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B.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
C.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不受年龄限制结成的朋友叫“忘年交”。
D.不因地位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3-05 09:49: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孚,字秀和,少有令誉。侍中游肇、并州刺史高聪、司徒崔光等见孚,咸曰:“此子当准的人物,恨吾徒衰暮,不及见耳。”累迁兼尚书右丞。灵太后临朝,宦者干政,孚乃总括古今名妃贤后,凡为四卷,奏之。迁左丞。后拜冀州刺史。孚劝课农桑,境内称慈父,邻州号曰神君。先是,州人张孟都等八人,皆屯保林野,不臣王命,州郡号曰八王。孚至,皆请入城,愿致死效力。后为葛荣所陷,为荣所执。兄祐为防城都督,兄子礼为录事参军。荣欲先害子礼,孚请先死以赎子礼,叩头流血,荣乃舍之。又大集将士,议其死事。孚兄弟各诬己引过,争相为死,孟都等数百人皆叩头就法,请活使君。荣曰:“此魏之诚臣义士也。”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颢平,封孚万年乡男。永安末,乐器残缺,庄帝命孚监仪注。孚上曰:“昔太和中,中书监高闾、太乐令公孙崇修造金石,数十年间,乃奏成功;太常卿刘芳请别营造,久而方就。复召公卿量校合否,论者莫有适从,登被旨敕,并见施用。往岁大军入洛,戎马交驰,所有乐器,亡失垂尽。臣至太乐署,问太乐令张乾龟等,云承前以来,器象差位,调律不和。臣今吹律求声,叩钟求音,损除繁杂,讨论实录。今量钟磬之数,各以十二架为定。”奏可。于时搢绅之士,咸往观听,靡不咨嗟叹服而反。太傅、录尚书长孙承业妙解声律,特复称善。孚性机辩,好酒,貌短而秃。周文帝偏所眷顾,尝于室内置酒十瓨,瓨余一斛,上皆加帽,欲戏孚。孚适入室,见即惊喜,曰:“吾兄弟辈甚无礼,何为窃入王家,匡坐相对?宜早还宅也。”因持酒归。周文帝抚手大笑。后迁太傅。,帝亲临,百官赴吊。

(节选自《北史•元孚传》)

(注)①葛荣:北魏时期河北起义军领袖。②瓨:长颈的瓮坛类容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B.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C.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D.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丞”和“右丞”为尚书令及仆射的属官,文中的尚书左丞官职应高于尚书右丞,这与古代都以右为尊位不同。
B.“农桑”指耕种和种桑养蚕等,泛指农事;“劝课农桑”即勉励、督促人民从事农业生产,这在古代有重要意义。
C.“表”和章、奏、议都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但功用略有区别:表以陈情,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议以执异。
D.“薨”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孚享有美名,深受他人赞赏。他年少时,游肇、高聪、崔光等人就夸奖他会成为榜样人物,他的敌人也称赞他是魏国的诚臣义士。
B.元孚关心时局,治政赢得民心。朝政混乱时,他通过献书想匡救时政;担任冀州刺史时,一些原先对抗官府的人也都主动为他效命。
C.元孚履职尽责,工作得到肯定。任职监仪注,他带人实地调查,亲自校验,解决了乐器缺损的问题,连通晓音乐的官员也称赞他做得好。
D.元孚机敏善辩,妙语解除窘境。他身材矮小且秃头,喜欢喝酒,在周文帝想借此戏弄他的时候,他巧妙避免了兄弟无礼带来的尴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孚至,皆请入城,愿致死效力。后为葛荣所陷,为荣所执。
(2)于时搢绅之士,咸往观听,靡不咨嗟叹服而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嗣立,字延构,与承庆异母。少友悌,母遇承庆严,每笞,辄解衣求代,母不听,即遣奴自捶,母感寤,为均爱。进士,累调双流令,政为二川最。承庆解凤阁舍人,武后召嗣立谓曰:“尔父尝称二子忠且孝,堪事朕。比兄弟称职,如而父言。今使卿兄弟自相代。”即拜凤阁舍人。

