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求谏
吴兢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主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政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之。 勖:勉励
B.亦诛死寻:不久
C.如属文之士属文:叮嘱写文章
D.言语致失次第次第:(言语的)顺序、先后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皆失举措若是,孰能御之
B.愚臣处不讳朝师道不传也久矣
C.言不用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D.又比见人来奏事乃使从衣褐
【小题3】下列各项,均能表现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一项是( )
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②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
③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④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⑤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A.① ② ④B.② ③ ④C.① ③ ⑤D.① ② ⑤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4分)
(2)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4分)
(3)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6-19 07:56: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各题。
(一)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二)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B.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C.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D.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一)中,“太子”在秦始皇以前,可以代称诸侯、外姓王及藩属王的储君;自秦始皇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
B.文(一)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是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而“诸郎中执兵”中的“郎中”是宫廷的侍卫。
C.文(一)中,“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非常轻松随意的姿态。
D.文(二)中,“赐”旧时指地位高的人或长辈把财物送给地位低的人或晚辈;“卮”是古代盛酒的器皿,“卮酒”就是一杯酒。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的节骨眼上,荆轲的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樊哙面对项王慷慨陈词,似乎义正词严,实际上是隐瞒真相,巧言善辩。
B.两篇文章都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的冲突中,通过精彩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如荆轲一“笑”一“顾”一“前”就将他的沉着机智、镇定自若充分表现出来;而樊哙一“撞”一“立”一“瞋”也充分体现了他的粗犷和勇猛。
C.两篇文章都善于把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起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用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来反衬荆轲的英雄虎胆;用项王的赐卮酒、赐彘肩来反衬樊哙的勇猛和气势。
D.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而项羽的悲剧更多的是个人性格的悲剧。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2)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大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髄,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 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柯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手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鬲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掛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大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曰往而 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提一匕首/人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B.今提一匕首/人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C.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D.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古代上称下或同辈相称的敬词,为避免直呼“尔”“汝”。相同的例子还有 《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本文中“卿”也是尊称。
B.“臣”,古代除表示臣子外,还可用于表示谦虚的自称。本处表谦虚,译为“我”。《鸿门宴》中樊哙说“臣死且不避”的“臣”,本文中的“仆”都是谦称。
C.“邑”,指封邑、食邑,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奖励。《沁园春•长沙》中“粪土当年万户侯”里的“万户”,就是指“食邑万户”。
D.“金”,古代是金属的通称,如传统文化中“五行,分“金木水火土”。也可用于指流通的货币。本文中的金在当时实际指的是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荆轲私见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的仇意;然后晓之以理,明言自己有办法,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C.太子丹在秦军压境之际,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直白地表明了对荆轲的不满。
D.文章运用对对比衬托手法来凸显人物特点,比如用太子丹的“恐惧”来表现荆轲的持重冷静,用秦武阳表现荆轲的“大勇”,用樊於期自刎表现荆轲的足智多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6分)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二)、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①献曲,史②献书,师③箴,瞍④赋,曚⑤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⑥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⑦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注释:①瞽(gǔ鼓):盲人。因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故也称乐官为瞽。
②史:史官。书:指史籍。
③师:少师,乐官。箴:一种具有规戒性的文辞。
④瞍(sǒu):没有眼珠的盲人。赋:有节奏地诵读。
⑤曚(méng蒙):有眼珠的盲人。瞍曚均指乐师。
⑥耆(qí其)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这里指年长的师傅。
⑦原隰(xí席):平原和低湿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疏通水道
B.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C.朝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D.川壅而溃:溃决泛滥
【小题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越国鄙远  ②民之有口,土之有山川也   
告,则杀之 ④臣之壮也,不如人
A.两个“以”相同,两个“犹”不同B.两个“以”不同,两个“犹”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犹”相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犹”相同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是以事行而不悖(2分)
 。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分)

同类题4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文字.完成小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B.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C.臣之壮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D.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越国以鄙远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共其乏困
C.阙秦以利晋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小题4】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以其无礼于晋
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注释:
①超:跃过,跳过
②乘韦:四张熟牛皮,弦高以此作为引礼
③吾子:敬称,您
④脯资饩(xì)牵:干肉,粮食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市:贸易
B.吾子淹久于敝邑 淹:留
C.左右免胄而下 下:攻占
D.厉兵、秣马   秣:喂牲口
【小题2】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B.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C.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D.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小题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与其它句子不同的是(  )
A.王孙满尚幼,观之
B.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C.郑之有原圃
D.攻之不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