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饿者尽死矣。”竟发之。徙河东路。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灌。师孟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集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知洪州,积石为江堤,浚章沟,揭北闸以节水升降,后无水患。判三司都磨勘司。接伴契丹使,萧惟辅曰:“白沟之地当两属,今南朝植柳数里,而以北人渔界河为罪,岂理也哉?”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滕口说,遽欲生事耶?”惟辅愧谢。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加直昭文馆、知福州。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及交阯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时师孟已召还,朝廷念前功,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贺契丹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介东向。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涿人移雄州,以为言,坐罢归班。复起知越州、青州,遂致仕,以光禄大夫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程师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
B.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
C.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
D.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朝廷考试者的称谓。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一直沿用到清朝。
B.河东,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西南境,山西在黄河以东。秦汉时期,“河东”指河东郡地,唐朝以后泛指山西。
C.契丹,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源于东胡,北魏时自号“契丹”。唐朝末年,迭剌部首领阿保机统一各部族,建立辽国。
D.日昃,亦称“日仄”“日侧”等,为天色纪时法。“昃”意为太阳偏向西方,“日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下午六时前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师孟有担当重实干,讲求功效。任职夔州时为了便于治理,提出搬迁治所,设置常平仓的建议,并坚持立即开仓发粮赈灾。
B.程师孟重视水利建设,造福百姓。在任所根据地貌特点兴修水利,改造良田,加固河堤,疏通河道,使百姓不再受洪水祸害。
C.程师孟捍卫国家利益,据理力争。他坚决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面对契丹的指责和傲慢无礼,他义正辞严地进行有力回击。
D.程师孟为官能力突出,政绩卓著。历任各种职务,他都能注重实际,结合实情,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政绩在同列中堪称第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沟之地当两属,今南朝植柳数里,而以北人渔界河为罪,岂理也哉?
(2)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鱼俱罗,冯翊下邽人也。身长八尺,膂力绝人,声气雄壮,言闻数百步。弱冠为亲卫,累迁大都督。从晋王广平陈,以功拜开府,赐物一千五百段。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及遇贼,俱罗与数骑奔击,瞋目大呼,所当皆披靡,出左入右,往返若飞。以功进位柱国,拜丰州总管。初,突厥数入境为寇,俱罗辄擒斩之,自是突厥畏惧屏迹,不敢畜牧于塞上。初,炀帝在藩,俱罗弟赞,以左右从,累迁大都督。及帝嗣位,拜车骑将军。赞性凶暴,虐其部下。帝以赞藩邸之旧,不忍加诛,谓近臣曰:“弟既如此,兄亦可知。”因召俱罗,谴责之,出赞于狱,令自为计。赞至家,饮药而死。帝恐俱罗不自安,虑生边患,转为安州刺史。岁余,迁赵郡太守。后因朝集,至东都,与将军梁伯隐有旧,数相往来。又从郡多将杂物以贡献,帝不受,因遗权贵。御史劾俱罗以郡将交通内臣,帝大怒,与伯隐俱坐除名。大业九年,重征高丽,以俱罗为碣石道军将。及还,江南刘元进作乱,诏俱罗将兵向会稽诸郡逐捕之。于时百姓思乱,从盗如市,俱罗击贼帅朱燮、管崇等,战无不捷。然贼势浸盛,败而复聚。俱罗度贼非岁月可平,诸子并在京、洛,又见天下渐乱,终恐道路隔绝。于时东都饥馑,谷食踊贵,俱罗遣家仆将船米至东都粜之,益市财货,潜迎诸子。朝廷微知之,恐其有异志,发使案验。使者至,前后察问,不得其罪。帝复令大理司直梁敬真就锁将诣东都。俱罗相表异人,目有重瞳,阴为帝之所忌。敬真希旨,奏俱罗师徒败衄,于是斩东都市,家口籍没。

