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货币 |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的变故 |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走投无路 |
D.诸郎中执兵 郎中:宫廷的侍卫 |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A.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挺直身子跪着 | B.刑人如恐不胜 胜: 尽 |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为王 |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 用手提起 |
A.①拔剑切而啖之 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
B.①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②以其无礼于晋 |
C.①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D.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虏 |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今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
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时降散。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①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专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②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注)①文叔:光武帝刘秀,字文叔。②枹鼓不鸣:没有人击鼓鸣冤。【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 诣:拜见 |
B.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 具:准备 |
C.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 原:赦免 |
D.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 数:数落 |
A.董宣多次升迁,官至北海相时,杀死公孙丹父子及其宗族亲党三十余人,原因是公孙丹滥杀无辜,宗族亲党拿着武器到府衙喊冤闹事。 |
B.董宣在任江夏太守时先发文书告诫夏喜一伙,促使他们自动“降散”,而不是一味诛杀,他先礼后兵从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然而他对待外戚很轻慢,遭致免官。 |
C.董宣对下属有爱护之心,水丘岑因杀公主家奴身陷囹圄,董宣声言是奉自己的命令,主动担当责任,而不推诿。他曾把得到的三十万赏钱全部分发给部下。 |
D.文章详略得当,情节波澜起伏,生动地刻画了董宣刚直不阿、公正廉洁的典型形象,文中的董宣对豪强狠,对自己严,对部属宽,形象丰满。 |
(1)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
(2)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小题4】文章写了董宣不畏强权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A.“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
B.“败北”,指军队打败仗背向敌人逃跑。 |
C.“期颐”,一般指八九十岁。如:“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
D.“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指已故的,是对死者的敬称。 |
A.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
B.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 |
C.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不受年龄限制结成的朋友叫“忘年交”。 |
D.不因地位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