时学校废,刑滥及善人,乃上书极陈:“永淳后,庠序隳散,胄子衰缺,儒学之官轻,章句之选弛。贵阀后生以侥幸升,寒族平流以替业去。垂拱间,仕入弥多,公行私谒,选补逾滥;经术不闻,猛暴相夸。陛下诚下明诏,追三馆生徒,敕王公以下子弟一入太学,尊尚师儒,发扬劝奖,海内知响。然后审慎铨选,各呈所能,以之临人,则官无旷,民乐业矣。”

长安中,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州县非其人,后以为忧。李峤、唐休璟曰:“今朝廷重内官,轻外职,每除牧守,皆诉不行,非过累不得遣。请选台阁贤者分典大州,自近臣始。”后曰:“谁为朕行?”嗣立曰:“内典机要,非臣所堪,请先行以示群臣。”后悦,以本官检校汴州刺史,由是左肃政大夫杨再思等十八人悉补外。

嗣立与韦后属疏,帝特诏附属籍,顾待甚渥。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韦后败,几死于乱,宁王为赦免。出为许州刺史,以定策立睿宗,赐封百户,徙汝州。开元中卒,年六十六,赠兵部尚书,谥曰孝。

(选自《新唐书·韦嗣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B.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C.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D.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没考中称为落第。第进士,即考中进士。
B.牧守,守护,治理。后用来指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
C.经术,指经学,是解释儒家经典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D.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嗣立请求外调,为朝廷分忧。很多人都不愿出京做官,皇帝心忧,韦嗣立以才能有限不堪执内为由,与十八京官主动请求外调。
B.韦嗣立政绩卓著,受武后赏识。韦嗣立任双流令,政绩在二川地区最为优秀;武则天赞扬了嗣立的能力,让他接替兄长的官职。
C.韦嗣立针砭时弊,提倡尊师重教。当时教育废弛,士子求官公然请托,韦嗣立谏言令王公以下的子弟全都进入太学,提佰重视儒学。
D.韦嗣立心地善良,替承庆受罚。韦嗣立与韦承庆是同父异母兄弟,嗣立生母常责罚韦承庆,嗣立请求代承庆受罚,终于感化母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朔初来,上书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俸禄薄,未得省见,后稍得亲近。

因奏泰阶之事,上乃拜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

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尚帝女夷安公主久之,隆虑公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赎罪,上许之,隆虑公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狱系内官,以公主子,廷尉上请请论,左右皆为昭平言,上曰:“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日:“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

乃可其奏,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朔前曰:“臣闻圣王 为政,赏不避仇讎,诛不择骨肉。书日:不偏不党,王道汤汤。此二者,五帝所重,三王所难也。陛下行之,是以四海之内元元之民各得其所,天下幸甚!臣朔奉觞,昧死再拜上万岁寿。”上乃起。

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 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日:“孝文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绩屬;撞万石之,击雷霆之鼓,作徘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书日:‘正其本,万事理;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愿陛下留意察之。”

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而朔尝至太中大夫,后常为郎,与枚皋、郭舍人俱在左右,诙啁而已。久之,朔上书陈农战疆国之计,因自讼独不得大官,欲求试用。辞数万言,终不见用。

赞曰:“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日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而杨雄亦以为朔言不纯师,行不纯德,其流风遗书蔑如也。然朔名过实者,以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

(节选自《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B.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日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C.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诸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D.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日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由皇帝征聘社会贤才到朝廷充任官职。文中东方朔即是接受皇帝所“征”才来到朝廷。
B.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职掌刑狱。根据诏令,可以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
C.“撞万石之钟,击雷霆之鼓”句中的“钟”即时钟。
D.“书”,在文中指“五经”中的《尚书》;“易”在文中指解说和发挥《周易》的《易传》(其学说据说源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朔自视甚高。他向汉武帝上书自荐,言词不谦虚,对自己评价很高,引起了汉武帝的重视。
B.东方朔善解人意。在汉武帝为处死昭平,觉得有负隆虑公主临终嘱托而悲伤时,他以“圣王为政赏不避仇、诛不避亲”的观点来宽慰汉武帝。
C.东方朔耿直敢言。在武帝问化民之道时,他指出前世圣主率先垂范,注重仁义道德,天下望风成俗,而汉武帝穷奢极侈,并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D.东方朔名过其实。班固认为其虽能言善辩,但因“诙达多端,不名一行”,所以建议始终不被汉武帝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
(2)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楚义帝(注)

