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考取进士,调任江宁县尉。江宁地方巫术之风盛行,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岁旱,帅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缘事出郊,与吏卒同蔬食水饮。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它日主之子征其租,则曰牛鬻久矣。子累年讼于官,无券可质,官又以异县置不问。诉于宰,宰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讯之,丐者自诡盗牛以卖,遣诣其所验视。租户曰:“吾牛因某氏所租。”丐者辞益力,因出券示之,相持以来,盗券者怃然,为归牛与租。富室亡金钗,惟二仆妇在,置之有司,咸以为冤。命各持一芦,曰:“非盗钗者,诘朝芦当自若;果盗,则长于今二寸。”明旦视之,一自若,一去其芦二寸矣,即讯之,果伏其罪。有姑诉妇不养者二,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姑犹呵之,其一反之。如是累日,遂得其情。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其烈实多。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昏嫁,皆汲汲经理,如己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凡可以白于有司,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
(《宋史》)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的一组是( )
①持妖术者,皆禁绝之
②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捶楚
③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
④命各持一芦……即讯之,果伏其罪
⑤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
⑥置义仓,创义役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旱,帅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
(2)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考取进士,调任江宁县尉。江宁地方巫术之风盛行,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岁旱,帅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缘事出郊,与吏卒同蔬食水饮。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它日主之子征其租,则曰牛鬻久矣。子累年讼于官,无券可质,官又以异县置不问。诉于宰,宰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讯之,丐者自诡盗牛以卖,遣诣其所验视。租户曰:“吾牛因某氏所租。”丐者辞益力,因出券示之,相持以来,盗券者怃然,为归牛与租。富室亡金钗,惟二仆妇在,置之有司,咸以为冤。命各持一芦,曰:“非盗钗者,诘朝芦当自若;果盗,则长于今二寸。”明旦视之,一自若,一去其芦二寸矣,即讯之,果伏其罪。有姑诉妇不养者二,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姑犹呵之,其一反之。如是累日,遂得其情。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其烈实多。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昏嫁,皆汲汲经理,如己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凡可以白于有司,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
(《宋史》)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丧会,窃券而逃券:契据 |
B.宰下令保五互相纠察纠察:检举监督 |
C.皆汲汲经理经理:处理操办 |
D.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伺:侍候 |
A.果盗,则长于今二寸其制稍异于前 |
B.一妇每以己馔馈姑未始以为忧也 |
C.遣诣其所验视。故方其盛也 |
D.或饷其妇而不及姑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
①持妖术者,皆禁绝之
②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捶楚
③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
④命各持一芦……即讯之,果伏其罪
⑤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
⑥置义仓,创义役
A.③④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①④⑥ |
A.刘宰任江宁县尉时,为治理地方上盛行的巫术之风,采取有力手段,严厉禁止,使民风渐变,原做巫祝的人也大都改行务农了。 |
B.刘宰清明廉洁,外出办事,与差吏士卒吃同样的蔬菜,喝同样的水。离职时,他的箱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与主簿赵师秀酬唱的诗集。 |
C.刘宰仁慈宽忍,对父老乡亲关怀备至。筑路修桥,他捐钱并督办;百姓无田耕、无房住、子女没有成婚,他都会像对待自己的事一样尽心竭力去办理。 |
D.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经常运用计谋使犯罪嫌疑人招供,借此捕获了偷契据的租牛人,让偷金钗的自投罗网,制裁了欺侮媳妇的恶婆婆。 |
(1)岁旱,帅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
