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求谏
吴兢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主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政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各项,均能表现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一项是( )
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②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
③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④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⑤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4分)
(2)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4分)
(3)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4分)
求谏
吴兢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主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政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勖:勉励 |
B.寻亦诛死寻:不久 |
C.如属文之士属文:叮嘱写文章 |
D.言语致失次第次第:(言语的)顺序、先后 |
A.皆失其举措其若是,孰能御之 |
B.愚臣处不讳之朝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言而不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D.又比见人来奏事者乃使从者衣褐 |
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②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
③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④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⑤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A.① ② ④ | B.② ③ ④ | C.① ③ ⑤ | D.① ② ⑤ |
(1)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4分)
(2)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4分)
(3)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 11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甲文: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文:
晋焚楚军,火数日不息,文公叹。左右曰:“胜楚而君犹忧,何?”文公曰:“吾闻能战胜安者唯圣人,是以惧。且子玉犹在,庸可喜乎!”子玉之败而归,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贪与晋战,让责子玉,子玉自杀。晋文公曰:“我击其外,楚诛其内,内外相应。”于是乃喜。
……
七年,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选自《史记·晋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跟例句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分)
②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2分)
甲文: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文:
晋焚楚军,火数日不息,文公叹。左右曰:“胜楚而君犹忧,何?”文公曰:“吾闻能战胜安者唯圣人,是以惧。且子玉犹在,庸可喜乎!”子玉之败而归,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贪与晋战,让责子玉,子玉自杀。晋文公曰:“我击其外,楚诛其内,内外相应。”于是乃喜。
……
七年,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选自《史记·晋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
B.让责子玉,子玉自杀让:谦让 |
C.且子玉犹在,庸可喜乎庸:怎么 |
D.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间:暗中 |
A.①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② 以大中臣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B.①将焉取之②必得郑君而甘心焉 |
C.①子玉之败而归,②行李之往来 |
D.①夜缒而出②胜楚而君犹忧 |
例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A.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B.择善而从之 |
C.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
D.毕礼而归之 |
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分)
②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2分)
(题文)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小题1)用斜线“∕”给下列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小题2)所谓“李陵之祸”是指什么?(2分)
(小题3)司马迁认为李陵“能得人之死力”的原因是什么?(2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列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小题2)所谓“李陵之祸”是指什么?(2分)
(小题3)司马迁认为李陵“能得人之死力”的原因是什么?(2分)
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小题。(8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小题4】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B.驴不胜怒,蹄之 |
C.此时无声胜有声 | D.不胜枚举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 B.树之以桑 |
C.谨庠序之教 | D.全国久蛰之人心 |
A.数罟不入洿池(数罟:密网) |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死:丧失生命) |
C.谨庠序之教(庠序:学校) | D.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彘:猪) |
A.送客湓浦口 | B.转徙于江湖间 |
C.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 D.无乃尔是过与 |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头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头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共21分)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以下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相关课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2)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3分)
曾 子 衣 敝 衣 以 耕 鲁 君 使 人 往 致 邑 焉 曰 请 以 此 修 衣 曾 子 不 受反 复 往 又 不 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诈赵而胁其璧胁:逼迫,勒索。 |
B.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按:按照。 |
C.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绐:欺骗,欺诈。 |
D.一胜而相如族族:灭族。 |
A.(1)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2)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 |
B.(1)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2)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
C.(1)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2)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
D.(1)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A.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件事虽然世人都称赞,但这件事本身有许多疑点,经不起推敲,其实是不真实的。 |
B.从事情起因角度考察,秦国想要得到和氏璧,赵国不给,这很正常,双方并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 |
C.既然已经答应给赵国十五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为了不失信于天下,秦王将不得不把城市交给赵国。 |
D.蔺相如完璧归赵无异于故意“挑”秦之怒气,如果秦王不是考虑两国的外交关系,这件事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
(1)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2)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3分)
曾 子 衣 敝 衣 以 耕 鲁 君 使 人 往 致 邑 焉 曰 请 以 此 修 衣 曾 子 不 受反 复 往 又 不 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课内基础
【小题1】下列划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边一句中划线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小题3】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小题4】下列选项中,全部说明“王道之成”的道理的一项是( )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④材木不可胜用
⑤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小题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
【小题6】翻译:10分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小题1】下列划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A.危险颠簸 辅助 | B.不稳定跌倒辅助 |
C.不稳定颠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 D.危险跌倒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 |