(选自《隋书·鱼俱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
B.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
C.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
D.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集中的“朝”指朝见,即古代官员拜见皇帝,文中“朝集”指地方官员要定期觐见君主。
B.东都,即洛阳,隋初将都城设置在大兴城,后隋炀帝迁都洛阳,洛阳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
C.内臣,指封建统治时期宫廷所使用的太监,他们常伴皇帝左右,与外臣相对,有时也被称为“中官”。
D.希旨,指在言语和行动上迎合上位者的意思,一般被视为官员没有个人原则和气节的表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俱罗体力过人,得到重用。他身材高大,雄壮有力,说话声音很远就能听到,刚成年就成为亲卫,之后又做了大都督。
B.鱼俱罗凶猛英勇,吓退突厥。突厥人多次越过边境侵扰抢掠,鱼俱罗抓获并斩杀他们,将他们吓得不敢再在边境放牧。
C.鱼俱罗时运不济,受到连累。他的弟弟虐待部下,被皇帝知道,皇帝召见鱼俱罗责备了他,并且将他贬到安州做刺史。
D.鱼俱罗怀有私心,终被处斩。江南刘元进造反作乱,他奉命平乱,却暗中将儿子们接到身边,引起皇帝猜忌,最后被定罪斩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以赞藩邸之旧,不忍加诛,谓近臣曰:“弟既如此,兄亦可知。”
(2)俱罗相表异人,目有重瞳,阴为帝之所忌。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思礼,高丽人,入居营州。父为朔方军将。思礼习战斗,从王忠嗣至河西,与哥舒翰同籍麾下。翰为陇右节度使,思礼与中郎将周佖事翰,以功授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从讨九曲,后期当斩,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曰:“死固分也,何复贷为?”诸将壮之。天宝十三载,吐谷浑苏毗王款附,诏翰至磨环川应接,思礼坠马,蹇甚。翰谓监军李大宜曰:“思礼跛足,尚欲何之?”俄加金城郡太守。

安禄山反,翰为元帅,奏思礼赴军,玄宗曰:“河、陇精锐,悉在潼关,吐蕃有衅,唯倚思礼耳。”翰固请,乃兼太常卿,充元帅府马军都将,翰委以军事。密劝翰表诛杨国忠,翰不应;复请以三十骑劫至潼关杀之,翰曰:“此乃吾反,何与禄山事?”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①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更为关内行营节度、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守武功。贼安守忠来战,思礼退保扶风。贼分兵略大和关,去凤翔五十里,李光进战未利,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命郭子仪以朔方兵击之。会崔光远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以兵二千屯扶风。闻贼已西,欲乘虚袭京师,径至高陵。贼引军还击椿等,椿已至中渭桥。杀守者千人,进攻苑门。伯伦战死,椿被执。先是,贼余众留武功,既传官军入京师,乃烧营遁,自是贼不敢西。

长安平,思礼先入清宫;收东京,战数有功。兵部尚书,封霍国公,食实户五百。寻兼潞、沁等州节度。乾元元年,总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八千,与子仪围贼相州,军溃,惟李光弼、思礼完军还。寻破史思明别将万余众于直千岭。光弼徙河阳,代为河东节度副大使。上元元年,加司空。自武德以来,三公不居宰辅,唯思礼而已。二年,太尉,曰武烈。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七十二》,有删改)