(2)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
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数使人请相休,终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舍!”鲁王以故不大出游。
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
太史公曰:孔子称曰“居是国必闻其政”,田叔之谓乎!义不忘贤,明主之美以救过。仁与余善,余故并论之。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 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小题2)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2)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
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数使人请相休,终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舍!”鲁王以故不大出游。
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
太史公曰:孔子称曰“居是国必闻其政”,田叔之谓乎!义不忘贤,明主之美以救过。仁与余善,余故并论之。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 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
B.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
C.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
D.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
A.“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战国始有,秦汉治置。隋唐到清,朝廷各部均设郎中,为司的长官。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是南方方言。 |
B.“箕踞”意思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比喻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
C.“髡钳”是古代刑罚名,谓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典出《史记·季布列传》。“乃髠钳季布”就是将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 |
D.“顿首”指跪而头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行礼时,头碰地停留一段时间起,也称稽首。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
A.本文善于运用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写田叔为孟舒辩护、审理梁王和任相鲁国几件事,使之个性鲜明,形象丰满。 |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
C.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
D.文末叙述田叔之子田仁不肯接受祠金从侧面表现了田叔严于律己的品格,是文章安排结构上的精彩一笔。 |
(1)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2)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日:“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魏安嫠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和“名冠诸侯不虚”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日:“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魏安嫠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乃行金万斤于魏 |
B.夫人具以语平原君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
C.魏王日闻其毁日夜出兵东伐魏 |
D.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 |
A.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公子乃谢夫人去 |
B.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
C.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
D.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 |
A.魏公子听说有两个隐士分别躲在赌博馆和豆浆店里,就想见见他们;可这两个人瞧不起公子,不愿见面。但公子还是找到其中一人,两人一见如故。 |
B.面对平原君的鄙视,魏公子用假装要离开赵国的办法迫使平原君很快向他道歉并坚决挽留;除此之外,魏公子还特别能借题发挥,善于宣传自己,以至天下有本事的人都纷纷前去投奔。 |
C.毛公、薛公的成功劝谏,最终成就了魏公子忠君报国的美名,同时也充分说明魏公子“仁而下士”赢得了人才们的忠诚。 |
D.魏公子之所以最后被免去上将军一职,从根本上讲是秦国的反间计太厉害,太巧妙,以致“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 |
