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① )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② )知尔,则何以(③ )哉?”
子路率尔(④ )而对曰:“千乘之国(⑤ ),摄(⑥ )乎(⑦ )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⑧ ),因(⑨ )之以饥馑(⑩ );由也为之,比及(⑪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⑫ )也。”
夫子哂(⑬ )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⑭ )六七十,如(⑮ )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⑯ )其礼乐,以俟(⑰ )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⑱ ),如会同(⑲ ),端章甫(⑳ ),愿为小相(㉑ )焉。”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小题2】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 |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 |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 |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点,尔何如?”
鼓瑟希(① ),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② )。”
子曰:“何伤(③ )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④ )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2)唯(⑤ )求则非邦也与?安(⑥ )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小题2】孔子是如何评价四个弟子的志向的?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项王军壁(① )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1)是(② )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③ )夜(④ )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⑤ )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⑥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⑦ )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⑧ )夜溃(⑨ )围南出,驰走(⑩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2))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⑪ )曰“左”。左(⑫ ),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⑬ ),至东城,乃(⑭ )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⑮ )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⑯ ,遂霸有天下。然今卒⑰ )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⑱ )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3)为诸君溃(⑲ )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小题2】对第1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环境和客观场景。 |
B.面对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独白语言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加之一问一叹,突出项羽当时疑惑、叹息的矛盾心理,其实项羽的心理更是将士的心理。在这里以点及面,以小见大。 |
C.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无可奈何。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
D.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四面楚歌之时,在预料到失败的时刻,在痛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所以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这也体现出男人最柔情的一面。 |
(1)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2)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3)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A.山寺钟鸣昼已昏 昼已昏:指黄昏时分 |
B.渔梁渡头争渡喧 喧:吵闹 |
C.鹿门月照开烟树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中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
D.岩扉松径长寂寥 岩扉:山岩 |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① )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② )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③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④ )而早世,如吾之(⑤ )衰者,其(⑥ )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⑦ )死,而汝抱无涯之戚(⑧ )也。”孰谓(⑨ )少者殁(⑩ )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⑪ )乎?
呜呼!其信然(⑫ )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⑬ )而夭(⑭ )其嗣(⑮ )乎?汝之纯明(⑯ )而不克(⑰ )蒙(⑱ )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天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1)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⑲ )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2)
虽然(⑳ ),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 )日益微,几何[
]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
)无知(
),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 )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
)其成立(
)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3)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 )竟以(
)此而殒(
)其生乎?抑(
)别有疾而至斯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 )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1)吾书与汝曰(________)
(2)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________)
(3)而齿牙动摇(________)
(4)皆康强而早逝(________)
(5)如吾之衰者(________)
(6)其能久存乎(________)
(7)恐旦暮死(________)
(8)而汝抱无涯之戚也(________)
(9)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________)
(10)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________)
(11)强者夭而病者全乎(________)
(12)其信然邪?(________)
(13)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________)
(14)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________)
(15)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________)
(16)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________)
(17)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________)
(18)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________)
(19)何为而在吾侧也(________)
(20)虽然,吾自今年来(________)
(21)志气日益微(________)
(22)几何不从汝而死也(________)
(23)其无知(________)
(24)其无知(________)
(25)汝之子始十岁(________)
(26)又可冀其成立邪(________)
(27)又可冀其成立邪(________)
(28)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________)
(29)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________)
(30)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________)
(31)抑别有疾而至斯乎(________)
(32)使者妄称以应之耳(________)
【小题2】这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小题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少者强者而天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2)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3)“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年、月、日,季父(① )愈闻汝丧之七日,乃(② )能衔哀(③ )致(④ )诚(⑤ ),使建中远具时羞(⑥ )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⑦ ),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1)中年兄殁(⑧ )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2)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⑨ )。承(⑩ )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⑪ )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⑫ )言之悲(⑬ )也。
吾年十九,始(⑭ )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⑮ )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⑯ )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3)明年(⑰ ),丞相薨(⑱ ),吾去(⑲ )汴州,汝不果(⑳ )来。是年,吾佐戎(㉑ )徐州,使取汝者始(㉒ )行,吾又罢去(㉓ ),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㉔ )于东(㉕ ),东亦客(㉖ )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4)呜呼!孰谓(㉗ )汝遽(㉘ )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㉙ )处。故舍汝而旅食(㉚ )京师,以求斗斛之禄(㉛ )。诚(㉜ )知其如此,虽(㉝ )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㉞ )也。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_________)
(2)乃能衔哀致诚(_________)
(3)乃能衔哀致诚(_________)
(4)乃能衔哀致诚(_________)
(5)乃能衔哀致诚(_________)
(6)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_________)
(7)吾少孤(_________)
(8)中年,兄殁南方(_________)
(9)皆不幸早世(_________)
(10)承先人后者(_________)
(11)汝时尤小(_________)
(12)亦未知其言之悲也(_________)
(13)亦未知其言之悲也(_________)
(14)始来京城(_________)
(15)而归视汝(_________)
(16)吾往河阳省坟墓(_________)
(17)明年,丞相薨(_________)
(18)明年,丞相薨(_________)
(19)吾去汴州(_________)
(20)汝不果来(_________)
(21)吾佐戎徐州(_________)
(22)使取汝者始行(_________)
(23)吾又罢去(_________)
(24)吾念汝从于东(_________)
(25)吾念汝从于东(_________)
(26)东亦客也(_________)
(27)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_________)
(28)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_________)
(29)终当久相与处(_________)
(30)故舍汝而旅食京师(_________)
(31)以求斗斛之禄(_________)
(32)诚知其如此(__________)
(33)虽万乘之公相(_________)
(34)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直接表现叔侄“孤苦相依”的特殊感情的一组是( )
①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②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③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④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⑤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⑥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①③⑥ | D.④⑤⑥ |
(1)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2)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3)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4)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① )汝之孤(② )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③ )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1)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④ )不凭(⑤ )其棺,窆(⑥ )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⑦ )之,其又何尤(⑧ )!彼苍者天,曷(⑨ )其有极(⑩ )!自今已往,吾其( )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颖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2)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
(1)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________)
(2)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________)
(3)则遂取以来(________)
(4)敛不凭其棺(________)
(5)敛不凭其棺(________)
(6)窆不临其穴(________)
(7)吾实为之(________)
(8)其又何尤(________)
(9)曷其有极(________)
(10)曷其有极(________)
(11)吾其无意于人世矣(________)
(12)尚飨(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2)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小题3】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0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弥补自己的过失,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
B.作者通过对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的沉痛自责,表现了失去侄儿后的痛惜之情,哀思深挚,读之使人回肠荡气,不能不为之悲戚不已。这是这篇祭文在情感力量上所达到的又一高潮。 |
C.在经过这次精神上的打击之后,“我”已无意于人间富贵,只求在伊、颍河旁买上几顷地,把“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养大,希望他们成人,把“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养大,嫁出去,也就罢了。通过对自己心灰意冷的描述,又进一步加深了已有的哀痛。 |
D.本部分直接抒情,最后以“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的问句作结,更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作者的哀思。明知死后无知,还要如此提问,就使作者更加伤痛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