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
C.位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卑鄙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焉!惑:糊涂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吾尝跂望矣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或师焉,或不
【小题3】(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分)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分)
(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3分)
【小题4】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请分条概括。(4分)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深林,回溪穷:穷尽
B.望西山,始指之异:使……奇特
C.踞而遨箕: 像簸箕一样
D.故为之文以志:记
【小题2】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知日入。
A.属予作文以记B.扣舷而歌
C.岂他人过哉D.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
【小题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作者以“上”“入”“穷”加上“无远不到”,具体而又概括地写出了自己的行踪;“坐”“醉”“卧”“梦”“觉”“起”“归”等一系列动词的连用,其目的为了表现自己被贬后能够游山玩水忘却忧愁的愉快心境。
B.第二段中,作者以“过”“缘”“斫”“焚”四字领起四个短句,以排比句式,构成了一种急促之势;“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八字,写出了身登目游的过程;并从西山之高、西山所见之广、西山有众山拥戴之势等方面来描写西山。
C.文中“始得”二字,暗含了初次遭遇西山,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作者之所以认为“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在西山风光的饱览之中领悟到了它与作者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契合点,即山的高大——人格精神的傲然独立。
D.本文极见字句烹炼之功。以句言,骈散结合而又句式多变,极尽灵动矫变之妙;以用字言,写山容水态的“幽泉怪石”“岈然”“洼然”“若垤”“若穴”“萦青绕白”“苍然暮色”,形象精炼。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鸿门宴(节选)
司马迁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留侯张良善:友好B.项伯乃夜之沛公军驰:投奔
C.毋诸侯内:通“纳”,接纳D.君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小题2】下面加点词的解释,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臣壮也,犹不如人
B.臣韩王送沛公父母宗族,皆戮没
C.孰君少长失其所,不知
D.所以遣将守关者……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三槐堂铭并序
苏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①晋国王公:下文称晋公,王祜。②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千岁而不改者阅:经历
B.今夫寓物于人寓:寄存
C.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略:大致
D.王氏之福盖未艾也艾:到达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世上谈论天理的人,往往都不等到天理最后彰显就去求取善恶回报,因而世人常常认为天理是不可捉摸的。
B.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几十年后,子孙后代中出现了很多的贤能之士,这就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善行会有善报。
C.作者比较了王祜的后人与李栖筠的后人,认为王李两家子孙的才能、气质、功名富贵和忠信仁厚等都不相上下。
D.铭中也指出,与王祜等相比,我辈小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知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
【小题3】(小题3)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②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小题4】“三槐”与王家人有着怎样的关联? 请从文章中摘出原句作答。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22分)
战国策目录序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损伤
B.岂将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强:强迫
C.为一切之计而已偷:苟且
D.然后以禁,则齐:一致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二子独明先王之道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B.亦将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则此书之不泯,可乎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3】(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一组是(3分)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A.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②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C.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D.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遗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3)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智伯伐赵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提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B.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C.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D.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③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注:伶人——古时称演戏唱歌作乐的人为伶人。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此三者,吾遗也恨:怨恨
B.盛以锦囊,负而驱前:在前面
C.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D.故其盛也方:正当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王临终之时,留给庄宗三支箭,希望他不要忘记三个遗恨。庄宗每次出兵都要带着这三支箭。
B.庄宗俘获了燕王父子,杀了梁国的君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慰先皇,替自己的父亲完成了遗愿。
C.庄宗由最初的意气风发终落得泪下沾襟的悲惨结局,充分证明了江山“得之难而失之易”的道理。
D.作者欧阳修认为庄宗之所以会失败,全在于他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贪图享乐,最终被伶人杀害。
【小题3】(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回答后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收成不好,荒年B.罟不入洿池细,密
C.勿其时夺取D.王无岁怪罪,归罪于
【小题2】下面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寡人之国也 / 移其粟河东B.请战喻 /五十步笑百步
C.申之以孝悌义 / 鸡豚狗彘D.然不王者 /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小题3】下列各项对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列举“移民移粟”的治国措施,证明自己治国已经尽心,接着提出“民不加多”问题。由此孟子可以借题发挥论述自己的治国之道。
B.孟子“欲擒故纵”,用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诱导梁惠王说出“五十步”虽然都是逃跑但没有达到“百步”,从而说明“移民移粟”的治国方法与仁政还有很大差距。
C.孟子在阐释治国之道时,陈述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养民、富民与教民,后指出统治者行“王道”应持的正确态度“无罪岁”,回答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
D.孟子善辩,本段运用比喻将抽象道理分析得具体形象,说理生动而精辟;又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恢宏,步步推进,环环相扣。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文言文阅读
①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喻之。
②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③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④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又不受让:责备
B.稍征关中兵以自益,之距:同“拒”,抗拒,抵御
C.无诸侯军内:同“纳”,放进
D.乃尊怀王为义帝佯:假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父老除害②吾属今之虏矣
B.①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①项羽怨怀王不肯令沛公俱西入关②玉斗一双,欲亚父
D.①系颈组②必得约契报太子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善于笼络人心,比如派人与秦吏一起到县乡邑,宣传他的政策,不接受百姓进献
的牛羊酒食。
B.项羽破函谷关后的所作所为令秦人大失所望: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之处无不被摧毁
残破。
C.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刘邦入关与民“约法三章”,而项羽入关后则烧杀屠戮,暗示
了后来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失败。
D.在鲜明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刘邦是以“柔”(政策)得民众,项羽则想以“刚”(武力)
进行征服,但民心是不能征服的,百姓并不服从项羽。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2)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臣密言:臣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选自《陈情表》有删节)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洗马征至洛。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改嫁。醮,结婚时以酒祭神的仪式。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用来指有才华的人。③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出自《左传·闵公元年》,大意是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得不到安宁。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舅母志夺:改变
B.终兄弟鲜:少,这里指没有
C.前太守臣逵臣孝廉察:观察
D.周门人之游夏方:比拟,比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险衅,夙遭闵凶复洗马征至洛
B.臣进退,实为狼狈弗劾也
C.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刘氏有疾,涕泣侧息
D.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中未加标点部分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B.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C.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D.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情表》开篇作者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
B.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C.李密在祖母刘氏过世后,应征太子洗马,实现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D.李密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很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因而未能回到京城任职。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