(1)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也。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延寿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其说长于灾变,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永光间,西羌反,日蚀,又久青亡光。房数上疏,先言其将然,所言屡中。天子说之,数召见问。房对曰:“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著。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诏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课吏法。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是时,中书令石显专权。房尝宴 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按。”房曰:“知其巧按而用之,将以为贤邪?”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痞,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因免冠顿首,曰:“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陨霜不杀。《 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今为乱者谁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已谕。”房罢出,后上令房上弟子晓知考功课吏事者,欲试用之。房上中郎任良、姚平,曰:“愿以为刺史,试考功法。”石显疾房,欲远之,建言宜试以房为郡守。元帝于是以房为魏郡太守,秋八百石,以考功法治郡。房自知数以论议为大臣所非,与石显有隙,不欲远离左右,及为太守,忧惧。去月余,石显短考功课吏法于上,房竟征下狱,后弃市,时年四十一。 (选自《汉书•京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房数上疏,先言其将然,所言屡中。天子说之,数召见问。
(2)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痛而更求贤?
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也。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延寿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其说长于灾变,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永光间,西羌反,日蚀,又久青亡光。房数上疏,先言其将然,所言屡中。天子说之,数召见问。房对曰:“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著。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诏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课吏法。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是时,中书令石显专权。房尝宴 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按。”房曰:“知其巧按而用之,将以为贤邪?”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痞,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因免冠顿首,曰:“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陨霜不杀。《 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今为乱者谁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已谕。”房罢出,后上令房上弟子晓知考功课吏事者,欲试用之。房上中郎任良、姚平,曰:“愿以为刺史,试考功法。”石显疾房,欲远之,建言宜试以房为郡守。元帝于是以房为魏郡太守,秋八百石,以考功法治郡。房自知数以论议为大臣所非,与石显有隙,不欲远离左右,及为太守,忧惧。去月余,石显短考功课吏法于上,房竟征下狱,后弃市,时年四十一。 (选自《汉书•京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
B.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
C.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
D.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
A.《易》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和《诗》《书》《礼》《论语》合称为“五经”。 |
B.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口之一。 |
C.幽、厉指周幽王、周厉王,“幽”“厉”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所给的溢号。 |
D.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京房要直谏皇上,故先“免冠”以谢罪。 |
A.京房跟随焦延寿学《易》,深得其学真传。焦延寿擅长预测自然灾异变化,用风雨寒温来占卜。京房对此也极为精通,多次预言灾异都说中了。 |
B.京房以灾异之说参与政事,带来了杀身之祸。他借出现日蚀等反常天象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竟被置于死地,结局不出其师焦延寿所料。 |
C.京房提出考功课吏法,但推行受阻。京房以古代帝王按功选贤任能为例提出考功课吏法,遭到官员反对,于是请求自任郡守以试行,也以失败告终。 |
D.京房和石显有隙,两人斗争激烈。 京房以古代帝王用人不当导致天下大乱,暗指皇上任用石显导致灾异横生;石显则憎恨京房,试图把京房排挤出京城。 |