(注)①纛: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B.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C.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D.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一是升迁,二是改任同品级官职,三是降职;“徙”指一般的调动官职;“代”在本文中为“代理”之义,古代表示代理、暂时担任官职的词有“署”“权”等。
B.三公,周代已有此词。据杜佑的《通典》记载:“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周以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C.“崩”“薨”“卒”“不禄”“死”表示“人死”的意思,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薨”在古代称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D.“赠”本文中指为已死的官员加封,“谥”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思礼熟习作战,曾侍奉哥舒翰而立功受官。后在奉诏接应吐谷浑苏毗王归附时,不幸坠下马,脚跛得厉害。不久,加授为金城郡太守。
B.安禄山反叛时,哥舒翰极力奏请王思礼前往军中,玄宗最终答应他的请求。王思礼曾秘密劝说哥舒翰上表请求诛杀杨国忠,但遭到了哥舒翰的拒绝。
C.潼关失守,唐肃宗十分生气。在宰相房琯的劝谏下,王思礼才免于一死,因而改任关内行营节度使、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镇守武功。
D.长安平定后,王思礼先进城清理宫殿;收复东京,多次立下战功。升任兵部尚书,封霍国公,并成为武德以来三公不任宰相的唯一一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曰:“死固分也,何复贷为?”诸将壮之。
(2)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原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布辞之官。楚人曹丘生,与窦长君善,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B.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C.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D.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褐衣是用葛、兽毛等织就的粗布制成的衣物,是古时贫穷或地位低贱者的穿着。
B.单于本是匈奴人对其首领的专称,后来成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统称。
C.吕后名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惠帝时被尊为呈太后,在惠帝去世后临朝称制,
D.河东指现在的山西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而得名,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被人搭救,得到髙祖赦免。汉高祖悬赏捉拿他,他先藏身于周氏,后被周氏扮作奴仆卖给朱家,经朱家劝说,汝阴侯滕公向卨祖进言赦免了他。
B.季布敢于直言,阻止用兵匈奴。吕后受到单于的侮辱,樊哙要带兵讨伐,众将都赞同,只有季布以高祖当年平城被围的旧事表示反对,此事才作罢。
C.季布被召入京,终未获得提拔。孝文帝听说他是贤人,便召他入京,欲任用他为御史大夫,后因他人之言而放弃,他乘机向皇帝进言,然后离开京城。
D.季布重诺之名,被曹丘生宣扬。楚人有“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季布重诺的名声之所以能得以传扬,是因为曹丘生出游时到处为他宣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豳译成现代汉语。
(1)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
(2)窦长君曰:“广李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叔,赵陉城人也。其先,齐田氏也。叔好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为人廉直,喜任侠。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言之赵王张敖,以为郎中。数岁,赵王贤之,未及迁。

会赵午、贯高等谋弑上,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赵有敢随王,罪三族。唯田叔、孟舒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随王至长安。赵王敖事白,得出,废王为宣平侯,乃进言叔等十人。上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初立,召叔问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臣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长者,宜知之。”叔顿道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云中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常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叔叩头曰:“夫贯高等谋反,天子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驱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复召以为云中守。

梁孝王使人杀汉议臣爰盎,景帝召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上曰:“梁有之乎?”对曰:“有之。”“事安在?”叔曰:“上无以梁事为问也。今梁王不伏诛,是废汉法也;如其伏诛,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于是上大贤之,以为鲁相。

相初至官,民以王取其财物自言者百余人。叔取其渠率二十人笞,怒之曰:“王非汝主邪?何敢自言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使人偿之,不尔,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

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相常暴坐苑外,终不休,曰:“吾王暴露,独何为舍?”王以故不大出游。

