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觉其不可摇,遂以老疾力辞不拜。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颇及二人罪,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茶寇①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光朝自将郡兵,檄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帝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不数日,除中书舍人。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立封还词头②。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林光朝传》)
(注)①茶寇:南宋时贩茶的商人为抵抗政府过度的盘剥、压榨而组成的武装。②封还词头:驳回皇帝在人事决策方面不恰当的诏命。【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
B.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
C.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
D.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
A.军,唐代时称军镇,至宋代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
B.执政,原意为掌管国家政事,宋、金时是参知政事、枢密使等高级官员的通称。 |
C.出,出仕,即出来做官,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或他人举荐就可以成为仕宦。 |
D.出身,科举考试考中者的身份资格,赐出身指赐给未考中者以相应的身份资格。 |
A.林光朝学问精深,教授生徒众多。他与尹焞交游,专心研究圣贤之学;他精通《六经》和诸子百家学说,使得四方学者慕名前来求教。 |
B.林光朝出仕很晚,仕途一直不顺。他五十岁才中进士,先后因议论皇帝恩宠的臣子龙大渊、曾觌和张说等人的罪行而被朝廷降职任用。 |
C.林光朝平定寇乱,立下显赫军功。茶寇迫近岭南时,林光朝一边率兵抵御,一边传书其他将领,督促他们拦击贼兵,最终使贼兵败退。 |
D.林光朝为官正直,敢于驳回上议。皇帝准备重用吏部郎谢廓然,林光朝认为这是对台谏的轻视,会让科举蒙羞,于是立刻驳回了诏命。 |
(1)《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
(2)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
A.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对待) ②何厌之有(满足) |
B.①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原谅) ②持千金之资币物(购买) |
C.①旦日飨士卒(用酒肉招待) ②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 |
D.①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②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
A.①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②张良出,要项伯 |
B.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②前以降及物故 |
C.①云销雨界,彩彻区明 ②拜送书于庭 |
D.①而倔起阡陌之中 ②气凌彭泽之樽 |
A.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一般由宦官担任。 |
B.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
C.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后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猪、羊各一头叫“少牢”。古代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
D.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
A.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
B.殿下,用作对皇帝、帝后及太子、公主、诸亲王的敬称。现代社会殿下也用于对君主制国家王储、亲王、公主等的敬称。 |
C.驸马:汉代掌管皇帝出行车马的官。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后驸马常用以称帝婿。 |
D.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译为“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
B.“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译为“这样的话,那么将军的大仇得报,燕国见陵之战的耻辱也就除掉了。” |
C.“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为“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
D.“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译为“自己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以外去朝夕侍奉父亲。自己并不是像谢玄那样出色的人才,却能在今日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 |
A.因右手把秦王袖 因人之力而敝之 |
B.乃令秦武阳为副 乃为装遣荆轲 |
C.丹不忍以己之私 以其无礼于晋 |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①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②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③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④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⑥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A.①窃计欲亡走燕(私下) ②礼节甚倨(傲慢) |
B.①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②独有女弟二人(妹妹) |
C.①于今无会因(因为) ②识盈虚之有数(数目) |
D.①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 ②游于三辅(游学) |
A.①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改变) ②形影相吊(慰问) |
B.①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②臣之辛苦(辛酸苦楚) |
C.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来) ②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
D.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索) 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