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①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谟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②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颖川陈寔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寔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玄纁:黑色的币帛,常用作聘用贤士的礼品。②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固辞疾笃   辞:推辞。
B.环堵之中 堵:院子。
C.月致羊酒 致:送给。
D.延问得失 延:延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原为官名,汉朝也作政区名)、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这三个地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唐时又有新设置。
C.公车,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臣民上书、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D.告归,指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古代还表示告老退休的说法有“致仕”、“致政”、“乞骸骨”、“褐”、 “释服”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英学识渊博,却多次拒绝做官。他自幼学贯五经,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推举他出来做官,他都不答应。
B.樊英针锋相对,不惧皇帝的威压。皇帝以朕能生杀臣子来威胁他,他却以天命抗之,甚至暗讽皇帝是暴君。
C.樊英接受诏令,勉强入仕却被人批评。说他为了不做官不惜激怒君王,做官时却又未能献上匡时救世的方略。
D.樊英恭敬谨慎,对妻子礼待有加。生病期间,妻子派侍女来问候,他从床上下来答拜,认为妻子的地位与自己是平等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2)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谟深策,谈者以为失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4 05:04: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节选自范晔《张衡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文 属:连缀
B.遂五经  通:通晓
C.而无骄之情 尚:祟尚
D.安帝闻衡善术学   雅:素常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游三辅     ②虽才高
③衡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④遂研核阴阳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大将军邓鹭奇其才,累召不应。
A.大将军邓鹭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可是张衡也不去应召。
B.大将军邓鹭认为他很奇怪,所以多次请他,张衡也并没有反应。
C.大将军邓鹭认为他很奇怪,多次召请他,可是张衡也不去应召。
D.大将军邓鹭认为他是奇才,所以多次请他,张衡也并没有反应。
【小题4】对选文相关内容和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的
A.虽然张衡的才学比世人高,但并不高傲。平日举止恬淡平静,且不喜欢与俗人来往。
B.张衡在天文阴阳历算有很高的造诣,且善于理论和实践,作浑天仪、著书就是例证。
C.表示官职改变的词很多,意思不尽相同。迁,指调动、提升官职,贬官则称为左迁。
D.班固《两都赋》“两都”指长安、洛阳,张衡《二京赋》“二京”则指洛阳、建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归光武,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隗嚣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公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建武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复奉玺书于嚣。既还,复往说嚣。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拜歙为中郎将。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遣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使牛邯将兵围守之。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②八年春,歙袭略阳,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曰:“何其神也!”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于是置酒高会,劳赐歙,班坐绝席,在诸将之,赐歙妻缣千匹。诏使留屯长安,悉监护诸将。

③嚣亡后,歙乃大修攻具,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陇西虽平,而人饥,流者相望。歙乃倾仓廪,转运诸县,以赈赡之,于是陇右遂安,而凉州流通焉。

④十一年,歙与盖延进玫公孙述将王元、环安于河池、下辨,陷之,乘胜遂进。蜀久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令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耶1”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曰:“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夫理国以得贤为本,太中大夫段裹,骨鲠可任,愿陛下裁察。”投笔抽刃而绝。

(节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B.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C.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D.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的本义多表恭敬的动作,引中为拜见等,古文中后面跟有官职时,表授予官职之意。
B.“足下”在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时,都用“足下”,意为“您”,属称对方的敬辞。
C.“右”,常用于表示方位,这里是以右为尊,表处在尊贵的位置。古时乘车,右边即为主位。
D.“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这种由臣民给君主的呈文还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疏、奏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隗嚣、公孙述各据陇、蜀,拥兵自立,光武帝深深忧虑。来歙前去游说隗嚣,经过反复努力,隗嚣终于派儿子到洛阳做人质,归顺东汉王朝,公孙述也自然灭亡了。
B.来歙在隗嚣反叛后主动请缨攻打洛阳,并在这里坚守半年多,使隗嚣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由于攻守有功,光武帝给来歙特殊的奖赏,并让他监护诸将。
C.来歙与盖延攻打公孙述时被刺客刺伤,盖延痛哭不已,来歙叱责他说,正想委你以重任,可你却像小孩子一样哭个没完,你虽然有兵刃护身,难道我就不能下令杀了你吗!
D.来歙的一生,勇武壮烈,为人诚信,颇有远见,能攻善守,具有将帅之才,征战连年,出生入死,平定羌陇,削弱蜀国,对东汉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
(2)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夫理国以得贤为本,太中大夫段襄,骨鲠可任,愿陛下裁察。

同类题3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①,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䌲②,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③一束于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

灵帝初,欲蒲轮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后汉书•徐稚传》)

