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
B.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束缚捆绑。 |
D.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装。 |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
B.而告以成功 拥火以入 |
C.与其所以失之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
B.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C.其制稍异于前 |
D.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又杀之彭城。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至彭城,汉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而使人连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汉十一年,黥布反,上自将兵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强起,至曲邮。上曰:“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是时叔孙通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悉:全部 |
B.略地下邳西 略:夺取 |
C.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 捐:舍弃 |
D.战不利而壁固陵 壁:躲藏 |
A.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 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 |
B.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 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 |
C.汉王之国,良因说汉王曰 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 |
D.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 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
A.秦王,泛指秦的统治者,不专指某位君主,文中“秦王”与“秦皇帝”意思不同。 |
B.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把关中地区分封给秦朝的三位降将,因此称关中为三秦。 |
C.太傅,三公之一,职在辅助皇帝,使无过失,也可指辅导太子的官,文中指后者。 |
D.谥,古代皇帝、贵族、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的称号。 |
A.张良为韩报仇,家国情深。他家五世担任韩国相国,韩国被秦灭国,他寻得刺客行刺始皇;韩王成被杀,他归附汉王,尽心尽力助汉灭楚。 |
B.张良际遇奇特,精于谋略。他亡匿下邳,得异人授予《太公兵法》;在刘邦前往巴蜀时,他劝刘邦烧栈道表明无意东还,以此来迷惑项羽。 |
C.张良明于识人,洞察大势。他建议刘邦封赏韩信、黥布和彭越,最终灭楚;韩信想自立为齐王,刘邦发怒,他劝刘邦封赏韩信来获得支持。 |
D.张良深得信赖,多受封赏。他很得刘邦欣赏,刘邦常常都会听从他的意见;他先后两次受封为成信侯,汉朝建国后又与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
B.步余马于兰皋兮 因击沛公于坐 |
C.君家妇难为 阿母为汝求 |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
野鹤轩壁记①
[明]归有光
①嘉靖戊戌之春,余与诸友会文于野鹤轩。吾昆之马鞍山②,小而实奇。轩在山之麓,旁有泉,芳冽可饮。稍折而东,多盘石,山之胜处,俗谓之东崖,亦谓刘龙洲③墓,以宋刘过葬于此。墓在乱石中,从墓间仰视,苍碧嶙峋,不见有土。惟石壁旁有小径,蜿蜒出其上,莫测所在,意其间有仙人居□。
②始,慈溪杨子器名父创此轩。令能好文爱士,不为俗吏者,称名父。今奉以为名父祠。嗟夫!名父岂知四十余年之后,吾党之聚于此耶?
③时会者六人,后至者二人。潘士英自嘉定来,汲泉煮茗,翻为主人。余等时时散去,士英独与其徒处。烈风暴雨,崖崩石落,山鬼夜号,可念也。
[注]①野鹤轩:在昆山境内。写作此文时归有光32岁。 ②昆:昆山。马鞍山在昆山西北。③刘龙洲:南宋爱国诗人,号龙洲道人。积极要求抗金北伐,诗风豪放。死后葬于马鞍山。【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是( )。
A.耳 | B.乎 | C.矣 | D.也 |
A.浙江慈溪人杨子器是野鹤轩的创建人,曾任昆山县令。 |
B.杨子器为政清廉,贤能有德,喜爱富有文学才华的士人。 |
C.作者称杨子器“不为俗吏者”,赞叹了杨氏官品和人品。 |
D.作者与友人相聚于杨子器墓侧,暗含其追慕先贤之意。 |
【小题4】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小题5】本文为题写于野鹤轩壁上的短文,全文围绕与野鹤轩有关的人事展开,章法谨严,请对此加以分析。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军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君安与项伯有故 | B.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
C.仲永指物作诗立就,邑人奇之 | D.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B.沛公军霸上 |
C.范增数目项王 | D.刑人如恐不胜 |
A.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 | B.常以身翼蔽沛公 |
C.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D.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C.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D.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
A.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 B.皆白衣冠以送其行 |
C.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D.燕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
A.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背德也 |
C.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 D.使杞子、杨孙戍之,乃还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
B.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损害 |
A.①以乱易整,不武 ②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
B.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C.①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D.①吾其还也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文章篇
学问有利钝,文章有巧拙。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终归蚩鄙。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吾见世人,至无才思,自谓清华,流布丑拙,亦以众矣,江南号为“詅痴符”。近在并州,有一士族,好为可笑诗赋,誂撇邢、魏诸公,众共嘲弄,虚相赞说,便击牛酾酒,招延声誉。其妻明鉴妇人也,泣而谏之,此人叹曰:“才华不为妻子所容,何况行路!”至死不觉。自见之谓明,此诚难也。
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自古执笔为文者,何可胜言。然至于宏丽精华,不过数十篇耳。但使不失体裁,辞意可观,便称才士。要须动俗盖世,亦俟河之清乎。
齐世有席毗者,清干之士,官至行台尚书,嗤鄙文学,嘲刘逖云:“君辈辞藻,譬若荣华,须臾之玩,非宏才也;岂比吾徒千丈松树,常有风霜,不可凋悴矣!”刘应之曰:“既有寒木,又发春华,何如也?”席笑曰:“可哉!”