数年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义不伤先人名。

(摘自《汉书·卷三十七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年/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义不伤先人名
B.数年/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义不伤先人名
C.数年/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义不伤先人名
D.数年/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义不伤先人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老术,指道家清净无为的治世之术,适合于医治长期战争的创伤,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秩序,因而在汉初居于支配地位。
B.诸侯相,古代官名,西汉初年叫诸侯丞相,和长安朝廷的丞相名称一样。汉景帝收回诸侯王的权力后,改诸侯王丞相为相。
C.三族,有多种说法,一谓父、子、孙,二谓父族、母族、妻族,三谓父母、兄弟、妻子。说法二的“罪三族”最为残酷。
D.髡钳,髡指以铁圈束住脖子,钳指剃光头发,是古代一种耻辱性惩治罪犯的方式,汉文帝废除肉刑时,以此代替黥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清廉正直,仗义敢为。做官前与有名望的人交游,颇得推崇;死后其子不受“百金祠”,亦可见其清直家风。
B.田叔辅佐赵王,忠诚有胆识。不顾皇帝的禁令,装扮成囚徒,追随赵王逃亡,直到赵王被证清白才随赵王出来。
C.田叔品评人物,不因处境而迂曲。当皇帝不赞同田叔对孟舒的评价时,他仍旧坚持客观分析,纠正皇帝的看法。
D.田叔做事有尺度,能为上级分忧。依法审理梁孝王案,皇帝过问时,他设身处地劝告皇帝不要过问,以免为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自使人偿之,不尔,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
(2)相常暴坐苑外,终不休,曰:“吾王暴露,独何为舍?”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长卿,字次公,扬州人。以外祖朱巽任为秘书省校书郎。仁宗方权听天下事,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宫,辞以母疾。诏迁官知楚州粮料院。郡仓积米五十万,陈腐不可食。主吏皆惧法,毋敢轻去,长卿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通判河南府。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长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上等也。”“家几人?”曰:“惟此弟尔。”曰:“然则汝杀弟也。”鞫之,服,郡人神明之。历开封盐铁判官、江东淮南河北转运使、江浙荆淮发运使。岁米至八百万,或疑其多,长卿曰:“吾非欲事羡赢,以备饥岁尔。”议者谓楚水多风波,请开盱眙河,自淮趣高邮,长卿言:“地阻山回绕,役大难就。”事下都水。调工数百万,卒以不可成,罢之。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召长卿议,长卿曰:本祖宗榷茶盖将备二边之籴且不出都内钱公私以为便今之所行不足助边籴什一国用耗矣乃条所不便十五事,不从。改陕西都转运使。逾年,知庆州。州据险高,患无水,盖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长卿凿百井,皆及泉。泥阳有罗川、马岭,上构危栈,下临不测之渊,过者惴恐。长卿访得唐故道,辟为通涂。加集贤院学士、河东都转运使,拜龙图阁直学士、知定州。熙宁元年,河北地大震,城郭仓庾皆隤,长卿尽力缮补。神宗知其能,转兵部侍郎,留再任。明年,卒,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孙长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本祖宗榷茶/盖将备二边之籴/且不出都/内钱公/私以为便/今之所行不足/助边籴什/一国用耗矣
B.本祖宗榷茶/盖将备二边之籴/且不出都内钱/公私以为便/今之所行不足助边籴什一/国用耗矣
C.本祖宗榷茶/盖将备二边之籴/且不出都/内钱公/私以为便/今之所行不足助边籴什/一国用耗矣
D.本祖宗榷茶/盖将备二边之籴/且不出都内钱/公私以为便/今之所行不足/助边籴什一/国用耗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太子所居之宫,后来又可借指太子,这与中宫可借指皇后是同样道理。
B.漕,指漕运,古代利用水道将粮食运往京城或其他指定地点的一种运输方式。
C.城郭,城指内城墙,郭指外城墙,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后来泛指城或城市。
D.兵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的选用和兵籍、军械、屯田等事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长卿有勇有谋,及时化解危机。营房因秋雨被毁,有人造谣惑众,城中哗然。他赶去安抚士兵,斩杀首恶,并在军营中留宿,终使众人心安。
B.孙长卿明察秋毫,断清诬告案件。有人上诉弟弟被人所杀,他察觉此人所言不合情理,通过询问,断定此人正是杀弟凶手。经审问,此人认罪。
C.孙长卿讲求实效,反对不切实际。议论的人请求开通盱眙河,从淮河通到高邮,他却认为工役大难以成功。最终工程无法完成,他也被罢免。
D.孙长卿心系百姓,为民开辟通途。泥阳罗川、马岭一带山上的栈道下临深渊,路过的人惴惴恐惧。他寻访到唐朝时的故道,将它开辟为通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
(2)州据险高,患无水,盖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③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 ①周生:汉时的儒者。②重瞳子:目中有两个眸子。③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后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B.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C.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D.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就是刘邦,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号称“沛公”。
B.“亚父”是项羽对项伯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意思是拜两次。
D.“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
【小题3】下列对两则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城府很深。不管是对属下还是对敌对阵营,沛公都表现出超于常人的谦卑。
B.项王没有杀沛公的决心。如果以沛公离席等为借口,挑起战争,项王胜算很大。
C.张良和陈平忠心耿耿。沛公能顺利从鸿门脱身而去,张良与陈平二人功不可没。
D.文段(二)中对项羽的一生做了总的评价,既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杨崇勋,字宝臣,蓟州人。祖守斌,事太祖为龙捷指挥使。父全美,事太宗为殿前指挥使。崇勋以父任为东西班承旨,事真宗于东宫。帝尝曰:“闻若嗜学,吾授若书。”崇勋自是稍通兵法及前代兴废之事。真宗即位,迁右侍禁、西头供奉官、寄班祗候。当真宗时,每对,辄肆言中外事,喜中伤人,人以是畏之。