注释:①乂yì:有杰出才能的人。②纁xūn:浅红色。③刍chú:青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B.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C.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D.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车: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车。古车立乘,此为坐乘,故称安车。高官告老还乡或徵召有重望的人,往往赐乘安车。
B.陈蕃非常欣赏徐稚,在郡衙特地为他“设一榻”,这就是后来“下榻”一词的由来。
C.文中的“三辅”指京城附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达,所以韦著懂“礼义之俗”。
D.文中的“庐”指的是郭家房舍,与陶渊明诗中“结庐在人境”的“庐”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稚品德高尚,不羡富贵。他虽然家里贫困,自耕田地,自食其力,但为人恭敬节俭,讲义气,多谦让,所以邻居们都很佩服他。他多次躲避官府,不与之打交道。
B.徐稚等人不赴桓帝的征召。陈蕃、胡广等上书举荐多位“处士”,认为这些人德才兼备,可以辅政治国。于是桓帝以很高的礼遇征召他们,结果没有一个人应召而至。
C.徐稚对待朋友真诚而友善。他与郭林宗彼此深知,让茅容传话,用“大树”喻国家,用“一绳”比喻郭林宗,劝他不要为国事过度忧虑,以致遑遑不安,不得清静。
D.引用《诗经》加强表意效果。文中共引用《诗经》两次,第一次是陈蕃等人引用,对国之贤才表示期盼、欣喜和自豪;第二次是郭林宗引用,对徐稚的行为表示理解和感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陈情表》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
(2)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也。家世二.千.石.。瓒以母贱,遂为郡小吏。后从涿郡卢植 学于缑氏山中,略见书传。举上计吏。太守刘君坐事槛车征,官法不听吏下亲近,瓒乃改容服,诈称侍卒,御车到洛阳。太守当徙日南,瓒具豚酒于北芒上,祭辞先人,曰: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茔慷慨悲泣再拜而去观者莫不叹息既行,于道得赦。瓒还郡,举孝.廉.,除辽东属国长史。尝从数十骑出行塞下,卒逢鲜卑数百骑。瓒乃退入空亭,约其从者曰:“今不奔之,则死尽矣。”乃自持两刃矛,驰出冲贼,杀伤数十人,瓒左右亦 亡其半,遂得免。
初平四年,瓒破禽刘虞,尽有幽州之地,猛志益盛。前此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 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以为易地当之,遂徙镇焉。乃盛修营垒,楼观数 十,临易河,通辽海。建.安.三年,袁绍复大攻瓒。瓒遣子续请救于黑山诸帅,而欲自将突骑直出,傍西山以断绍后。
长史关靖谏曰:“今将士莫不怀瓦解之心,所以犹能相守者,顾恋其老小,而恃将军为主故。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易京之危,可立而待也。”瓒乃止。 绍渐相攻逼,瓒众日蹙,乃却,筑三重营以自固。
四年春,黑山贼帅张燕与续率兵十万,三道来救瓒。未及至,瓒乃密使行人赍书告续曰:“起火为应,吾当自内出,奋扬威武,决命于斯。”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便出战。绍设伏瓒遂大败,复还保中小城。自计必无全,引火自焚。
(节选自《后.汉.书.·公 孙瓒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茔/慷慨悲泣/再拜而去/观者莫不叹息/
B.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茔/慷慨悲泣再拜/而去观者/莫不叹息/
C.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茔/慷慨悲泣/再拜而去/观者莫不叹息/
D.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茔慷慨/悲泣再拜而去/观者莫不叹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千石是汉代郡守一年的俸禄,于是就用“二千石”来称呼郡守。
B.孝廉是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的治理才能出众而任官职的人。
C.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年号是纪年的名称,多指帝王用的,现在也指公元纪年。
D.《后汉书》是范晔所著,与《史记》、《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瓒重情重义。太守刘君犯了事被用囚车解送京城,公孙瓒改变身份侍奉太守;太守被流放,公孙瓒也愿追随前去。
B.公孙瓒果敢勇猛。在猝然遭遇比自己多数十倍的鲜卑骑兵时,他果断决策,冲向鲜卑骑兵,杀伤数十人,才得以幸免。
C.公孙瓒雄心勃勃。他相信童谣的说法,认为易州这个地方是成就霸业的风水宝地,于是迁都在这里,修建宫殿,以待时机。
D.公孙瓒智谋不足。被袁绍围困之后,无法突围,只得后退;秘密派出使者送信,却被袁绍截获,最终走投无路,自焚而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将士莫不怀瓦解之心,所以犹能相守者,顾恋其老小,而恃将军为主故耳。
(2)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便出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谭显拾遗补阔,臣奉宣诏书而己。”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酸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槃按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快/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才”, 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B.“黄老”,“黄"指黄帝学源始祖黄帝;“老" 指道家学派始祖老子。后世道教奉为鼻乱祖。
C.“豪右”,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D.“顿首”, 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谦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宠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涣由此得以显赫。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清平,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商人解宿于道。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前。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在文辞义理上仍然比不上王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