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②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③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耶非耶?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世莫之知也。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注]①木主:死人的牌位。②爰:于是;就。③徂:通“殂”,死亡。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归焉 盍:何不
B.伯夷、叔齐马而谏 叩:通“扣”,拉住
C.我安归矣 适:刚才
D.左右欲之 兵:施刑,杀害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弑君,即指臣子或下属杀死君主,因此因自然原因致死的则不应归入弑君,如病死、服丹药中毒死等。
B.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如《阿房宫赋》中的“民”字用“人”字代替。
C.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若对别人称呼自己的妹妹最恰当应为令妹。
D.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鸦片战争便具有这种特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渊敏而好学,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其命运与残暴滥杀的盗跖这类人正好相反,作者颇感困惑。
B.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就征讨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不“孝”不“仁”,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D.作者认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成为清高之人。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选自《过秦论》
【小题1】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奋六世之余烈:功业
B.氓隶之人,而迁徙之也徒:一类人
C.非于九国之师也抗:抵抗
D.斩木为兵,竿为旗揭:举
【小题2】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B.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选段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的势如破竹和巩固政权时的种种措施。
B.作者用铺陈的手法叙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
C.从选段文字记叙的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看,他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以暴政统治天下,终于导致了秦王朝的死亡。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秦宓字子勑,广汉绵竹人也。少有才学,州郡辟命,辄称疾不往。刘璋时,宓同郡王商为治中从事,与宓书曰:“贫贱困苦,亦何时可以终身!卞和衒玉以耀世,宜一来,与州尊相见。”宓答书曰:“昔尧优许由,非不弘也,洗其两耳;楚聘庄周,非不广也,执竿不顾。《易》曰‘确乎其不可拔’,夫何衒之有?且以国君之贤,子为良辅,不以是时建萧、张之策,未足为智也。仆得曝背乎陇亩之中,诵颜氏之箪瓢,咏原宪之蓬户,时翱翔于林泽,安身为乐,无忧为福,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斯乃仆得志之秋也,何困苦之戚焉!”
先主既定益州,广汉太守夏侯纂请宓为师友祭酒,领五官掾,称曰仲父。宓称疾,卧在第舍,纂将功曹古朴,主簿王晋,厨膳即宓第宴谈,宓卧如故。
益州辟宓为从事祭酒。先主既称尊号,将东征吴,宓陈天时必无其利,坐下狱幽闭,然后贷出。建兴二年.丞相亮领益州牧,选宓迎为别驾。吴遣使张温来聘,百官皆往饯焉。众人皆集而宓未往,亮累遣使促之,温曰:“彼何人也?”亮曰:“益州学士也。”及至,温问曰:“君学乎?”宓曰:“五尺童子皆学,何必小人!”温复问曰:“天有头乎?”宓曰:“有之。”温曰:“在何方也?”宓曰: “在西方。《诗》曰:‘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温曰:“天有耳乎?”宓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若其无耳,何以听之?”温曰:“天有足乎?”宓曰:“有。《诗》云:‘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若其无足,何以步之?”温曰:“天有姓乎?”宓曰:“有。”温曰:“何姓?”宓曰:“姓刘。”温曰:“何以知之?”答曰:“天子姓刘,故以此知之。”温曰:“日生于东乎?”宓曰:“虽生于东而没于西。”答问如响,应声而出,于是温大敬服。宓之文辩,皆此类也。
迁大司农,四年卒。初宓见帝系之文,五帝皆同—族,宓辨其不然之本。又论皇帝王霸豢龙之说,甚是通理,谯允南少时数往谘访,纪录其言于《春秋然否论》,文多故不载。
评曰:秦宓始慕肥遁之高①,而无若愚之实。然专对有馀,文藻壮美,可谓一时之才士矣。
(选自《三国志卷三十八·蜀书八》有删改)
【注】 ①肥遁之高:肥遁也作“飞遁”。避世隐居之意。
【小题1】下列句子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厨膳宓第宴谈即:当即
B.亮遣使促之累:烦劳
C.吴遣使张温来聘:招请
D.答问如响:山谷回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国君之贤焉置土石
B.仆得曝背陇亩之中浩浩如凭虚御风
C.彼人也乃太区区
D.于是温大敬服于是余有叹焉
【小题3】根据文章,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秦宓常称病辞官,无论是回信拒绝同县的王商,还是以卧床不起而拒绝广汉太守夏侯纂亲自请他替师友祭酒。
B.秦宓在面对张温的发难时对答如流,纵横捭阖,当时满座皆惊,辩对得发难者哑口无言,甘拜下风,叹服中生敬佩。
C.秦宓大胆质疑,从根本上阐述五帝不同一族,这在1700年前就能有疑古精神,实属难得可贵。
