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
A.建储,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帝制,为了保证帝位的顺利传承,按惯例皇帝一般生前都要立储,不用别人建议。 |
B.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对其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的称号。 |
C.三省六部制中,主管官吏任免的是吏部,主管军务的是兵部。 |
D.“拜”“除”和“擢”“迁”“徙”都属于中国古代官职任免制度。“拜”是授予官职,“擢”是对官员进行提拔,“迁”“左迁”是升职,“徙”是职务变动。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 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
C.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其它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 |
A.“擢”指提拔、升进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拜”“除”“迁”“谪”“转”“徙”等,“迁”“谪”都指贬官。 |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所学课文《项羽之死》和《鸿门宴》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
C.“丁”可表示顺序第四,也是天干第四位。它的意思还很多,如“人丁兴旺”中“丁”指人口,“壮丁”中“丁”指成年男子,“丁忧”中“丁”是遭逢、碰到的意思等。“庖丁解牛”中“丁”是厨师的名。 |
D.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中文体,这种文体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
A.古时堂上的座位以“南面”(面朝南)为尊,室内的座位以朝东为尊。乘车则尚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车右为陪乘,充当警卫职责,比如樊哙;驾车的马如果是三匹,中间的就叫服,服马左边叫骖,右边叫騑。 |
B.“三省六部”中的“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其中,礼部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吏部负责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且一般负责文官。 |
C.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武帝时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了地方教育系统。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 或设国子学,两者不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
D.“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也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六艺经传”中的“六艺”指的就是后者。“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比如《公羊传》就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 |
刘繇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也。繇年十九,从父韪为贼所劫质,繇篡取以归,由是显名。举孝廉,为郎中,除下邑长。时郡守以贵戚托之,遂弃官去。州辟部济南,济南相中常侍子,贪秽不循,繇奏免之。平原陶丘洪荐繇,欲令举茂才。刺吏曰:“前年举公山,奈何复举正礼乎?”洪曰:“若明使君用公山于前,擢正礼于后,所谓御二龙于长涂,骋骐骥于千里,不亦可乎!”会辟司空掾,除侍御史,不就。避乱淮浦,诏书以为扬州刺史。时袁术在淮南,繇畏惮,不敢之州。欲南渡江,吴景、孙贲迎置曲阿。术图为僭逆,攻没诸郡县。繇遣樊能、张英屯江边以拒之,以景、贲术所授用,乃迫逐使去。于是术乃自置扬州刺史,与景、贲并力攻英、能等,岁余不下。汉命加繇为牧,振武将军,众数万人。孙策东渡,破英、能等。繇奔丹徒,遂溯冮南保豫章,驻彭泽。笮融先至,杀太守朱晧,入居郡中。繇进讨融,为融所破,更复招合属县,攻破融。融败走入山,为民所杀。繇寻病卒,时年四十二。后策西伐江夏,还过豫章,收载繇丧,善遇其家。繇长子基,字敬舆,年十四,居繇丧尽礼,故吏馈饷,皆无所受。姿容美好,孙权爱敬之。权为骠骑将军,辟东曹掾,拜辅义校尉、建忠中郎将。权为吴王,迁基大农。权尝宴饮,骑都尉虞翻醉酒犯忤,权欲杀之,威怒甚盛,由基谏争,翻以得免。权大暑时尝于船中宴饮于船楼上值雷雨权以盖自覆又命覆基余人不得也其见待如此。
(选自《三国志吴志·刘繇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权大暑时尝/厅于船中宴饮/于船楼上值雷雨/权以盖自覆/又命覆基/佘人不得也/其见待如此/ |
B.权大暑时/尝于船中宴饮/于船楼上值/雷雨权以盖自覆/又命覆基/余人不得也/其见待如此/ |
C.权大暑时/尝于船中宴饮/于船楼上值雷雨/权以盖自覆/又命覆基/余人不得也/其见待如此/ |
D.权大暑时尝/于船中宴饮/于船楼上值/雷雨权以盖自覆/又命覆基/余人不得也/其见待如此/ |
A.“除下邑长”中的“除”是授予官职、任命官职之意,这和李密《陈情表》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中的“除”意思完全一样。 |
B.“欲令举茂才”中的“茂才”又作茂材,是汉代的另一种察举常科,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
C.“骋骐骥于千里”中的“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常用于比喻天生志向远大的人才,如荀子《劝学》中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D.“会辟司空掾”中的“掾”通“椽”,是指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此处用来比喻位高权重的官员,和“如椽巨笔”的“椽”意近。 |
A.刘繇年少无畏,胆识过人。譬如他的本家叔叔被强盗抓去了,他竟然敢去强盗那里把叔叔再抢回来。 |
B.刘繇料事周到,防患未然。吴景、孙贲对他假意恭维,貌合神离。他们本是袁术手下的人,为绝后患,刘繇驱逐他们离开。 |
C.刘繇时而勇敢,时而怯懦。如他敢于深入匪窝抢人,揭露权贵贪婪污秽;却又因害怕袁术,不敢到扬州去上任。 |
D.刘繇家族荣宠,深受器重。刘繇父子深得君王的赏识,尤其他的长子刘基,有主见,有个性,又一表人才,深受孙权器重。 |
(1)时袁术在淮南,繇畏惮,不敢之州。欲南渡江,吴景、孙贲迎置曲阿。
(2)繇进讨融,为融所破,更复招合属县,攻破融。
(3)后策西伐江夏,还过豫章,收载繇丧,善遇其家。
