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水置平地 泻:倾、倒
B.能行叹复坐愁   安:怎么
C.举杯断绝歌路难   断绝:停止
D.吞声踯躅不敢言   吞声:不敢说话
【小题2】对最后两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面六句五、七言相间,最后两句连用七言,是感情表达的需要,如滔滔洪水,奔涌而出。
B.用“吞声”“踯躅”来描摹情态、动作,形象地刻画了一位内心痛苦不堪的诗人形象,读之如在眼前。
C.问句的形式和“不敢言”三个字,都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D.前面诗人以“安能”自勉,以“酌酒”自宽,以放歌自解,这是充分的铺垫酝酿,最后两句写自己终没能平静解脱,反而因前面的铺垫而愈见沉痛、抑郁。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第下列小题
梅花落
南朝·鲍照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小题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两项是
A.“梅花落”是汉乐府中二十八横吹曲之一,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历唐宋元明清数代一直流传不息,是古代笛子曲的代表作品。
B.本诗是杂言诗。我国杂言诗句中字数不定,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其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便于无所拘束地表达思想感情。
C.“问君何独然”句中的“君”,指的是作者;“念其霜中能作花”中“其”,指的是梅花,“念尔零落逐寒风”中“尔”,指的是杂树。
D.“偏为梅咨嗟”句中的“咨嗟”与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句中的“咨嗟”意思相同。
E. “念尔零落逐寒风”与李商隐《无题》中的“东风无力百花残”所营构的意境完全相同。
【小题2】本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以下文学常识以及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总集,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屈原的长诗《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
B.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像杜甫的《蜀相》、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都是七律。
C.“散点透视”不同于西方画论中的“焦点透视”,焦点透视只有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所反映的景物只有一面,而散点透视则打破了观察点的局限,能反映景物的多面,《过小孤山大孤山》很符合“散点透视”,表现了山水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它富有变化的节律。
D.鲍照《拟行路难》开头“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二句,以泻水于地,水流方向不一,比喻人生困顿和显达各不相同,具有哲理性。三、四两句“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表现出诗人顺应命运,不烦愁怨苦的豁达心态。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近体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
B.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外,还有白居易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中寄托性情的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C.杜甫,字子美,生当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漂泊无依,历尽磨难。杜甫诗歌广泛的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D.鲍照诗歌气骨强劲,他的《拟行路难》是乐府杂曲的拟写,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情。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注】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鲍照所处的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土族门阀制度。
【小题1】下面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开头两句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借代手法,用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代指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同地位的人。
B.本诗三、四两句以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表明据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中求解脱的渴望。
C.诗人一直在直接诉说自己的悲哀,胸中他积的块垒无法借酒浇除,便着笔于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D.诗的结尾写人心非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心中的愤懑似乎到了随时都会爆炸的程度,但到了嘴边却突然被克制住了。
E. 作者从普通自然现象顿悟出了与之相类似的某种人生哲理,全诗托物寓意,突显出含蓄不露、蕴籍深厚的艺术效果。
【小题2】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拟行路难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梅花落
鲍照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注)①其:指梅花。②尔:指杂树。
(1)在描写梅花时,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2)请赏析这首诗歌中“梅花”的形象。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②蹀躞(dié xiè):小步行走的样子。
(1)短诗的起句十分重要,往往与诗歌的主旨或意境有关,说说本首诗开篇的作用。
(2)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两句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1)诗歌开头四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哪些认识和怎样的情感?
(2)第五、六句借酒浇愁,这里浇的是什么愁?作者为什么愁?请结合全诗和作者的身世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开头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