(1)房数上疏,先言其将然,所言屡中。天子说之,数召见问。
(2)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痛而更求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
范晔,字蔚宗,顺阳人,车骑将军泰少子也。母如厕产之,额为砖所伤,故以砖为小字。出继从伯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年十七,州辟主簿,不就。高祖相国掾,彭城王义康冠军参军,随府转右军参军,入补尚书外兵郎,出为荆州别驾从事史。寻召为秘书丞,父忧去职。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道济北征,晔惮行,辞以脚疾,上不许,使由水道统载器仗部伍。军还,为司徒从事中郎。顷之,迁尚书吏部郎。
元嘉元年冬,彭城太妃薨,将葬,祖夕,僚故并集东府。晔弟广渊,时为司徒祭酒,其日在直。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宿广渊许,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义康大怒,左迁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在郡数年,迁长沙王义欣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兄皓为宜都太守,嫡母随皓在官。十六年,母亡,报之以疾,晔不时奔赴;及行,又携妓妾自随,为御史中丞刘损所奏。太祖爱其才,不罪也。服阕,为始兴王浚后军长史,领南下邳太守。及浚为扬州,未亲政事,悉以委晔。寻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时晔与沈演之并为上所知待,每被见多同。晔若先至,必待演之俱入;演之先至,尝独被引,晔又以此为怨。
(节选自沈约《宋书·范晔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
(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班固《苏武传》)
【小题4】第1卷文言文中,传主范晔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画8处)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日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倦,所以治人也。 (刘向《说苑》)
范晔,字蔚宗,顺阳人,车骑将军泰少子也。母如厕产之,额为砖所伤,故以砖为小字。出继从伯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年十七,州辟主簿,不就。高祖相国掾,彭城王义康冠军参军,随府转右军参军,入补尚书外兵郎,出为荆州别驾从事史。寻召为秘书丞,父忧去职。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道济北征,晔惮行,辞以脚疾,上不许,使由水道统载器仗部伍。军还,为司徒从事中郎。顷之,迁尚书吏部郎。
元嘉元年冬,彭城太妃薨,将葬,祖夕,僚故并集东府。晔弟广渊,时为司徒祭酒,其日在直。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宿广渊许,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义康大怒,左迁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在郡数年,迁长沙王义欣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兄皓为宜都太守,嫡母随皓在官。十六年,母亡,报之以疾,晔不时奔赴;及行,又携妓妾自随,为御史中丞刘损所奏。太祖爱其才,不罪也。服阕,为始兴王浚后军长史,领南下邳太守。及浚为扬州,未亲政事,悉以委晔。寻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时晔与沈演之并为上所知待,每被见多同。晔若先至,必待演之俱入;演之先至,尝独被引,晔又以此为怨。
(节选自沈约《宋书·范晔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如厕产之如:到……去 |
B.州辟主簿,不就就:成功 |
C.父忧去职忧:逝世 |
D.服阕,为始兴趣浚后军长史阕:停止 |
A.辞以脚疾以精铜铸成 |
B.乃言于上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C.顷之,迁尚书吏部郎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D.太祖爱其才,不罪也怀其壁 |
(1)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
(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班固《苏武传》)
【小题4】第1卷文言文中,传主范晔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画8处)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日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倦,所以治人也。 (刘向《说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陶,字乐道,京兆万年人。第进士,至太常丞而丁父忧。陶以登朝在郊祀后,恩不及亲,乞还所迁官,丐追赠。诏特听之,仍俟服阕,除太子中允。
嘉祐初,为监察御史里行。卫卒入延福宫为盗,有司引疏决恩降其罪。陶曰:“禁省之严,不应用外间会降为比。”于是流诸海岛,主者皆论罚。中贵人导炼丹者入禁廷,陶言:“汉、唐方士,名为化黄金、益年寿以惑人主者,后皆就戮。请出之。”陈升之为枢密副使,论其不当,升之去,陶亦知卫州,改蔡州。明年,复以右正言召。陶言:“臣与四人同补郡,今独两人召,请并还唐介、吕诲等。”