清查礼

天下未有成一事、建一勋,而出自迂生腐儒之手者。况天下之大,帝王之重,又当干戈纷扰,群雄角鹿之秋哉!苏子瞻论楚帝曰:“天下之贤主也。”以予观之,义帝特一迂出腐儒尔,安在其为贤也?

宋义者,战国游士之流也。一言偶中,未必其遂能知兵也。乃骤加以“卿子冠军”之名,委以三军之重,而又以轻急暴戾之项羽,使为之属。二人之不相戕杀者,未之有也。义之才与义之力,皆非羽敌者。义之不能杀羽,而羽之能杀义,亦事之易知者也。是义帝非能用义,直以此杀义你。

入关之命,不遣羽而遣沛公,盖以沛公之为长者尔。然是固不可以遣羽,而亦不可以跟踪遣沛公。自古无因人成事之帝王也。义帝为怀王孙,固楚民之所望;而楚之不祀久矣。以民间牧羊儿,一旦据南面之尊,为诸侯王之长,斯亦奇矣。又欲不烦一手足之劳,俨然为群雄之主焉。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沛公入关,则羽必怒而图沛公。怒而图沛公,则沛公不能当羽。沛公必败,羽必胜。羽胜,则羽之气横,而义帝益不能制之也。

夫秦虽强,易与也。彼虐用其民既甚,其民皆有父兄之痛焉。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谁与之敌哉!为义帝计,惟遣一将以救赵,而亲率诸将以击秦,数始皇、二世之罪,受子婴之降,除秦之法,与民休息。秦地百二山河,天下莫强焉。楚虽大,僻在东南,其形势非关中比。因秦之规以定都焉。封项羽、沛公各以大国,封诸将之有功者以小国,又封五国子孙之贤者,以无绝其先祀。当是时,天下固义帝之天下也,虽项羽之暴,何足忌哉!羽与沛公,固皆我之佐命臣尔。

惟前既有以失羽之心,而灭秦之功,又大半成于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赏罚废置之柄焉,而天下之势去矣。乃欲端拱安座,用人之劳而享其逸,不亦缪乎?吾故曰:义帝特一迂生腐儒尔。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终也固宜。

(有删改)

(注) 楚义帝:即战国楚怀王之孙,名心。秦末,范增说项梁立楚后,乃于民间得心,义帝为人牧羊,被立为楚怀王。王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沛公先入,守关,项羽攻破之,使人致命怀王,王曰:“如约。”籍怒,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徙长沙,促之行,令人击杀之于江中。
【小题1】下列以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B.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C.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D.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军,周制,诸侯大国统率三军,每一军共一万二千五百人。后常用以指代国家。
B.祀,“国之大事也”,中国有为祖先置备供品,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的习俗。“不祀”即无人奉祀,比喻亡国或绝后。
C.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朝南而坐。
D.关中,东至函谷关,南至武关,西湖至散关,北至萧关,位于四关之中,故称关中。在今侠西一带。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论述楚义帝用人不当的错误,不该重用战国游士之流宋义,入关之命应交付项羽,不该交付刘邦。
B.文章开篇一反前人对楚义帝的评价,旗帜鲜明地指出义帝不过是一个迂生腐儒,绝对成就不了帝王之业。
C.义帝虽然为怀王之孙,但目前他不过是一个民间牧羊儿,因此没有亲自率领诸将击秦也是义帝的失误。
D.作者设想:在当时形势之下,义帝若能亲率大军攻秦,完全可以取胜,而项羽刘邦都会成为他的佐命之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谁与之敌哉!
(2)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终也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