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__________________)
(2)暴秦之欲无厌 (__________________)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__________________)
(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__________________)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__________________)
(2)暴秦之欲无厌 (__________________)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__________________)
(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如宝装屏风
例句:如宝装屏风
A.上干云霄 | B.南望彭泽、都昌诸山 |
C.琼江东南去 | D.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B.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D.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其骑会为三处 骑:骑兵 |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部属 |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 |
D.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幸:受宠幸 |
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下面问题。
(1)之(_____)(2)之(_____)(3)萌(_____)(4)焉(_____)(5)为(_____)(6)累(_____)
(7)遂(_____)(8)少(_____)(9)然(_____)(10)识(_____)(11)一(_____)(12)操(_____)
(13)熟(_____)(14)然(_____)(15)焉(_____)(16)丧(_____)(17)之(_____)(18)为(_____)
(19)遗(_____)(20)斫(_____)(21)与(_____)
【小题2】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
(3)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竹之(① )始生,一寸之(② )萌(③ )耳,而节叶具焉(④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⑤ )之,叶叶而累(⑥ )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2),急起从之,振笔直遂(⑦ ),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⑧ )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⑨ )也,而心识(⑩ )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⑪ ),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⑫ )之不熟(⑬ )者,平居自视了然(⑭ ),而临事忽焉(⑮ )丧(⑯ )之(⑰ ),岂独竹乎?子由为(⑱ )《墨竹赋》以遗(⑲ )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⑳ )轮者也,而读书者与( )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3)”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1)之(_____)(2)之(_____)(3)萌(_____)(4)焉(_____)(5)为(_____)(6)累(_____)
(7)遂(_____)(8)少(_____)(9)然(_____)(10)识(_____)(11)一(_____)(12)操(_____)
(13)熟(_____)(14)然(_____)(15)焉(_____)(16)丧(_____)(17)之(_____)(18)为(_____)
(19)遗(_____)(20)斫(_____)(21)与(_____)
【小题2】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从竹子本身说起,他认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即先在头脑中形成竹子的整体形象,当构思成熟后,就一气呵成。 |
B.苏轼认为自己只是明白了文与可所讲的道理,却不能完全做到。他感到自己心里所想和手里所做达不到真正的统一,“不学之过也”。这里很自然地流露出了对表兄的钦敬之情。 |
C.“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在社会生活中也要重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这里说的是作者自己的宦途经历,是对人生的一种自省与领悟。 |
D.作者看来,自己不单领会了文与可画竹的用意,还懂得了他的绘画理论,但没有学到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 |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
(3)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
B.固不在战矣(固:本来) 诚不得已(诚:实在) |
C.举以予人(举:全部)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天数,命运) |
D.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既:已经)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确定,断定)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走咸阳(走:趋向) 金块珠砾,弃掷逦迤(逦迤:连续不断) |
B.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座,所) 族秦者秦也(族:家族) |
C.歌台暖响(响:歌声) 一肌一蓉,尽态极妍(妍:美丽) |
D.则足以拒秦(拒:抗拒)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顺着次序传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