英宗知宗正寺,逾年不就职。陶上疏曰:“自至和中圣躬违豫之后,天下颙颙,无所寄命,交章抗疏,请早择宗室亲贤,以建储嗣,危言切言,动天感人。夫为是议者,岂皆怀不忠孝、为奸利付托之人哉?发于至诚,念宗庙社稷无穷大计而已。陛下顺民欲而安人心,故亲发德音,锐为此举,中外摇摇之心,一旦定矣。厥后侵润稽缓,岂免忧疑?流言或云事由嫔御、宦侍姑息之语,圣意因而惑焉。妇人近幸,讵识远图?臣恐海内民庶,谓陛下始者顺天意民心命之,今者听左右姑息之言而疑之,使远近奸邪得以窥间侍隙,可不惜哉!”因请对,仁宗曰:“今当别与一名目。”既而韩琦决策,遂立为皇子。英宗即位,加直史官、修起居注、皇子位伴读、淮阳颖王府诩善、知制诰,进龙图阁学士、知永兴军,召为太子詹事。
神宗立,迁枢密直学士,拜御史中丞。郭逵以签枢密宣抚陕西,诏令还都。陶言:“韩琦置逵二府,至用太祖故事,出师劫制人生,琦必有奸言惑乱圣德。愿罢逵为渭州。”帝曰:“逵先帝所用,今无罪黜之,是章先帝用人之失也,不可。”陶既不得逞,遂以琦不押文德常朝班奏劾之。陶始受知于琦,骤加奖拔。帝初临御颇不悦执政之专陶料必易置大臣欲自规重位故视琦如仇力攻之琦闭门侍罪帝徙陶为翰林学士,旋出知陈州,入权三司使。吕公著言其反复不可近,又以侍读学士知蔡州,历河南府许、汝、陈三州,以东宫旧臣加观文殿学士。帝终薄其为人,不复用。元丰三年,卒,年六十一,赠吏部尚书,谥曰文恪。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九·列传第八十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与四人同补郡,今独两人召,请并还唐介、吕诲等。
(2)交章抗疏,请早择宗室亲贤,以建储嗣,危言切言,动天感人。
王陶,字乐道,京兆万年人。第进士,至太常丞而丁父忧。陶以登朝在郊祀后,恩不及亲,乞还所迁官,丐追赠。诏特听之,仍俟服阕,除太子中允。
嘉祐初,为监察御史里行。卫卒入延福宫为盗,有司引疏决恩降其罪。陶曰:“禁省之严,不应用外间会降为比。”于是流诸海岛,主者皆论罚。中贵人导炼丹者入禁廷,陶言:“汉、唐方士,名为化黄金、益年寿以惑人主者,后皆就戮。请出之。”陈升之为枢密副使,论其不当,升之去,陶亦知卫州,改蔡州。明年,复以右正言召。陶言:“臣与四人同补郡,今独两人召,请并还唐介、吕诲等。”
英宗知宗正寺,逾年不就职。陶上疏曰:“自至和中圣躬违豫之后,天下颙颙,无所寄命,交章抗疏,请早择宗室亲贤,以建储嗣,危言切言,动天感人。夫为是议者,岂皆怀不忠孝、为奸利付托之人哉?发于至诚,念宗庙社稷无穷大计而已。陛下顺民欲而安人心,故亲发德音,锐为此举,中外摇摇之心,一旦定矣。厥后侵润稽缓,岂免忧疑?流言或云事由嫔御、宦侍姑息之语,圣意因而惑焉。妇人近幸,讵识远图?臣恐海内民庶,谓陛下始者顺天意民心命之,今者听左右姑息之言而疑之,使远近奸邪得以窥间侍隙,可不惜哉!”因请对,仁宗曰:“今当别与一名目。”既而韩琦决策,遂立为皇子。英宗即位,加直史官、修起居注、皇子位伴读、淮阳颖王府诩善、知制诰,进龙图阁学士、知永兴军,召为太子詹事。
神宗立,迁枢密直学士,拜御史中丞。郭逵以签枢密宣抚陕西,诏令还都。陶言:“韩琦置逵二府,至用太祖故事,出师劫制人生,琦必有奸言惑乱圣德。愿罢逵为渭州。”帝曰:“逵先帝所用,今无罪黜之,是章先帝用人之失也,不可。”陶既不得逞,遂以琦不押文德常朝班奏劾之。陶始受知于琦,骤加奖拔。帝初临御颇不悦执政之专陶料必易置大臣欲自规重位故视琦如仇力攻之琦闭门侍罪帝徙陶为翰林学士,旋出知陈州,入权三司使。吕公著言其反复不可近,又以侍读学士知蔡州,历河南府许、汝、陈三州,以东宫旧臣加观文殿学士。帝终薄其为人,不复用。元丰三年,卒,年六十一,赠吏部尚书,谥曰文恪。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九·列传第八十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仍俟服阕 服阕:守孝完毕 |
B.后皆就戮 就戮:被处死 |
C.使远近奸邪得以窥间伺隙伺隙:乘机 |
D.至用太祖故事 故事:文学体裁的一种 |
A.帝初临御/颇不悦执政之/专陶料必易置/大臣欲自规重位/故视琦如仇力攻之/琦闭门侍罪/ |
B.帝初临御颇不悦/执政之专/陶料必易置大/臣欲自规重位/故视琦如仇/力攻之琦/闭门侍罪/ |
C.帝初临御/颇不悦执政之专/陶料必易置大臣/欲自规重位/故视琦如仇/力攻之/琦闭门侍罪/ |
D.帝初临御颇不悦/执政之专/陶料必易/置大臣欲自规重位/故视琦如仇/力攻之琦/闭门侍罪/ |
A.王陶奉行孝道。父亲去世后他宁可自己辞职也要替父亲求得朝廷的封号,等到守孝期满才继续担任原有官职。 |
B.王陶嫉恶如仇。卫卒入延福宫为盗,他坚决要求处分一千人等,决不姑息宽恕;炼丹者被人带进宫中,他坚决要驱逐出去。 |
C.王陶恪尽职守。担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对不符合提拔条件的陈升之敢于批评弹劾;为使国家稳定,他极力促成英宗即位。 |
D.王陶人品欠佳。为讨好新帝,对于提携他的朝廷大臣韩琦极力弹劾,设法铲除其余党,以巩固自己地位。 |
(1)臣与四人同补郡,今独两人召,请并还唐介、吕诲等。
(2)交章抗疏,请早择宗室亲贤,以建储嗣,危言切言,动天感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邱福,安徽凤阳人。起卒伍,事成祖籓邸。积年劳,授燕山中护卫千户。燕师起,与朱能、张玉首夺九门。大战真定,突入子城。战白沟河,以劲卒捣中坚。夹河、沧州、灵璧诸大战,皆为军锋。盛庸兵扼淮,战舰数千艘蔽淮岸。福与朱能将数百人,西行二十里,自上流潜济,猝薄南军。庸惊走,尽夺其战舰,军乃得渡。累迁至中军都督同知。
福为人朴戆鸷勇,谋画智计不如玉,敢战深入与能埒。每战胜诸将争前效虏获福独后成祖每叹曰丘将军功我自知之即位大封功臣第福为首。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禄二千五百石,与世券。命议诸功臣封赏,每奉命议政,皆首福。
先是,本雅失里杀使臣郭骥,帝大怒,发兵讨之。命福佩征虏大将军印,充总兵官。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为左、右副将,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为左、右参将,以十万骑行。帝虑福轻敌,谕以:“兵事须慎重。自开平以北,即不见寇,宜时时如对敌,相机进止,不可执一,一举未捷,俟再举。”
已行,又连赐敕,谓军中有言敌易取者,慎勿信之。
