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解琬,魏州元城人也。少应幽素举,拜新政尉,累转成都丞。因奏事称旨,超迁监察御史,丁忧离职。则天以琬识练边事,起复旧官,令往西域安抚夷虏,抗疏固辞。则天嘉之,下敕曰:“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圣历初,复迁侍御史,充使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咸得其便宜,蕃人大悦,以功擢拜御史中丞,兼北庭都护、持节西域安抚使。琬素与郭元振同官相善,遂为宗楚客所毁,由是左迁沧州刺史。为政务存大体,甚得人和。景龙中,迁右台御史大夫,兼持节朔方行军大总管。琬前后在军二十余载,务农习战,多所利益,边境安之。
景云二年,复为朔方军大总管。琬分遣随军要籍官河阳丞张冠宗、肥乡令韦景骏、普安令于处忠等校料三城兵募,于是减十万人,奏罢之。寻授右武卫大将军,兼检校晋州刺史,赐爵济南县男。以年老乞骸骨,拜表讫,不待报而去。优诏加金紫光禄大夫,听其意,其禄准品全给。寻降玺书劳之曰:“卿器局坚正,才识高远,公忠彰其立身,贞固足以干事。类张骞之出使,同魏绛之和戎。职绾文武,功申方面,勤于王家,是为国老。顷者,顾斯侧景,愿言勇退,深惜马援之能,未遂祁奚之请。然章疏频上,雅怀难夺。今知脱屣归闲,拂衣高谢,固可以激励颓俗,仪刑庶僚。永言终始,良可嘉尚。宜善摄养,以介期颐。”
未几,吐蕃寇边,复召拜左散骑常侍,令与吐蕃分定地界,兼处置十姓降户。琬言吐蕃必潜怀叛计,奏请预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严加防遏。其年冬,吐蕃果入寇,竟为支兵所击走之。俄又表请致仕,不许,迁太子宾客。开元五年,出为同州刺史。明年卒,年八十余。
(节选自《旧唐书•解琬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B.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C.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D.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即“遭逢居丧”之意,是古代的一种礼制,多指官员为父母居丧守制。
B.“圣历”是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
C.“致仕”是“致仕官”的简称。“致”是“到任”的意思,“致仕”指官员上任。
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退职的一种委婉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琬善于治边,功劳显著。他受命处理边境事务,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习练军备,让边境地区保持了安宁的局面。
B.解琬屡受重用,多次请辞。他屡次受到皇帝的重用,也多次上疏皇帝请求退休,但他的请求一直都没有得到允许。
C.解琬尊重客观,实事求是。他办事不主观臆断,曾经命令多位部下实地调研地方的募兵实况,然后才上奏裁军。
D.解琬精于预测,善于谋划。面对吐蕃入侵、分界的现状,他大胆预测这背后藏着巨大阴谋,上书请求要严加防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教材必修四文言文单元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琬素与郭元振同官相善,遂为宗楚客所毁,由是左迁沧州刺史。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0 02:58: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与之,字正子,少卓荦有奇节,不远数千里游太学。绍熙四年举进士,广之士由太学取科第自与之始。授浔州司法参军。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民有窘于豪民逋负,殴死其子诬之者,其长欲流之。与之曰:“小民计出仓猝,忍使一家转徙乎?况故杀子孙,罪止徒。”寻特授广西提点刑狱遍历所部至浮海巡朱崖秋毫无扰州县而停车裁决奖廉劾贪风采凜然。朱崖地产苦橙,民或取叶以代茗,州郡征之,岁五百缗,琼人以吉贝织为衣衾,工作皆妇人,役之有至期年者,弃稚违老,民尤苦之。与之皆为榜免。其他利病,罢行甚众。
召为秘书少监,军民遮道垂涕,与之力辞召命,竟还。将度岭,趣召不已,行次池口,闻金人至边,乃造朝奏:“今边声可虑者非一,惟山东忠义区处要不容缓。”前后累疏数千言,每叹养虎将自遗患。升秘书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未几,成都帅董居谊以黩货为叛卒所逐,总领杨九鼎遇害,蜀大扰。与之以选为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本路安抚使,至即帖然。先是,军政不立,戎帅多不协和。与之戒以同心体国之大义,于是戎帅协和,而军政始立。
召为礼部尚书,不拜,便道还广。蜀人思之,肖其像于成都仙游阁,以配张咏、赵抃,名三贤。理宗即位,累迁,皆力辞。乃访以政事之孰当罢行,人才之孰当用舍?与之力疾奏。帝览奏嘉叹,趣召愈力,控辞至十有三疏。嘉熙三年,乃得致仕,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自领乡郡,不受廪禄之入,凡奉余皆以均亲党。薨时年八十有二,遗戒不得作佛事。累封至南海郡公,谥清献。
(选自《宋史·卷四百六·列传一百六十五》,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特授广西提点刑狱/遍历所部/至浮海巡朱崖/秋毫无扰州县/而停车裁决/奖廉劾贪/风采凜然/
B.寻特授广西提点/刑狱遍历所部/至浮海巡/朱崖秋毫无扰/州县而停车裁决/奖廉劾贪/风采凜然/
C.寻特授广西提点刑狱/遍历所/部至浮海巡/朱崖秋毫无扰州县/而停车/裁决奖廉劾贪/风采凜然/
D.寻特授广西/提点刑狱遍历所部/至浮海/巡朱崖秋/毫无扰州县/而停车/裁决奖廉劾贪/风采凜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立太学始于西周,入太学可称为“受业太学”“游太学”“观太A学”。
