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小题。(8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B.驴不胜怒,蹄之
C.此时无声胜有声D.不胜枚举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B.树之以桑
C.谨庠序之教D.全国久蛰之人心
【小题3】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数罟:密网)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死:丧失生命)
C.谨庠序之教(庠序:学校)D.鸡之畜(豚:小猪;彘:猪)
【小题4】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送客湓浦口B.转徙于江湖间
C.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D.无乃尔是过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6-13 04:3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三)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距关,毋内诸侯
C.失其所与,不知D.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小题2】下列各句中对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邻 陪:加倍B.秦时与臣   游:交往
C.因人之力而之 敝:破旧D.秦之遇将军,可谓矣 深:与“浅”相对
【小题3】选出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吾属今为之虏矣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小题4】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小题5】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缒而出B.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C.樊於期乃D.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小题6】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
B.行李之往来行李:外交使节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助
D.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小题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乱易整,不武
A.敢以烦执事
B.阙秦以利晋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谈笑以死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交代烛之武出城的时间和方式,暗示了郑国被围的严峻形势。
B.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以理,诱之以利,说服秦伯退兵,成功解除危机。
C.晋文公毅然决定撤军,说明他有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判断和坚持正义的品质。
D.选段记事完整,情节生动,文字简洁精练,有很强的表现力,堪称叙事典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沛公旦日从百余来见项王 (骑qí,一人一马)
B.臣与将军力而攻秦(戮lù,用尽)
C.范增数目项王(数shuò,计数)
D.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翅膀一样)
【小题2】(小题2)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击沛公于坐
B.不然,籍何至此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
C.得复见将军此因击沛公
D.今者有小人言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
【小题3】(小题3)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B.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C.因击沛公于坐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4】(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段意思的是()。
A.刘邦亲自带着一百多人马来到鸿门向项王陪罪,使矛盾得到缓解。
B.项伯掩护刘邦,使项庄不能击杀刘邦。
C.范增屡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坚决反对。
D.项羽已答应项伯要好好款待刘邦,因此不理睬范增的多次暗示。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3)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荆轲樊於期头函 奉:捧着
B.乃引其匕首秦王 提:掷击
C.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陛下:皇帝
D.乃欲以生之   劫:强迫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还柱图穷匕首见
B.手共搏之 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C.使毕时青,取之于蓝而青
D.因左手把秦王袖 而右手持匕首揕
【小题3】以下六个句子,全都表现荆轲“勇猛之士”的一组是(   )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秦武阳色变振恐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A. B. C. D.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部分主要描绘荆轲与秦王的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献图时,一“顾”一“笑”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B.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C.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式。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的秦廷搅得上下惊慌,乱成一团。
D.作者主要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从而表现了荆轲临危不惧的气度和品质。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