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西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关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渍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渍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另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周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藉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王军壁垓下 壁:修筑营垒 |
B.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
C.马童面之 面:背 |
D.吾为若德 德:感激 |
A.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汉军乃觉之 |
B.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无以渡 |
C.此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也 |
D.愿为诸君快战 吾为公取彼一将 |
A.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他认为自己有超世的气概,只是时运不济,对宠幸的虞姬不知如何是好。这也说明,耽溺美色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
B.项王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让自己灭亡,绝不是作战的过错。这说明他至死都不觉悟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 |
C.东城一役,项羽替部下杀出一个缺口,为的是证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耶”的论断。这真是可赞又可叹。 |
D.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放弃逃生机会,赠马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
A.足以畅叙幽情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不如因善遇之 |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不知老之将至 |
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
B.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使工以药淬之 |
C.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D.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
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报养刘之日短也 |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D.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 |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麋鹿 |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
D.寄蜉蝣于天地/月出于东山之上 |
A.①及其所之既倦 ②纵一苇之所如 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B.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不能喻之于怀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C.①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其孰能讥之乎 |
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 |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劝请 |
B.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扣:敲击 |
C.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渺:渺小 |
D.苏子揪然,正襟危坐而间客曰 正:整理 |
A.①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C.①苟非吾之所有 ②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
D.①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
A.第一段展示了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喜悦之情。 |
B.第二段承接上文景色描摹,写作者的歌声与客人的箫声,苏子饮酒放歌,客人倚歌而和,营造了主客之间箫歌互答,其乐融融的境界。 |
C.第四段作者以明月,江水来阐释变与不变的道理,表现作者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
D.全文因景生情,借景喻理,将画意,诗情,理趣熔于一炉,创造出一种充满诗情画意又蕴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
(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5】第(3)段中“客”用对比的方式抒发了“悲”,请问”客”的“悲”由哪三个方面的原因构成?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B.吾尝终日而思矣 |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D.吾尝跂而望矣 |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煞,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日:“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漫灭 文:碑文 | B.盖音谬也 谬:错误 |
C.有怠而欲出者 怠:懈怠 | D.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
①距其院东五里 ②既其出
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④四人拥火以入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A.选文第一段紧扣题目,从山名由来写起到考证山名结束。 |
B.选文第二段既详写前洞的景色,又着重写游后洞的过程. |
C.作者在领略后洞奇景时,因听了别人的话从洞中退出来。 |
D.作者没能极尽游赏之乐,一个“悔”字概括了他的心情。 |
A.①始适还家门 ②处分适兄意 |
B.①及时相遣归 ②嬉戏莫相忘 |
C.①府吏见丁宁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D.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