D.陈寿对秦宓的评价可谓有褒有贬,认为他开始仰慕避世隐居,但最终却出任蜀职,并没做到大智若愚,还好能言善辩,文藻壮美,是一才士。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斯乃仆得志之秋也,何困苦之戚焉!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孰(wéi: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现。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进士,调叶县尉 举:推荐
B.擢起居舍人,丁母艰 丁:遭逢
C.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  诬:欺骗、言语不真实
D.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 配:够得上、相当
【小题2】(小题2)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
①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②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
③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④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
⑤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⑥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A.①②④B.①③⑤C.④⑤⑥D.①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陈举被除名。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前三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最后一段介绍他的文学成就。该传记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4分)
(2)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3分)
(3)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3分)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文言文阅读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②,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鹏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鹏似鸮,不祥鸟也。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先是,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②,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
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贾嘉最好学,世其家。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注】①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②国:封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能诵诗书闻于郡中   连缀
B.自以为之     超过
C.乃贾生曰     说人坏话
D.卒事 死亡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绛、灌、东阳侯、冯敬属尽害之     寡人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    自以为关中之固
C.怀王骑,堕马死, 蟹六跪二螯
D.拜谊为梁怀王太傅 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填然之 ②吞二周而诸侯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
④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⑤商人重利别离  ⑥使人听此朱颜
⑦假舆马者,非能也   ⑧ 举宇内   ⑨而学于师    ⑩天下
A.①⑦/②⑥/③⑤/④⑨/⑧⑩
B.①④/②⑥/③⑨/⑤⑧/⑦⑩
C.①④/②⑨/③⑥/⑤⑦/⑧⑩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⑨/⑥⑩
【小题3】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謇朝谇而夕替
④为天下笑者,何也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⑧转徙于江湖间
A.①⑦/②③/④⑥/⑤⑧
B.①⑧/②⑦/③⑤/④⑥
C.①⑧/②⑦/③④/⑤⑥
D.①⑦/②④/③⑧/⑤⑥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B.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C.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D.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小题5】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汉孝文帝刚即位时,天子提议任命贾生为公卿职位,受到了很多人的嫉妒。由于谗言,皇帝渐渐疏远了他,也不采纳他的建议。
B.贾谊年轻时能诗善文,富有才华,因为吴廷尉的推荐,被文帝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C.贾生做长沙王太傅很失意。一年以后,孝文帝召见他,不但向他问及济世安邦的大事,还问他鬼神的根本是什么。
D.天下太平安定不久,国家的制度比较宽松。贾谊多次上疏皇帝,陈述他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希望能有所匡正和建设。
