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鞔辂①,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
已而问萎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棰居岐,国人争随之。及 文 王 为 西 伯 断 虞 芮 之 讼 始 受 命 吕 望 伯 夷 自 海 滨 来 归 之 武 王 伐 纣 不 期 而 会 孟 津 之 上 八 百 诸 侯 皆 曰 纣 可 伐 矣 遂 灭 殷。成王即位,周公②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阻险,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也。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③,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共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也,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
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④,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⑤,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鞔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
(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有删改)
(注)①辂(lù):绑在车辕上用来牵引车子的横木。②周公:周成王姬诵的叔叔,周公旦。③成康之时:指西周成王、康王的鼎盛时代。④榱(cuī):椽子。⑤三代之际:夏、商、周三代盛世的功业。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
B.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
C.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
D.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陛”是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的敬称。 |
B.山东,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为山东。《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的就是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
C.关中,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
D.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一般用于升职。古代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擢、陟、左迁。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敬希望觐见刘邦,同乡虞将军要求他换上好衣服,他却坚持穿着粗布衣服去拜见,这体现了他在立身行事上保持本色的一面。 |
B.刘敬述说了周王朝迁徙繁荣的过程,从部落始主后稷到公刘、太王、文王、武王,直到周成王定都洛阳,他们都是用德政来取得民心的。 |
C.刘敬去陇西戍守路过洛阳,便主动劝说高祖建都关中,因群臣大都不是关中之人,满朝皆是反对之声,但高祖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
D.西汉建都长安,在这个问题上,固然说明刘敬胸怀大局,颇具政治眼光,也不能不说刘邦慧眼识人,不以人废言,能择善而从。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2)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