契丹将渝盟朝廷择将备边崇勋请行复拜同平章事判定州既而老不任事徙成德军又徙郑州坐其子宗诲纳赇枉法,以左卫上将军致仕,改太子太保,卒。赠太尉,谥恭密,寻改谥恭毅。

(选自《宋史•杨崇勋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丹将渝盟朝廷/择将备边/崇勋请行/复拜同平章事/判定州/既而老/不任事/徙成德军/又徙郑州/
B.契丹将渝盟/朝廷择将备边/崇勋请行/复拜同平章事/判定州/既而老/不任事/徙成德军/又徙郑州/
C.契丹将渝盟朝廷/择将备边/崇勋请行/复拜同平章事/判定州/既而/老不任事/徙成德军/又徙郑州/
D.契丹将渝盟/朝廷择将备边/崇勋请行/复拜同平章事/判定州/既而/老不任事/徙成德军/又徙郑州/
【小题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对,辄肆言中外事,喜中伤人,人以是畏之。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

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淮阴侯与战,骑将灌婴击之,大破楚军,杀龙且。韩信因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说淮侯。淮阴侯弗听。是时,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乃东,行击陈留、外黄。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
B.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
C.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
D.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阴侯,指的是西汉开国功臣韩信,“淮阴”是他的籍贯和受封地,“侯”是“诸侯”之意。
B.舍人,古汉语既指旅店的主人,又是左右亲信或门客的通称。本文中用的是第二种意思。
C.鸿沟,古代运河,在今河南省,楚汉相争时是两军对峙的临时分界,比喻事物界线分明。
D.妻子,古汉语是指妻和子女。《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即是此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汉相争中,项王要与汉王一决雌雄,让百姓免于战乱之苦,汉王被迫应战,受伤逃走。
B.因为韩信打败楚军,杀了龙且,自立为齐王,项王派人去游说韩信联楚背汉,遭到拒绝。
C.项王听从了外黄令门客儿子的利害分析,赦免了准备活埋的人,睢阳人为此争着归附他。
D.汉军日益强大,粮食充足,汉王连续派人最终说服项王,楚汉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
(2)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B.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C.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D.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第一”,即状元。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且分为三甲:一甲一人称为状元,二甲称为榜眼,三甲称为探花。
B.“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比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后主要指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C.“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即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即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有区别,“致仕”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正常退休,把官职交还给皇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仁正直耿介、不惧权贵。他反对刘瑾滥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人,向皇帝上奏章请求营救,触怒刘瑾,结果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B.王守仁善于用兵,足智多谋。在宁王军队偷袭攻下九江、南康,迫近安庆时,他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三十五天就平定宁王叛乱。这一战术与围魏救赵相似。
C.王守仁性格温厚,待人友善。张忠、许泰两人故意放纵京兵冒犯他,他待京兵更加友善宽厚。他虽是个文士,被迫射箭,三次射中靶心,让张忠、许泰对他心生敬佩。
D.王守仁苦思潜修、重视道德教育。他领悟到要推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探求自己的内心;教育学生,专门以“致良知”为主。学者大都很认同他,于是有了“阳明学”的说法。
【小题4】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2)守仁天姿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