【小题6】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熹嘉其笃志,谓黄干曰:“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委洽。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匿。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改袁州司理参军。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而逮系者甚众。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有盗黠甚,辞不能折。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曰:“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廪所入以白守曰:“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守悟,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知永新县。一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乘间讯囚使诬服也。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之。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B.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C.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D.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注,解释经籍的文字。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而由这种工作写出的书,便是“传注”。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的梵文译音,有佛陀、佛教、佛塔等意义。在文中取“佛陀”意。
C.斋名,古代文人雅士多建有书斋,并起名表达心志心境。文中“主一”谓之敬,指专心一处,不向别处分心。
D.黥,又名墨刑、刺字,上古五刑之一。指在犯人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表示犯罪标志,以后再也擦洗不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洽小时候聪慧过人,潜心学问,从《六经》的传注开始,探究典籍宗旨所在,阅读甚广,包罗万象,受到朱熹的赞赏。
B.张洽施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弊端。
C.张洽处事讲究方法,为了惩治都吏,又不与太守正面冲突,暂且先把仓吏拘捕起来,暗地里派人合计粮仓的收入去禀报太守。
D.张洽为人正义,发现狱吏受贿,并利用机会审讯被囚之人使之无辜服罪,马上就上报郡守,让狱吏下狱受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匿。
(2)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解琬,魏州元城人也。少应幽素举,拜新政尉,累转成都丞。因奏事称旨,超迁监察御史,丁忧离职。则天以琬识练边事,起复旧官,令往西域安抚夷虏,抗疏固辞。则天嘉之,下敕曰:“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圣历初,复迁侍御史,充使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咸得其便宜,蕃人大悦,以功擢拜御史中丞,兼北庭都护、持节西域安抚使。琬素与郭元振同官相善,遂为宗楚客所毁,由是左迁沧州刺史。为政务存大体,甚得人和。景龙中,迁右台御史大夫,兼持节朔方行军大总管。琬前后在军二十余载,务农习战,多所利益,边境安之。
景云二年,复为朔方军大总管。琬分遣随军要籍官河阳丞张冠宗、肥乡令韦景骏、普安令于处忠等校料三城兵募,于是减十万人,奏罢之。寻授右武卫大将军,兼检校晋州刺史,赐爵济南县男。以年老乞骸骨,拜表讫,不待报而去。优诏加金紫光禄大夫,听其意,其禄准品全给。寻降玺书劳之曰:“卿器局坚正,才识高远,公忠彰其立身,贞固足以干事。类张骞之出使,同魏绛之和戎。职绾文武,功申方面,勤于王家,是为国老。顷者,顾斯侧景,愿言勇退,深惜马援之能,未遂祁奚之请。然章疏频上,雅怀难夺。今知脱屣归闲,拂衣高谢,固可以激励颓俗,仪刑庶僚。永言终始,良可嘉尚。宜善摄养,以介期颐。”
未几,吐蕃寇边,复召拜左散骑常侍,令与吐蕃分定地界,兼处置十姓降户。琬言吐蕃必潜怀叛计,奏请预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严加防遏。其年冬,吐蕃果入寇,竟为支兵所击走之。俄又表请致仕,不许,迁太子宾客。开元五年,出为同州刺史。明年卒,年八十余。
(节选自《旧唐书•解琬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B.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C.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D.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即“遭逢居丧”之意,是古代的一种礼制,多指官员为父母居丧守制。
B.“圣历”是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
C.“致仕”是“致仕官”的简称。“致”是“到任”的意思,“致仕”指官员上任。
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退职的一种委婉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琬善于治边,功劳显著。他受命处理边境事务,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习练军备,让边境地区保持了安宁的局面。
B.解琬屡受重用,多次请辞。他屡次受到皇帝的重用,也多次上疏皇帝请求退休,但他的请求一直都没有得到允许。
C.解琬尊重客观,实事求是。他办事不主观臆断,曾经命令多位部下实地调研地方的募兵实况,然后才上奏裁军。
D.解琬精于预测,善于谋划。面对吐蕃入侵、分界的现状,他大胆预测这背后藏着巨大阴谋,上书请求要严加防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教材必修四文言文单元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琬素与郭元振同官相善,遂为宗楚客所毁,由是左迁沧州刺史。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赞传