B.工部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与“吏、户、礼、兵、刑”并称为六部。
C.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台(纪念堂),与庙相似,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D.控辞即请求辞免,古人请辞的说法很多,比如乞骸骨、致仕、挂冠、下车等,原因不一定就是年老退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与之勤奋学习才华出众,更开创了广东学子从太学取士的先河,在之后的任职中多次被委派到南方地区,造福当地百姓。
B.崔与之认为对仓促间失手将富豪打死的百姓应从轻发落,因为富豪拖欠百姓款项并诬陷百姓在先,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C.崔与之为政宽仁,在广西提点刑狱期间废除了许多不利百姓的政策,深得百姓爱戴,离任时,军民夹道送行,不忍他离开。
D.崔与之一辈子奔波劳累,在政务、军事方面都有建树,殚精竭虑,深得皇帝信任和重用,直到退休也没真正闲下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琼人以吉贝织为衣衾,工作皆妇人,役之有至期年者,弃稚违老,民尤苦之。
(2)乃访以政事之孰当罢行,人才之孰当用舍?与之力疾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信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长妻之患:讨厌
B.食时信往,不为食具:准备、备办
C.若虽长大,好带刀剑长大:长大成人
D.于是信视之孰:仔细地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韩信,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B.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
C.《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D.司马迁,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B.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C.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D.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家境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曾经在一位亭长家混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惹得亭长妻子很不高兴。
B.淮阴有位卖肉的年轻人,认为韩信虽然身材高大并佩带刀剑,却内心胆小,当众欺负韩信,要韩信从他胯下钻过去。
C.滕公欣赏韩信,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
D.萧何追回韩信后,对刘邦说了韩信的重要性,并劝说刘邦斋戒,修筑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
②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以勤,字逸甫,南充人。嘉靖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久之,充裕王讲官,修撰,进洗马。时东宫位号未定,群小多构衅。世宗于父子素薄,王岁时不得燕见。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为讲官九年,有羽翼功,而深自晦匿,王尝书“忠贞”二字赐之。父丧除,还为侍读学士,掌翰林院。
穆宗即位,以勤自以潜邸旧臣,条上《谨始十事》,其言揽权、听言尤切。诏嘉其忠恳。穆宗朝讲希御,政无所裁决,近幸多缘内降得厚恩,以勤请励精修政,帝心动,欲有所举措,卒为内侍所阻,疏亦留中。四年,条上时务因循之弊,请慎擢用。帝嘉之,下所司议。高拱掌吏部,恶所言侵己职,寝其奏,惟都察院议行赃吏一事而已。
初,以勤之入阁也,徐阶为首辅,而拱方向用,朝士各有所附,交相攻。以勤中立无所比,亦无私人,竞阶与拱去,无訾及之。及拱再入,与赵贞吉相轧,张居正复中构之。以勤与拱旧僚,贞吉其乡人,而居正则所举士也,度不能为解,恐终不为诸人所容,力引疾求罢。
以勤归十年,年七十。复颁上方银币,命其子于陛驰归赐之,且敕有司存问。又六年卒。赠太保,文端。
(选自《明史•陈以勤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
B.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
C.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
D.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表调动官职的词语,一般指提升;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如辟、拜、除等;表兼代官职的词语,如领、行、权等。
B.洗马,古代官名,即太子洗马。秦始置,汉时亦作“先马”。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故名。
C.吏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不仅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与考核,还管理学校及科举考试等事务,其首长为吏部尚书。
D.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小题3】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以勤热心王储,但不得重用。虽然陈以勤对裕王很忠心,但是明世宗对于陈氏父子的情谊一向淡薄,因此,裕王一年内也都不能召见陈以勤一次。
