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 B.至于誓天断发 |
C.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 D.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 |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
D.及凯旋而纳之 纳:收藏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函得诗 发:发现 |
B.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 |
D.苏子辩矣 辩:能说会道 |
对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会须一饮三百杯 会须:一会儿 |
B.将进酒,杯莫停 将:将要 |
C.斗酒十千恣欢谑 斗酒:比赛喝酒 |
D.古来圣贤皆寂寞 寂寞:诗中是被人冷落的意思 |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有以也 良:确实 |
B.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逆:迎 |
C.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块:大面积 |
D.古人秉烛夜游 秉:拿着 |
阅读课文第三、四、五段,完成下面问题。
【小题2】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1)五国既(① )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② )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③ )不赂秦。是故(④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⑤ )之效(⑥ )也。至丹以荆卿为(⑦ )计,始速(⑧ )祸焉。赵尝五战于(⑨ )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⑩ ),李牧连却(⑪ )之。洎(⑫ )牧以(⑬ )谗诛,邯郸为(⑭ )郡,惜其用武而不终(⑮ )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2)向使(⑯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⑰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⑱ ),存亡之理(⑲ ),当(⑳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 )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
)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 )秦,而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小题2】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呜呼”和“悲夫”二语各领出一层意思。“鸣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
B.“呜呼”,哀其结果之惨;“悲夫”,惜其有良策而不用。连用两个叹词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
C.第4段是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喻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
D.第5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吾往河阳省坟墓 省:省份 |
B.衔哀致诚 致:表达 |
C.汝之子始十岁 始:才 |
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穷:穷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