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④材木不可胜用
⑤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③⑥ | B.②④⑥ | C.②③⑤ | D.①②⑥ |
例: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B.不能容于远近 |
C.求人可使报秦者 |
D.夫晋,何厌之有 |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文言文阅读
曾子①耘瓜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②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
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日:“参来,勿内。”曾皙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
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③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④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注】①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②曾皙:曾参的父亲,孔子的弟子。
③瞍: 瞎子。 ④殪:杀。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与“欣然而起”的“而”字用法不相同的两项是
E.太后盛气而揖之 F.父老迎而劳之
【小题3】与“知其体康也”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E.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F.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曾子①耘瓜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②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
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日:“参来,勿内。”曾皙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
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③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④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注】①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②曾皙:曾参的父亲,孔子的弟子。
③瞍: 瞎子。 ④殪:杀。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向:向着,朝向。 |
B.参来,勿内内:通“纳”,使进入。 |
C.援琴而歌歌:唱歌。 |
D.委身以待暴怒委身:放弃身体 |
A.徐而察之 | B.垂拱而治 | C.索而杀之 | D.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
【小题3】与“知其体康也”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B.吾其还也 |
C.于乱石间则其一二扣之 | 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小题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曾参由于误伤瓜根而遭到父亲毒打,但他毫无怨言,援琴而歌,希望父亲听见歌声知道自己的身体健康。 |
B.本文主要记叙曾参误伤瓜根而遭到父亲毒打的故事,说明作为父亲不应该对儿子下毒手。 |
C.本文引用孔子的故事,意在谴责曾参作为儿子,不应该陷父亲于不义,在父亲暴怒之下危及生命时,要赶快逃开。 |
D.孔子所认为的孝是作为儿子在父亲暴怒之下危及生命时,要赶快逃开,以免陷父亲于不义。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子①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①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注:①公子:信陵君,魏公子无忌。②夫人,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的姐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题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子天下无双”的一组是( )(3分)
①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②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③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④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⑤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⑥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公子①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①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注:①公子:信陵君,魏公子无忌。②夫人,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的姐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从此:自此以后 | B.公子妄人耳 妄人:狂妄的人 |
C.平原君乃免冠谢 免冠:脱下帽子 | D.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面目:脸色、面貌 |
A.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B.今平原君乃以为羞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C.平原君闻之,谓其大人曰 问其深,则其好者不能穷也 |
D.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臣请为王言乐 |
A.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 指代魏公子“从此两人游,甚欢” |
B.以无忌从之游,尚恐不我欲也 指代“毛公”、“薛公” |
C.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指代“秦日夜出兵东伐魏” |
D.平原君门下闻之 指代平原君“固留公子” |
①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②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③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④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⑤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⑥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A.信陵君思贤若渴,他悄悄步行往见身处“博徒卖浆者流”的毛公、薛公,并成了了二人的真正朋友。 |
B.信陵君所见的毛公、薛公被平原君斥为荒唐之人,这使信陵君改变了对平原君的看法,并整装离他而去。 |
C.信陵君礼贤下上的行为感动了平原君的门客,他们纷纷离开自己的主人而投奔到信陵君的门下。 |
D.魏国危急,魏王使使往请信陵君,众多门客都不敢劝其归魏,只有毛公、薛公以大义相劝,使他离赵救魏。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愿王释齐先越。”吴王弗听,遂伐齐,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①共谋,谗之王。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闻其托子于鲍氏②,王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报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于是吴任嚭政。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③,君忘会稽之厄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勾践世家》)
【注】①逢同:越国大夫。②鲍氏:齐国大夫鲍牧。③“伐柯者其则不远”:语自《诗经》,意思是用斧子伐木来做斧柄,样子就在眼前。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吴国伍员和越国范蠡忠方直谏的一项是 ( )
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3分)
(2)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3分)
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愿王释齐先越。”吴王弗听,遂伐齐,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①共谋,谗之王。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闻其托子于鲍氏②,王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报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于是吴任嚭政。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③,君忘会稽之厄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勾践世家》)
【注】①逢同:越国大夫。②鲍氏:齐国大夫鲍牧。③“伐柯者其则不远”:语自《诗经》,意思是用斧子伐木来做斧柄,样子就在眼前。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让:谦让。 |
B.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役反:从(齐国)回来完差。 |
C.请成越王曰:……请成:请求跟……讲和 |
D.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君:统治,治理 |
A.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 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 |
B.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 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 |
C.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 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厄乎? |
D.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 |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伍员谏吴王释齐灭越,吴不听,伐齐取胜后,更不听伍员一句忠言。 |
B.吴王始终听信太宰嚭的谗言,认定伍员欺君,于是赐属镂剑让他自杀。 |
C.四年后,越趁吴国力衰微伐吴,大胜,迫使吴王向越国求和以图保命。 |
D.范蠡谏越王:等了二十多年上天才将吴赐越,毋忘会稽之耻。终灭吴。 |
(1)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3分)
(2)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