之装,列驷之聘,谈笑得之,不以为异。迨其途穷境变,则亦以望于他人,而不知正复尧张、花翁尚存,今谁知之,而谁暇能念之者!
嗟乎!士固复有家世材华如叔夏而穷甚于此者乎!六月初吉,轻行过门,云将改游吴公子季札春申君之乡,而求其人焉。余曰:唯唯。因次第其辞以为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浯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垂及强壮,其行资丧:失去
B.余周流授徒,与相值适:合适
C.其途穷境变迨:等到
D.因次第其以为别辞:辞别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张叔夏“怀才不遇”的一组是(3分)
①自以为承平故家贵游少年不啻也 ②尝以艺北游,不遇,失意 ③东游山阴、四明、天台间,若少遇者
④语竟,意色不能无沮然 ⑤虽少有遇而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之
⑥迨其途穷境变,则亦以望于他人
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记述了张叔夏少年时代家境富足时的翩翩风度和中年漂泊潦倒、怀才不遇的境遇,重点叙写了酒中高歌、令人忘怀穷达的豪情。
B.张叔夏的家世显赫,他的高祖、曾祖是当时的豪门大户,江湖高才词客姜夔、孙季蕃都曾依附于张家,没想到张叔夏失意落魄之时,姜夔等人没有帮助他。
C.作者记叙了与张叔夏三次相遇的情景,对他的文采精华,“风神散朗”,其乐府词的“流丽清畅,不惟高情旷度,不可亵企”都给予了极高的赞赏。
D.在这篇赠序中,作者简要叙述了张叔夏坎坷的人生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怀才不遇的探切同情,并表达了对其人生态度的赞赏。
【小题4】请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虽少有遇而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之,吾岂乐为此哉?(4分)
(2)今谁知之,而谁暇能念之者!(2分)
(3)嗟乎!士固复有家世材华如叔夏而穷甚于此者乎!(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划线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以所宝者异也。”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并结合必修三所学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间先生墓表
方苞
先生姓钱氏,讳澄之,字饮光,苞大父行也。苞未冠,先君子携持应试于皖,反,过枞阳,宿家仆草舍中。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门而入。先君子惊。问曰:“闻君二子皆吾辈人,欲一观所祈向,恐交臂而失之耳。”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自是,先生游吴越,必维舟江干,招余兄弟晤语连夕乃去。
先生生明季世。弱冠时,有御史某,逆阉余党也,巡按至皖,盛威仪,谒孔子庙,观者如堵。诸生方出迎,先生忽前,扳车而揽其帷,众莫知所为。御史大骇,命停车,而溲溺已溅其衣矣。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驺从百人,皆相视莫敢动,而御史方自幸脱于逆案,惧其声之著也,漫以为病颠而舍之。先生由是名闻四方。
当是时,几社、复社始兴。先生与陈卧子、夏彝仲交最善,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先生形貌伟然,以经济自负,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及归自闽中,遂杜足田间,治诸经,课耕以自给,年八十有二而终。所著《田间诗学》及文集行于世。
(节选自《方苞姚鼐集》)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八十有二而终     有:通“又”
B.逆阉余党也,巡按至皖 按:按照(次序)
C.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指南录后序》)  购:重金收买
D.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恐交臂而失之耳
B.而溲溺已溅其衣矣
C.归而求救国之策
D.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小题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及归自闽中,遂杜足田间,治诸经,课耕以自给。
⑵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⑶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小题4】根据《田间先生墓表》,概括钱澄之的人物形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7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选自李密《陈情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年四岁,舅母志夺:改变
B.以微贱,当侍东宫猥:猥琐
C.诏书切峻,责臣慢逋:逃脱
D.凡在故老,犹蒙育矜:怜惜
【小题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C.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从父死母嫁、年幼多病入手,写出了自己与祖母刘氏“更相为命”的特殊关系和命运,从而为抒发对祖母的孝情张本。
B.接着转写自己蒙受国恩而祖母病情日渐加重,“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突出自己的狼狈处
C.第三段写自己之所以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其一片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D.《陈情表》是作者写给晋武帝的奏章,陈情恳切,言辞婉转,情理兼备,写作目的是为了达到让晋武帝继续“以孝治天下”。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