刘赞,魏州人也。父玭为县令,赞始就学,衣以青布衫襦,每食则玭自肉食,而别以蔬食食赞于床下,谓之曰:“肉食,君之禄也,尔欲之,则勤学问以禄;吾肉非尔之食也。”由是赞益力学,举进士,为罗绍威判官;去为租庸使赵岩巡官,又为孔谦盐铁判官。明宗时,累迁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守官以法,权豪不可干以私。
是时,秦王从荣握兵而骄,多过失,言事者请置师傅以辅道之。大臣畏王,不敢决其事,因请王得自择,秦王即请赞,乃拜赞秘书监,为秦王傅。赞泣曰:“祸将至矣!”秦王所请王府元帅官属十余人,类多浮薄倾险之徒,日献谀谄以骄王,独赞从容讽谏,率以正道。秦王尝命宾客作文于坐中赞自以师傅耻与群小比伍虽操笔勉强有不悦之色。秦王恶之,后戒左右赞来不得通,赞亦不往,月一至府而已,退则杜门不交人事。
已而秦王果败死,唐大臣议王属官当者,冯道曰:“元帅判官刘赞与秦王非素好,而在职不逾月,詹事王居敏及刘赞皆以正直为王所恶,河南府判官司徒诩病告家居久,皆宜不与其谋。而谘议参军高辇与王最厚,辇法当死,其余可次第原减。”朱弘昭曰:“诸公不知其意尔,使秦王得入光政门,当待赞等如何?吾徒复有家族邪!且法有首从,今秦王夫妇男女皆死,而赞等止其一身幸矣!”道等难之。而冯赟亦争不可,赞等乃免死。于是高辇死,而刘赞等十七人皆长流。
初,赞闻秦王败,即白衣驾驴以,人有告赞夺官而已,赞曰:“岂有天子冢嗣见杀,而宾僚夺官者乎?不死幸矣!”已而赞长流岚州。清泰二年,诏归田里,行至石会关,病卒。
(摘自《新五代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尝命宾客作文//于坐中赞自以师傅//耻与群小比//伍虽操笔//勉强有不悦之色
B.秦王尝命宾客作文于坐中//赞自以师傅//耻与群小比伍//虽操笔勉强//有不悦之色
C.秦王尝命宾客作文//于坐中赞自//以师傅耻与群小比伍//虽操笔//勉强有不悦之色
D.秦王尝命宾客作文于坐中//赞自以师傅耻//与群小比伍//虽操笔勉强//有不悦之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勤学问以禄干:追求
B.唐大臣议王属官当者坐:治罪受罚
C.于是高辇死论:讨论
D.即白衣驾驴以俟:等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道认为,刘赞和秦王向来不和,在职不过一月,詹事王居敏和刘赞都因为正直而被秦王厌恶,河南府判官司徒诩告病在家很久了,(这些人)都应当没有参与秦王所谋划的事。
B.当时朝廷中虽然有秦王君臣这样祸害国家的人,但也有很多直言敢谏的大臣,冯道、朱弘昭、冯赟都站出来为刘赞说话,希望能免他一死。
C.吃饭的时候刘赞的父亲刘玭自己吃肉,却让刘赞在一边吃蔬菜,是想以此激发刘赞的勤学上进之心,教导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取得相应的俸禄,后来刘赞果然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做官以后奉公守法。
D.刘赞听说秦王失败后,就穿上白衣服骑着驴等待判刑,有人告诉他只是夺官罢了,刘赞并不认可这种看法。不久,他就被流放到岚州做百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赞始就学,衣以青布衫襦,每食则玭自肉食,而别以蔬食食赞于床下。
(2)秦王恶之,后戒左右赞来不得通,赞亦不往,月一至府而已,退则杜门不交人事。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自良,兖州泗水人。初,禄山之乱,自良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以战功累授右卫率。后从袁傪讨袁晁陈庄贼,积功至试殿中监,隶浙江东道节度使薛兼训。兼训移镇太原,自良从行,授河东军节度押衙。兼训卒,鲍防代,又事防为牙将。会回鹘入寇,防令大将焦伯瑜、杜荣国将兵击之。自良谓防曰:“回鹘远来求战,未可与争锋。但于归路筑二垒,以兵守之,坚壁不动,虏求战不得,师老自旋。俟其返昪,即乘之,纵不甚捷,虏必狼狈矣。二垒厄其归路,策之上也。”防不从,促伯瑜等逆战,遇虏于百井。伯瑜等大败而还,由是稍知名。
马燧代防为帅,署奏自良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仍为军候。自良勤恪有谋,燧深委信之。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及讨李怀光于河中,自良专河东军都将,前后战绩居多。燧之立功名,由自良协辅之力也。
贞元三年,从燧入朝,罢燧兵权,德宗欲以自良代燧。自良恳辞事燧久,不欲代为军帅,物议多之,乃授右龙武大将军。德宗以河东密迩胡戎,难于择帅,翌日,自良谢,上谓之曰:“卿于马燧存军中事分,诚为得礼,然北门之寄,无易于卿。”即日拜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在镇九年,以简俭守职,军民胥悦。虽出身戎伍,动必循法,略不以暴戾加人。十一年五月,卒于军,年六十三,上甚嗟惜之,废朝一日,赠左仆射,赙布帛米粟有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甚捷,虏必狼狈矣纵:即使
B.二垒其归路,厄:切断
C.由是知名稍:稍微
D.物议之多:赞美
【小题2】(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
B.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
C.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
D.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自良屡立战功,深得上司信任。先后担任过右卫率、试殿中监。后来,鲍防接替薛兼训的职务,镇守太原,李子良又侍鲍防做了牙将。
B.李自良在军事方面很有谋略。回鹘入侵,李子良主张坚守不战,等到敌军疲惫撤军时,出兵袭击,阻断他们的退路,进而战胜回鹘。鲍防没采纳,最终吃了败仗。
C.李自良不但有勇有谋,而且很重情义。马燧被解除兵权,皇上让他接替马燧,他却因跟随马燧多年为由,婉言推辞。即便如此,皇上仍委以重职。
D.李自良厉行节俭,恪尽职守。一举一动都遵循法规,从不对人施加暴虐,深得军民赞美。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于归路筑二垒,以兵守之,坚壁不动,虏求战不得,师老自旋。
(2)卿于马燧存军中事分,诚为得礼,然北门之寄,无易于卿。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下列各句中不全包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小知不及大知
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此小大之辩也
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芳菲菲其弥章
D.为长者折枝渠会永无缘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