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表述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 |
B.景翳翳以将入 景:景色。 |
C.乃瞻衡宇 瞻:看见。 |
D.审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知道。 |
A.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 B.乃瞻衡宇 乃设九宾礼于廷 |
C.策扶老以流憩 云无心以出岫 | D.门虽设而常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A.作者认为,人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应该顺应自己的心意来决定行止,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愿,整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
B.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既不愿到处奔走以求荣华富贵,也不期望到皇帝的故乡游玩。 |
C.作者的人生态度是顺随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地享尽其余生。 |
D.最后一段文字虽不免消极,但确是发自内心的,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脱身引退后的痛苦反省与体验。 |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阅读序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余家贫,耕植不足以①自给②(①连词,_________。②动词,______)
(2)幼稚①盈室,瓶②无储粟,生③生④所资⑤,未见其术⑥(①形容词作名词,_______。②名词,________。③名词作动词,_______。④名词,________。⑤动词,_______。⑥名词,_______)
(3)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①有怀,求之②靡途①_________。②代词_______)
(4)会①有四方之②事,诸侯以③惠爱为④德,家叔以⑤余贫苦,遂见⑥用于小邑(①副词,______。②结构助词,_______。③介词,_______。④动词,________。⑤连词,_______。⑥介词,______)
(5)心惮①远役,彭泽去②家百里(①动词,_________。②动词,________)
(6)质性①自然,非矫厉②所得。饥冻虽切③,违己交病④(①名词,_______。②_______。③形容词,_______。④形容词,_______)
(7)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名词作状语,_______)
(1)余家贫,耕植不足以①自给②(①连词,_________。②动词,______)
(2)幼稚①盈室,瓶②无储粟,生③生④所资⑤,未见其术⑥(①形容词作名词,_______。②名词,________。③名词作动词,_______。④名词,________。⑤动词,_______。⑥名词,_______)
(3)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①有怀,求之②靡途①_________。②代词_______)
(4)会①有四方之②事,诸侯以③惠爱为④德,家叔以⑤余贫苦,遂见⑥用于小邑(①副词,______。②结构助词,_______。③介词,_______。④动词,________。⑤连词,_______。⑥介词,______)
(5)心惮①远役,彭泽去②家百里(①动词,_________。②动词,________)
(6)质性①自然,非矫厉②所得。饥冻虽切③,违己交病④(①名词,_______。②_______。③形容词,_______。④形容词,_______)
(7)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名词作状语,_______)
阅读《归园田居(其一)》选文,回答问题。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选文从题材上看属于田园诗,请分析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抒发感情的。解释下面重要实词和虚词。
(1)就
三径就荒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
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2)策
策扶老以流憩
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绝
请息交以绝游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4)以
耕植不足以自给
家叔以余贫苦
引壶觞以自酌
园日涉以成趣
请息交以绝游
农人告余以春及
木欣欣以向荣
(5)之
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
悟已往之不谏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句读之不知(《师说》)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苏武传》)
(1)就
三径就荒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
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2)策
策扶老以流憩
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绝
请息交以绝游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4)以
耕植不足以自给
家叔以余贫苦
引壶觞以自酌
园日涉以成趣
请息交以绝游
农人告余以春及
木欣欣以向荣
(5)之
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
悟已往之不谏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句读之不知(《师说》)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苏武传》)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复杂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灌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指草木丛生的小路。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盂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③漉:过滤,捞取,此指用布滤酒。④近局:近邻。【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描绘了归园田后的具体生活。 |
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道路的荒凉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重重阻挠。 |
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善,往来密切的景况。 |
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竟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小题1】文中把“守拙”解释为“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你认为这一解释合乎诗歌的意境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小题2】“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3】这首诗是怎样描绘农村环境和生活的?试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说陶渊明是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而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你赞成哪种说法呢?请说说你的理由。(也可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研究心得)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小题1】文中把“守拙”解释为“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你认为这一解释合乎诗歌的意境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小题2】“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3】这首诗是怎样描绘农村环境和生活的?试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说陶渊明是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而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你赞成哪种说法呢?请说说你的理由。(也可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研究心得)
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中的“俗”指社会风尚,就读书来说,也就是读书做官的一套。“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丘山”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 |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中“羁鸟”“池鱼”喻指诗人自己。“旧林”“故渊”即篇末的“自然”指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农村田园。 |
C.“开荒南野际”,是指诗人回乡之后立即投入垦荒劳动。“守拙”是和官场权谋机诈的“取巧”相对而言的,是一种鄙视功名利禄,洁身自好的清高品质。 |
D.诗人在诗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景,充满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沁人心脾,悦人耳目。 |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②眷然有归欤之情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农人告余以春及
①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②眷然有归欤之情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农人告余以春及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 B.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
C.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