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
曾巩
闻三代之,乡里有学。士之秀者,自乡升诸司徒,自司徒升诸学。大乐正论其秀者,升诸司马。司马论其贤者,以告于王。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论定然后官之者,郑康成云:谓使试守。任官然后爵之者,盖试守而能任其官,然后命之以位也。其取士之详如此。
今陛下隆至德,昭大道,参天地,本人伦,兴学崇化,以风天下,唐虞用心,何以加此?然患今之学校,非先王教养之法,今之科举,非先王选士之制。圣意卓然,自三代以后,当途之君,未有能及此者也。臣以谓三代学校劝教之具,汉氏郡国太常察举之目,今之宜,理可参用。今州郡京师有学,同于三代,而教养选举非先王之法者,岂不以其遗素励之实行,无用之空文,非陛下隆世教育人材之本意欤!诚令州县有好文学、厉名节、孝悌谨顺、出入无悖者所闻,令佐升诸州学,州谨察其可者上太学。以州大小为岁及人数之差,太学一岁,谨察其可者上礼部,礼部谨察其可者籍奏。自州学至礼部,皆取课试,通一艺以上,御试与否,取自圣裁。今既正三省诸寺之任,其都事主事掌故之属,旧品不卑,宜清其选,更用士人,以应古义。遂取礼部所选之士,中第或高第者,以次使试守,满再岁或三岁,选择以为州属及县令丞。秀才异等,皆以名闻,不拘此制。如此者谓之特举。其课试不用糊名誊录之法,使之通一艺以上者,非独采用汉制而已。
如臣之议为可取者,其教养选用之意,愿降明诏以谕之。得人失士之效,当信赏罚以厉之。以陛下之所向,孰敢不虔于奉承?以陛下之至明,孰敢不公于考择?行之以渐,循之以久,如是而俗化不美,人材不盛,官守不修,政事不举者,未之闻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闻三代之道:治国策略B.今之宜,理可参用揆:度量、观察
C.无用之空文课:学习D.有秀才异等即:就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
B.“秀才”,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文中是对儒生的称呼。
C.“艺”有技能,才能之意,也有典籍之意。文中“一艺”指的是一种经书。
D.“掌故”文中是官职的名称,掌礼乐制度。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议论的重点是人才选拔制度,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优劣,文章首段引经据典,指出察举制的优越性,观点鲜明。
B.作者盛赞皇帝的美德,提出要学习参考三代以来的察举制,认为科举制是舍弃久已得到检验的选拔制度而崇尚无用的空文。
C.作者不尚空谈,而是明确提出“特举”这一人才选拔制度,这一制度比科举制明显优越,有力地化解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D.曾巩希望自己的特举制度能得到皇帝的采纳,希望皇帝凭借自己的贤明与明确的赏罚制度,实现人才兴盛、政通人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2)如是而俗化不美,人材不盛,官守不修,政事不举者,未之闻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6-12 04:21: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以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嘉靖癸亥孟春望日归安茅坤拜手序。
注①经历:掌管文牍的小官。宰执:指严嵩。 ②阃寄:指边境将领。③裒(póu):聚集。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锦衣经历上书宰执诋:诋毁
B.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罪责
C.以敌之出没恣:放纵,任凭
D.特悯其人,其志矜:哀怜、同情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反映沈君诗文内容的一项是(  )
①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②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
③而作之忾也,固矣 ④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⑤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⑥愤疆埸之日弛
A.①②⑤B.①④⑥C.③④⑥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霞先生痛心地看到北敌入侵时,边帅不仅束手退避,还杀戮无辜百姓冒功请赏。他上书谴责无望,只得以诗歌文章作为发泄积郁和讥刺时政的工具。
B.作者肯定了沈青霞是一位正气磅礴的仁人志士,他的作品也和他的人品一样,正是秉承了古代有志之士的风格。
C.作者认为孔子删《诗》时,删掉《小弁》篇和《巷伯》篇,是因为他们充满怨怼和愤恨,情感表现的过于激烈,不合于“中声”的标准。
D.文章从人写到文,最后点出自己的意图,整篇文章脉落清晰,简洁有力,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对一个人人格的评价,诗文的评价,真可谓匠心独运。
【小题4】为文中句子断句(3分,限断6处)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7分)
(1)归述其状,官异之,未遽释毛。(3分)
(2)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谏成帝营陵寝  刘 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 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外被项籍之灾,内牧竖之祸   离: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
D.而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回头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3分)(  )
A.①棺椁之作,自黄帝始②下锢三泉,上崇山坟
B.①丘陇皆小,葬具甚微②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C.①以北山石为椁②积土为山,发民坟墓
D.①始营初陵,其制约小②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小题4】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句子。(8分)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刘日西山    薄:迫近
B.臣洗马 除:革除
C.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至
D.本图宦达,不名节 矜:自夸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臣之进退,实狼狈 ②况臣孤苦,特尤甚
B.①州司临门,急星火 ②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C.①但刘日薄西山 ②猥微贱,当侍东宫
D.①报养刘日短也 ②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几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首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作者在末段以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小题4】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22分)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诸弟
曾国藩
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可以友事,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也。
镜海、艮峰两先生,亦劝我急搬。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见者数人,如邵蕙西、吴子序是也。蕙西常言:“‘与周公谨交,如饮醇醪’,我两个颇有此风味。”故每见辄长谈不舍。子序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最大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而皆不及泉者也。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图自卫其身。进德之事难于尽言,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者,食禄之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
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雍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不精耳。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①,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兄国藩手具。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节)
【注】①制义:八股文。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未沸之汤:热水
B.我两个颇有此风味风味:美味
C.科名者,食禄之也阶:途径
D.万不可以兼营并骛:追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图自卫其身勇气闻于诸侯
B.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彼且奚适
C.然则特患业不精耳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D.吾掘井多无泉可饮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国藩虽然身居高位,然而并没有趾高气扬,在他的书信中流露出浓浓的手足深情,有对兄弟的谆谆教诲,也有对兄弟的殷切期望。
B.曾国藩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得出治学方法,说自己“平生功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话语中流露出的是自悔和惋惜,教给弟弟们的是教训更是经验。
C.作者认为自强自立莫过于求得生存,农工商靠力气生存,读书人靠智慧生存,只要业务精通,都可以生存下去。
D.作者引用朋友的话,用挖井来比喻治学,是说学习贵在专一,贵在有恒,并以此告诫弟弟们,只有彻底抛开其他事情,才能有所成就。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而皆不及泉者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3分)  
(2)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4分)  
(3)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雍滞必有通时。(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21分)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倜傥非常之人焉称:称道。
B.屈原放逐,乃《离骚》赋:铺述,这里指创作。
C.则仆偿前辱之,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责:责任。
D.仆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诚:确实,实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邑大都
B.①屈原放逐,赋《离骚》②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C.①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②然此可为智者,难为俗人言也
D.①近自托于无能辞②亦欲以究天人
【小题3】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重为乡党所笑B.为十表,本纪十二
C.故士有画土为牢D.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4】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