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智伯伐赵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提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B.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C.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D.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③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18 05:0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课内文言阅读,完成各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群毕至
A.映左右
B.引以为流曲水
C.少咸集
D.一一咏
【小题2】下列句式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①客有吹洞箫者  ②而今安在哉  ③当其欣于所遇  ④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⑥ 何为其然也 ⑦而又何羡乎
A.①③⑦
B.②⑤⑥
C.②⑥⑦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况修短随化,终期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犹不能不之兴怀
C.俯察品类盛     足以极视听
D.则或咎欲出者   孰能讥之乎

同类题3

诗集传序(节选)
【宋】朱熹
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
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行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昔周盛世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守,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而其善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
曰:“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故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辑《诗传》,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
【小题1】下列划线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亦而去之刊:删改
B.则天子守   巡:巡视
C.以行黜之典  陟:罢免
D.乐而不过于  淫:放纵
【小题2】下列划线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言皆足以为教
还也
B.亦必陈而观
填然鼓
C.其不同若是,何也
大王来
D.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
相如持璧却立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产生源于言语不足,感触纯正时,时而劝勉,时而惩戒,就能充分发挥教化作用。
B.孔子将收录着诗歌的书籍拿出来进行探讨,虽一时无法实现政治主张,但影响千秋万代。
C.《国风》大多是出自民间的歌谣,即所谓男女之间的对唱,都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作品。
D.这篇序文,根据义理之学,结合历史事实,强调诗的教化作用,熔文学、史学、理学于一炉。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3分)
(2)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故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3分)
(3)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若夫六国之际,诸侯各有分地,而秦乃欲以力征,强服四海,不爱先王之遗,以为子孙之谋,而竭力以争邻国之利,六国虽灭,而秦民之心已散矣。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匹夫特起之势,而非所以承祖宗之业以求其不失者也。

昔者尝闻之:周人兴数百年,而后至于文、武。文、武之际,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然商之诸侯犹有所未服,纣之众,未可以不击而自解也。故以文、武之贤,退而修德,以待其自溃。诚以为后稷、公刘、太王、王季勤劳不懈,而后能至于此。故其发之不可轻,而用之有时也。嗟夫!秦人累世之资,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

(苏辙《秦论》)

注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是周王朝夺取天下之前的几位贤君。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 衡量
B.一夫作难而七庙毁坏
C.不爱先王之遗百姓
D.秦人累世之资 全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不可同年语矣 惑不从师
B.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     故今具道所以
C.周人兴数百年 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而竭力以争邻国之利   皆出于此乎
【小题3】用斜线“/”给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3处)
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然商之诸侯犹有所未服,纣之众,未可以不击而自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