张俭,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毕,号称明干。开泰中,累迁同知枢密院事。太平五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移镇大同。六年,入为南院枢密使。帝方眷倚,参知政事吴叔达与俭不相能,帝怒,出叔达为康州刺史,拜俭左丞相,封韩王。帝不豫,受遗诏辅立太子,是为兴宗,赐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拜太师、中书令,加尚父,徙王陈。重熙五年,帝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皆俭发之。进见不名,赐诗褒美。俭衣唯绸帛,食不重味,月俸有余,周给亲旧。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喻之。上怜其清贫,令恣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俭弟五人,上欲俱赐进士第,固辞。有司获盗八人,既戮之,乃获正贼。家人诉冤,俭三乞申理。上勃然曰:“卿欲朕偿命耶!”俭曰:“八家老稚无告,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乃从之。俭在相位二十余年,裨益为多。致政归第,会宋书辞不如礼,上将亲征。幸俭第,尚食①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食之美。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而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二十二年薨,年九十一,敕葬宛平县。
(选自《辽史·张俭传》)
[注]①尚食:官职名,照顾君王饮食。【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 |
B.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 |
C.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 |
D.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 |
A.不豫,“豫”是快乐、安闲的意思,“不豫”就是身体不适,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
B.尚父,亦作“尚甫”,原指周朝吕望,意为可尊敬的父辈,后世用于尊礼大臣的称号。 |
C.便殿,相对于正殿而言,在偏殿接见大臣处理政事,可见皇上对臣子赏识与恩宠。 |
D.致政,即入仕,指官员进入仕途后得到皇帝赏识,皇上把执政的权柄授予给他。 |
A.张俭明智干练,历任显职。辽圣宗曾经向他问及谋身治世之事,他当面口奏三十多件事,得到了辽圣宗的赏识,多次升任到同知枢密院事等职。 |
B.张俭生活简朴,衣食简单。只穿粗丝织成的绢帛,每餐只食一菜,按月发的俸禄有节余的,便拿来接济亲朋旧友,有件破旧袍子穿了三十多年。 |
C.张俭体恤百姓,为民请命。官府捉住了八个盗贼,把他们斩首之后,才又捉拿到真正的犯人。被斩首者的家人申诉冤屈,张俭接连多次请求审理,请求稍加存问安抚。 |
D.张俭心系苍生,阻止战争。担任丞相期间,适逢宋人来信文辞不按礼节,皇上准备亲征,皇上征求他的意见,他极言陈说战事利害,皇上听了很高兴,就作罢了。 |
(1)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
(2)幸俭第,尚食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食之美。
A.“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
B.左迁,贬官,降职;出官,指京官贬黜到地方任职;迁谪,指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
C.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辛弃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苏轼。 |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305篇,又称“诗三百”。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 |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任,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信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
B.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
C.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
D.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
A.“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苍生、黎元、氓都有百姓的意思。 |
B.“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汉时,“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如《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 |
C.“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
D.“公”是对他人的敬称,用于对尊长者和朋辈之间。类似的敬称有君、子、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
A.韩信平民出身,家庭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但他却胸怀大志,忍辱负重,努力习武,积极投军献策,最后终于成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
B.本文主要是描写韩信的才能。不过,这里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烘托,即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评价,表现了一个天才的军事家的形象。 |
C.文中刻画了汉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他能够知人善任,采纳滕公和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让他为自已打天下。 |
D.韩信起初在项羽军中做郎中,曾多次用计策干涉项羽,最终导致项羽不任用他。投奔汉王后,又因为犯法差点被杀头。 |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藤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
(1)《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东向坐:按古代的礼仪,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3) 参乘,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又叫陪乘。古代乘车之法,驭者居左,尊者居中,陪乘者居右,又负责行车安全。
(4)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招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古代居民对天子的尊称。
(5)崩,古代称帝王和王后死叫“崩”,诸侯死叫“卒”,大夫死叫“不禄”。
(6)太子:一般来说,指君王的嫡长子或预备继位的儿子。
(7)籍,项羽的名,自称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在古代,名和字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名一般指人的姓名和单指名,一般在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取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
A.(1)(3)(5) | B.(2)(5)(7) | C.(3)(5)(6) | D.(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