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今世相承趋末弃本率多浮艳 辞与理竟辞胜而理伏事与才争事繁而才损。放逸者流宕而忘归,穿凿者补缀而不足。
时俗如此,安能独违,但务去泰去甚耳。必有盛才重誉,改革体裁者,实吾所希。
古人之文,宏才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但缉缀疏朴,未为密致耳。今世音律谐靡,章句偶对,讳避精详,贤于往昔多矣。宜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招延声誉 延:扩展 |
B.慎勿师心自任 师:以……为师 |
C.亦俟河之清乎 俟:等待 |
D.但务去泰去甚耳 泰:奢侈 |
A.泣而谏之/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B.实吾所希/出则不知所如往 |
C.当以衔勒制之/但以刘日薄西山 | D.贤于往昔多矣/其制稍异于前 |
A.颜之推认为缺乏才思的人就不应勉强自己创作诗文,然而有不少无才之人却常常自认为自己的文章清新华美,甚至拿这些文章供他人欣赏,不免被世人耻笑。 |
B.第三段中席毗和刘逖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文学创作的意见,他们都赞成优秀作品应该内容形式兼备的主张。 |
C.颜氏主张文章要有俊逸之气,但不能任其肆意而行,也需有所节制,同时他认为作文应向古人学习,只是古文年代过于久远,文风略嫌简朴。 |
D.本文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独特的朴实风格,形成了一种“不雅不俗”的新文体,可见颜氏为改变当时浮夸文风作出的努力。 |
今 世 相 承 趋 末 弃 本 率 多 浮 艳 辞 与 理 竞 辞 胜 而 理 伏 事 与 才 争事 繁 而 才 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终归蚩鄙。
(2)宜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及时相遣归 相:互相 |
B.终老不复取 取:取代 |
C.谢家来贵门 谢:感谢 |
D.便可白公姥 白:告诉 |
A.十七为君妇 君既为府吏 |
B.府吏得闻之 氓之蚩蚩 |
C.何敢助妇语 何以解忧 |
D.吾今且报府 洵美且异 |
A.汝是大家子 | B.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
C.为仲卿母所谴 | D.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
A.“初七及下九”中的“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
B.“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指古代迷信的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天干、地支、方位、星座、生辰、生肖合起来都合适。 |
C.“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平明”五个词均为古代表示时间段的名称,若按时间先后为序,可排列为:夜半、鸡鸣、平明、黄昏、人定。 |
D.“往昔初阳岁”中的“初阳岁”是指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
A.诗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烘托了全篇的气氛。 |
B.最后一段中松柏梧桐覆盖相交,鸳鸯双双和鸣,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既象征了刘、焦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的悲愤和控诉。所以,这首诗是浪漫主义的诗歌。 |
C.这首诗既写了刘兰芝、焦仲卿两人的感情纠葛,也写了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感情纠葛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展开的。 |
D.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通过大量的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人物性格,一些段落浓墨重彩,如刘焦话别、兰芝辞母等,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国有十年之蓄,而民不足于食,皆以其技能望君之禄也;君有山海之金,而民不足于用,是皆以其事业交接于君上也。故人君挟其食,守其用,据有余而制不足,故民无不累①于上也。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
凡将为国,不通于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是故万乘之国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有千金之贾,然者何也?国多失利,则臣不尽其忠,士不尽其死矣。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然而人君不能治,故使蓄贾游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分地若一,强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收。智者有什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赓②本之事。然而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
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且君引錣量用,耕田发草,上得其数矣。民人所食,人有若干步亩之数矣。然而民有饥饿不食者,何也?谷有所藏也。人君铸钱立币,民庶之通施也,人有若干百千之数矣。然而人事不及、用不足者,何也?利有所并藏也。然则人君非能散积聚,钧羡③不足,分并财利,而调民事也,则君虽强本趣④耕,而日为铸币而无已,乃今使民下相役耳,恶能以为治乎?
凡轻重之大利,以重射轻,以贱泄贵。万物之满虚,随时准平而不变,衡绝则重见。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准平,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藏镪⑤千万;使千室之都必有千钟之藏,藏镪百万。春以奉耕,夏以奉耘。耒耜械器,钟饷粮食,毕取赡于君。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然则何?以养其本谨也。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是故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也。
(取材于《管子·国蓄》)
注释:①累:依附,攀附。②赓:抵偿;补偿。③钧羡:平均盈余。④趣:督促。⑤镪,钱币。【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人君挟其食 挟:挟制 |
B.岁有凶穰 穰:丰收 |
C.谷有所藏也 藏:囤积 |
D.恶能以为治乎? 恶:罪恶 |
A.故民无不累于上也 毕取赡于君 |
B.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 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 |
C.然则人君非能散积聚 则君虽强本趣耕 |
D.法令之不行 凡轻重之大利 |
A.据有余而制不足:占据国家的盈余控制民间的不足 |
B.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组织经济之“笼”来爱护民间 |
C.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利用百姓的困难,牟取百倍的厚利 |
D.以重射轻:用较高价格购取廉价的商品 |
①然而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
②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
【小题5】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管子的粮食储备调节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