福出塞,帅千余人先至胪朐河南。遇游骑,击败之,遂渡河。获其尚书一人,饮之酒,问本雅失里所在。尚书言:“闻大兵来,惶恐北走,去此可三十里。”福大喜曰:“当疾驰擒之。”诸将请俟诸军集,侦虚实而后进。福不从。以尚书为乡导,直薄敌营。战二日,每战,敌辄佯败引去,福锐意乘之。李远谏曰:“将军轻信敌闲,悬军转斗。敌示弱诱我深入,进必不利,退则惧为所乘,独可结营自固。昼扬旗伐鼓,出奇兵与挑战;夜多燃炬鸣炮,张军势,使彼莫测。俟我军毕至,并力攻之,必捷。否,亦可全师而还。始上与将军言何如,而遂忘之乎?”王聪亦力言不可。福皆不听,厉声曰:“违命者斩!”。即先驰,麾士卒随行。控马者皆泣下。诸将不得已与俱。俄而敌大至,围之数重。聪战死,福及诸将皆被执遇害,年六十七,一军皆没。败闻,帝震怒。以诸将无足任者,决计亲征。夺福世爵,徙其家海南。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三》)
【小题1】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2】对文中加横线的文化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不见寇,宜时时如对敌,相机进止,不可执一,一举未捷,俟再举。
(2)败闻,帝震怒。以诸将无足任者,决计亲征。夺福世爵,徙其家海南。
邱福,安徽凤阳人。起卒伍,事成祖籓邸。积年劳,授燕山中护卫千户。燕师起,与朱能、张玉首夺九门。大战真定,突入子城。战白沟河,以劲卒捣中坚。夹河、沧州、灵璧诸大战,皆为军锋。盛庸兵扼淮,战舰数千艘蔽淮岸。福与朱能将数百人,西行二十里,自上流潜济,猝薄南军。庸惊走,尽夺其战舰,军乃得渡。累迁至中军都督同知。
福为人朴戆鸷勇,谋画智计不如玉,敢战深入与能埒。每战胜诸将争前效虏获福独后成祖每叹曰丘将军功我自知之即位大封功臣第福为首。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禄二千五百石,与世券。命议诸功臣封赏,每奉命议政,皆首福。
先是,本雅失里杀使臣郭骥,帝大怒,发兵讨之。命福佩征虏大将军印,充总兵官。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为左、右副将,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为左、右参将,以十万骑行。帝虑福轻敌,谕以:“兵事须慎重。自开平以北,即不见寇,宜时时如对敌,相机进止,不可执一,一举未捷,俟再举。”
已行,又连赐敕,谓军中有言敌易取者,慎勿信之。
福出塞,帅千余人先至胪朐河南。遇游骑,击败之,遂渡河。获其尚书一人,饮之酒,问本雅失里所在。尚书言:“闻大兵来,惶恐北走,去此可三十里。”福大喜曰:“当疾驰擒之。”诸将请俟诸军集,侦虚实而后进。福不从。以尚书为乡导,直薄敌营。战二日,每战,敌辄佯败引去,福锐意乘之。李远谏曰:“将军轻信敌闲,悬军转斗。敌示弱诱我深入,进必不利,退则惧为所乘,独可结营自固。昼扬旗伐鼓,出奇兵与挑战;夜多燃炬鸣炮,张军势,使彼莫测。俟我军毕至,并力攻之,必捷。否,亦可全师而还。始上与将军言何如,而遂忘之乎?”王聪亦力言不可。福皆不听,厉声曰:“违命者斩!”。即先驰,麾士卒随行。控马者皆泣下。诸将不得已与俱。俄而敌大至,围之数重。聪战死,福及诸将皆被执遇害,年六十七,一军皆没。败闻,帝震怒。以诸将无足任者,决计亲征。夺福世爵,徙其家海南。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三》)
【小题1】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战胜/诸将争前效虏获/福独后/成祖每叹曰/丘将军功/我自知之/即位/大封功臣/第福为首 |
B.每战胜诸将/争前效虏获/福独后成祖/每叹曰/丘将军功/我自知之/即位大封/功臣第福为首 |
C.每战胜/诸将争前效/虏获福独后/成祖每叹曰/丘将军/功我自知之/即位/大封功臣/第福为首 |
D.每战胜诸将/争前效虏获/福独后成祖/每叹曰/丘将军功/我自知之/即位/大封功臣/第福为首 |
A.真定,即历史上的常山真定,即今河北正定,三国时代的常胜将军赵云便是诞生于此。 |
B.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时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
C.河南,即黄河以南,古代江河往往指的是长江和黄河。 |
D.伐鼓,击鼓,古时作战以击鼓为进攻的信号。 |
A.邱福行伍出身,与明成祖关系亲密。在成祖还是藩王的时候就已经效力在府邸,同时它也深受成祖信任,即位后论功行赏被排在首位。 |
B.邱福仕途顺利,官职一再升迁。由最初的燕山中护卫千户累迁至中军都督同知,后被封为淇国公,在讨伐本雅失里时出任征虏的将军。 |
C.邱福身经百战,屡经功勋,夺九门,战真定,战白沟河及夹河、沧州、灵璧等地,淮河岸边奇袭盛庸。可惜在征讨本雅失里时全军覆没。 |
D.邱福作战时有轻敌思想。出塞后,他不顾皇帝的告诫以及下属的劝阻,轻信地方奸细之言,执意孤军深入,结果陷入重围之中,力战而亡。 |
(1)即不见寇,宜时时如对敌,相机进止,不可执一,一举未捷,俟再举。
(2)败闻,帝震怒。以诸将无足任者,决计亲征。夺福世爵,徙其家海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明生员傅先生山传
嵇曾筠
傅先生名山,字青主,阳曲人。山生而颖异,读书十行并下,过目辄能成诵。年十四,督学文太清拔入庠。袁临候继咸①,一见深器之,时以道学相期许,山益发愤下帷。崇祯丙子,继咸为直指②张孙振诬诋下狱。山徒步走千里外,伏阙讼冤。孙振怒,大索山,山敝衣褴褛,转徙自匿,百折不回,继咸冤得白。当是时,山义声闻天下。后继咸官南方,数召山,山终不往。
国朝定鼎,自九江执继咸北上,山乃潜入都,密候继咸起居。继咸见杀,山收其遗而归。
山性至孝,父之谟病笃,朝夕稽颡于神,愿以身代。旬日父愈,人谓孝通神明。友爱诸季,先人遗产,弟荡费强半,终身无怨色。弟殁,抚遗孤过于己子。失偶时年二十七,子眉甫五龄,誓不复娶。
自李自成犯京师,明庄烈皇帝殉国,山遂绝意进取,弃青衿为黄冠,号石道人。衣草履,时遨游于平定、祁汾间,所至有墨痕笔迹。工诗赋,善古文词,临池得二王神理,博古今典籍,百家诸子,靡不淹贯。精岐黄术③,踵门求医者户常满,贵贱一视之。家故饶,至是渐益窭,安贫乐道泊如也。屋舍田园,多为细人窃据,概置不问。
康熙戊午,诏举博学宏词,廷臣交章荐山,山坚以老病辞。当事者立迫就道,道称股病不能行,肩舆舁入都,卧旅邸不赴试。满汉王公九卿、贤士大夫,下逮市井细民,莫不重山行义,就见者罗溢其门,子眉送迎常不及。山但欹倚榻上言∶“衰老不可为礼。”诸贵人益以此重山,弗之怪也。
明年三月,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遂得放归。归愈澹泊,自甘僻居远村,不入城府。然钦其名者益众,率纡道往见,冀得一面为荣。又六年卒,远近会葬者,数千百人。
嵇礼斋曰:先生盖有道而隐者也。至若义白知己之冤,其贤于世之平居师友相亲慕,临难背负,不引手救,漠然若不相识者,亦远矣。先生真无愧哉!