B.陈以勤忠勇坚贞,不矜不伐。虽然陈以勤在裕王府担任了九年讲官,有保护裕王的功劳,但他却深藏晦匿,不曾夸耀,裕五曾书写“忠贞”二字相赠。
C.陈以勤积极有为,敢于进谏。他分条呈上《谨始十事》,提出关于收揽权利、听取谏言的言辞十分恳切;他呈上因循守旧的时政弊端,请求慎重提拔任用。
D.陈以勤聪明睿智,洞察局势。高拱和赵贞吉相互倾轧,张居正又从中构陷,陈以勤自知调停不好三人关系,恐怕不会为三人所容,极力称病请求罢免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幸多缘内降得厚恩,以勤请励精修政,帝心动,欲有所举措,卒为内侍所阻。
(2)以勤中立无所比,亦无私人,竞阶与拱去,无訾及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时有旱蝗、日食、地震之变,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朗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直史馆,兼修起居注,襄益任职论事,无所回挠。吕夷简平章国事,宰相以下就其第议政事,襄奏请罢之。

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了口税之半。复修起居注。唐介击宰相,触盛怒,襄趋进曰:“介诚狂愚,然出于进忠,必望全贷。”既贬春州,又上疏以为此必死之谪,得改英州。进知制诰,三御史论梁适解职,襄不草制。后每除授非当职,辄封还之。帝遇之益厚,赐其母冠被以示宠,又亲书“君谟”两字,遣使持诏予之。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襄精吏事,谈笑剖决,破奸发隐,吏不能欺。治平三年,丁母忧。明年卒,年五十六。赠吏部待郎。

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制《元舅陇西王碑文》命书之。于朋友尚信义,闻其丧,则不御酒肉,为位而哭。尝饮会灵东园,坐客误射矢伤人,遽指襄。他日帝问之,再拜愧谢,终不自辨。

(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
B.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
C.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
D.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称号,如“仁宗”。
B.“进”表示官职提拔、提升,同样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右迁、升、拔、陟、徙等。
C.“制诰”指皇帝的诏令。“知制诰”本意指掌管为皇帝起草诏令的事务,后用作官名。
D.丁母忧,即遭遇母丧。古代官员在“丁忧”期间不得为官。若有特殊原因,国家也可以丁忧者为官,称为“夺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襄心怀正义。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遭贬,他作诗讥讽高若讷;余靖、欧阳修、王素获得重用,他又作诗称贺。
B.蔡襄不畏权贵。吕夷简执政期间,宰相以下的官员到他的府中商议政事,蔡襄得知后,上奏请求停止这种做法。
C.蔡襄敢于直言。唐介因攻击宰相而触怒皇帝,蔡襄进言为其求情,结果蔡襄先后被贬至春州、英州。
D.蔡襄精明强干。在任开封知府期间,蔡襄轻松处理各种事务,侦破奸恶,揭发隐秘,下属官吏心怀敬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襄趋进曰:“介诚狂愚,然出于进忠,必望全贷。”
(2)于朋友尚信义,闻其丧,则不御酒肉,为位而哭。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广三子,曰当户、椒、敢,皆为郎。当户蚤死,有遗腹子陵。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

天汉二年,陵自请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上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阵,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引兵东南,抵大泽葭苇中,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陵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至遮虏障者相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壮而许之  壮:赞许。
B.期至遮虏鄣者相待    期:盼望。
C. 北首争死敌  北首:面朝北。
D.上以迁诬罔  诬罔:欺诈。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B.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C.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D.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年轻时有名气。他擅长骑马射箭,爱护关心他人,谦虚礼让,降低身份结交贤士;汉武帝认为他有其祖父李广的风度。
B.李陵指挥有方。在敌众我寡的情势下,他沉着冷静,出营对阵,命所有士兵一起射箭,击退并追击匈奴,杀死匈奴数千人。
C.李陵未能死节。李陵率领的军队被围在谷中,损失惨重;他与韩延年率众突围,匈奴紧追不舍,韩延年战死,李陵投降匈奴。
D.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虽然被俘,但摧败匈奴的战绩也足以光耀天下;李陵之所以投降,是想等待机会报效汉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
(2)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