(选自《师善堂集》,有删改)
【注释】①袁临候继咸:袁继咸,明代大臣,提学山西时上疏抨击权贵,遭宦党诬陷,解京治罪,傅山等百余人追随至京为之辩诬。明亡后拒降被杀。临候,官职名。②直指:官职名,“直指使者”的简称。③岐黄:指上古时代的两位医学家岐伯和皇帝。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具体表现傅山品行高尚的一组是( )
①山生而颖异,读书十行并下,过目辄能成诵 ②一见深器之,时以道学相期许 ③山徒步走千里外,伏阙讼冤 ④朝夕稽颡于神,愿以身代 ⑤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遂得放归 ⑥屋舍田园,多为细人窃据,概置不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爱诸季,先人遗产,弟荡费强半,终身无怨色。
(2)精岐黄术,踵门求医者户常满,贵贱一视之。
(3)然钦其名者益众,率纡道往见,冀得一面为荣。
明生员傅先生山传
嵇曾筠
傅先生名山,字青主,阳曲人。山生而颖异,读书十行并下,过目辄能成诵。年十四,督学文太清拔入庠。袁临候继咸①,一见深器之,时以道学相期许,山益发愤下帷。崇祯丙子,继咸为直指②张孙振诬诋下狱。山徒步走千里外,伏阙讼冤。孙振怒,大索山,山敝衣褴褛,转徙自匿,百折不回,继咸冤得白。当是时,山义声闻天下。后继咸官南方,数召山,山终不往。
国朝定鼎,自九江执继咸北上,山乃潜入都,密候继咸起居。继咸见杀,山收其遗而归。
山性至孝,父之谟病笃,朝夕稽颡于神,愿以身代。旬日父愈,人谓孝通神明。友爱诸季,先人遗产,弟荡费强半,终身无怨色。弟殁,抚遗孤过于己子。失偶时年二十七,子眉甫五龄,誓不复娶。
自李自成犯京师,明庄烈皇帝殉国,山遂绝意进取,弃青衿为黄冠,号石道人。衣草履,时遨游于平定、祁汾间,所至有墨痕笔迹。工诗赋,善古文词,临池得二王神理,博古今典籍,百家诸子,靡不淹贯。精岐黄术③,踵门求医者户常满,贵贱一视之。家故饶,至是渐益窭,安贫乐道泊如也。屋舍田园,多为细人窃据,概置不问。
康熙戊午,诏举博学宏词,廷臣交章荐山,山坚以老病辞。当事者立迫就道,道称股病不能行,肩舆舁入都,卧旅邸不赴试。满汉王公九卿、贤士大夫,下逮市井细民,莫不重山行义,就见者罗溢其门,子眉送迎常不及。山但欹倚榻上言∶“衰老不可为礼。”诸贵人益以此重山,弗之怪也。
明年三月,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遂得放归。归愈澹泊,自甘僻居远村,不入城府。然钦其名者益众,率纡道往见,冀得一面为荣。又六年卒,远近会葬者,数千百人。
嵇礼斋曰:先生盖有道而隐者也。至若义白知己之冤,其贤于世之平居师友相亲慕,临难背负,不引手救,漠然若不相识者,亦远矣。先生真无愧哉!
(选自《师善堂集》,有删改)
【注释】①袁临候继咸:袁继咸,明代大臣,提学山西时上疏抨击权贵,遭宦党诬陷,解京治罪,傅山等百余人追随至京为之辩诬。明亡后拒降被杀。临候,官职名。②直指:官职名,“直指使者”的简称。③岐黄:指上古时代的两位医学家岐伯和皇帝。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继咸见杀,山收其遗而归遗:遗骨,遗骸 |
B.子眉甫五龄,誓不复娶甫:刚刚,才 |
C.家故饶,至是渐益窭窭:贫穷、穷困 |
D.下逮市井细民,莫不重山行义逮:抓,逮捕 |
①山生而颖异,读书十行并下,过目辄能成诵 ②一见深器之,时以道学相期许 ③山徒步走千里外,伏阙讼冤 ④朝夕稽颡于神,愿以身代 ⑤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遂得放归 ⑥屋舍田园,多为细人窃据,概置不问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③④⑥ | D.③④⑤ |
A.傅山自幼聪慧,袁继咸很器重他。袁继咸蒙冤受屈时,傅山奔走千里,历经艰辛为袁继咸伸冤。 |
B.傅山的父亲得了重病,他朝夕在神像前跪拜,他的孝行感动了神灵,才使得父亲得以康复。 |
C.在傅山的帮助下,袁继咸得以昭雪。后来袁继咸多次召他南下,他不图报答,始终没有前往。 |
D.傅山被放归后,更加淡泊名利,不愿为官,甘愿居住在偏远的村庄,足迹不踏进城镇、官府。 |
(1)友爱诸季,先人遗产,弟荡费强半,终身无怨色。
(2)精岐黄术,踵门求医者户常满,贵贱一视之。
(3)然钦其名者益众,率纡道往见,冀得一面为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穆宁,怀州河内人也。父元休,以文学著。撰《洪范外传》十篇,开元中献之。玄宗赐帛,授偃师县丞、安阳令。
宁清慎刚正,重交游,以气节自任。少以明经调授盐山尉。是时,安禄山始叛,伪署刘道玄为景城守,宁唱义起兵,斩道玄首。传檄郡邑,多有应者。贼将史思明来寇郡,宁以摄东光令将兵御之。思明遣使说诱,宁立斩之。郡惧贼怨深,恐后大兵至,夺宁兵及摄县。初,宁佐采访使巡按,尝过平原.与太守颜真卿密揣禄山必叛。至是,真卿亦唱义,举郡兵以拒禄山。会间使持书遗真卿日:“夫子为卫君乎?”更无他词。真卿得书大喜,因奏署大理评事、河北采访支使。宁以长子属母弟曰:“惟尔所适,苟不乏嗣,吾无累矣。”因往平原,谓真卿日:“先人有嗣矣!古所谓死有轻于鸿毛者,宁是也。愿佐公以定危难。”真卿深然之。其后,宁计或不行,真卿迫蹙,弃郡,夜渡河而南,见肃宗于凤翔。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日:“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事遂止。
上元二年,累官至殿中侍御史,佐盐铁转运使。副元帅李光弼以饷运不继而愠,或恶宁者,诬谮于光弼,光弼扬言欲杀宁。宁直抵徐州见光弼,喻以大义,不为挠折。光弼深重之,宁得行其职。广德初,加库部郎中。是时河运不通,漕挽由汉、沔自商山达京师,选镇夏口者,诏以宁为鄂州刺史、鄂岳沔都团练使。时淮西节度使李忠臣贪不奉法,设防戍以税商贾,又纵兵士剽劫,行人殆绝。与宁夹淮为理,惮宁威名,寇盗辄止。沔州别驾薛彦伟坐事忤旨,宁杖之致死。宁坐贬虔州司马,重贬昭州平集尉。
宁强毅,不能事权贵。执政者以为不附已,且惮其难制,故处之散位。宁默默不得志,且曰:“时不我容,我不时殉,则非吾之进也,在于退乎!”辞病居家,请告几十旬者数矣。亲友强之,复一朝请。上居奉天,宁诣行在,拜秘书少监。德宗还京师,宁曰:“可以行吾志矣。”因移病,罢归东都。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零五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明遣使说诱,宁立斩之。郡惧贼怨深,恐后大兵至,夺宁兵及摄县。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穆宁,怀州河内人也。父元休,以文学著。撰《洪范外传》十篇,开元中献之。玄宗赐帛,授偃师县丞、安阳令。
宁清慎刚正,重交游,以气节自任。少以明经调授盐山尉。是时,安禄山始叛,伪署刘道玄为景城守,宁唱义起兵,斩道玄首。传檄郡邑,多有应者。贼将史思明来寇郡,宁以摄东光令将兵御之。思明遣使说诱,宁立斩之。郡惧贼怨深,恐后大兵至,夺宁兵及摄县。初,宁佐采访使巡按,尝过平原.与太守颜真卿密揣禄山必叛。至是,真卿亦唱义,举郡兵以拒禄山。会间使持书遗真卿日:“夫子为卫君乎?”更无他词。真卿得书大喜,因奏署大理评事、河北采访支使。宁以长子属母弟曰:“惟尔所适,苟不乏嗣,吾无累矣。”因往平原,谓真卿日:“先人有嗣矣!古所谓死有轻于鸿毛者,宁是也。愿佐公以定危难。”真卿深然之。其后,宁计或不行,真卿迫蹙,弃郡,夜渡河而南,见肃宗于凤翔。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日:“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事遂止。
上元二年,累官至殿中侍御史,佐盐铁转运使。副元帅李光弼以饷运不继而愠,或恶宁者,诬谮于光弼,光弼扬言欲杀宁。宁直抵徐州见光弼,喻以大义,不为挠折。光弼深重之,宁得行其职。广德初,加库部郎中。是时河运不通,漕挽由汉、沔自商山达京师,选镇夏口者,诏以宁为鄂州刺史、鄂岳沔都团练使。时淮西节度使李忠臣贪不奉法,设防戍以税商贾,又纵兵士剽劫,行人殆绝。与宁夹淮为理,惮宁威名,寇盗辄止。沔州别驾薛彦伟坐事忤旨,宁杖之致死。宁坐贬虔州司马,重贬昭州平集尉。
宁强毅,不能事权贵。执政者以为不附已,且惮其难制,故处之散位。宁默默不得志,且曰:“时不我容,我不时殉,则非吾之进也,在于退乎!”辞病居家,请告几十旬者数矣。亲友强之,复一朝请。上居奉天,宁诣行在,拜秘书少监。德宗还京师,宁曰:“可以行吾志矣。”因移病,罢归东都。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零五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唱义起兵,斩道玄首唱:倡导 |
B.贼将史思明来寇郡寇:侵犯 |
C.惟尔所适,苟不乏嗣适:适应 |
D.或恶宁者,诬谮于光弼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
A.宁以长子属母弟曰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B.宁得行其职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C.夜渡河而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D.宁杖之致死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A.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日/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 |
B.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日/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 |
C.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 |
D.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日/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 |
A.穆宁之父曾以文学著名,因撰《洪范外传》而受唐玄宗赏赐授官,穆宁则因考中明经科而被调任盐山县尉。 |
B.安史之乱时,穆宁以代理东光县令的身份率兵抵抗叛军;后与颜真卿并肩作战,因建议未全被采纳致功业未成。 |
C.穆宁深明大义,恪守传统,在前往平原郡辅佐颜真卿抵抗叛军之前,将自己的长子托付给自己的弟弟安顿照看。 |
D.穆宁经历坎坷,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但当德宗回到京师后,他又乐观地认为可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了。 |
(1)思明遣使说诱,宁立斩之。郡惧贼怨深,恐后大兵至,夺宁兵及摄县。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