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小题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著诗人怎样的志趣?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素自然,但平而有趣,淡而有味。本诗正体现了这一风格。 |
B.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神态。 |
C.诗末两句,“此中有真意”中的“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但“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
D.全诗以平淡之语,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道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达到了情、景、理的统一,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
A.《归去来兮辞并序》一文语言朴素,清丽淡雅,表现了作者淡泊明志的思想品质。 |
B.《滕王阁序》一文,作者运用了大量典故,充实了文章内容,加强了表达效果。 |
C.《逍遥游》一文表现了庄子去除功利之心和忘怀荣辱得失的积极人生态度。 |
D.《陈情表》一文的主旨是李密请求司马炎不要让他做官而让他奉养祖母。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这首诗的最后四句用了“________”的典故,来表达诗人的_______之情。
【小题2】全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和“主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乞食
(晋)陶渊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注)衔戢(jí):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谢。【小题1】这首诗的最后四句用了“________”的典故,来表达诗人的_______之情。
【小题2】全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和“主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下列各种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诗人陶渊明发自内心的呼喊,它表明诗人归隐的原因就在于家里的田地无人收拾,同时也说明他是一个热爱劳动,反对不劳而获的人。 |
B.“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意旨。 |
C.《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其中“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一句集中概括了滕王阁所处的雄伟地势。 |
D.庄子认为要达到“逍遥”之境,则应“无所待”,这反映了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同时也是作者既无法解决社会矛盾,又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反映。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却主要着笔青松,抒情方式巧妙,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抒情的。
饮酒二十首(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①。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②尘羁。
[注]①远望时复为:倒装句,即“时复为远望”。②绁:捆綁,束缚。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欲扬先抑,“没”字用得巧妙,写青松被杂草掩没,目的是为了突出下文青松的“卓然”。 |
B.三、四句用“杂草”反衬“青松”,五、六句用“独树”反衬“连林”,表现出青松不畏严寒、挺拔超凡的特点。 |
C.七、八句写诗人提壶斟酒,抚摸青松,时时远望;结笔两句,来得有点突兀,似与上文无甚关系,实则深有联系。 |
D.全诗以“凝霜殄异类”为转折,青松在“凝霜”前后的境遇形成对比,结构严谨,内涵丰富,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啸傲东轩下”“临东皋以舒啸”两句中均出现了“啸”这一动作。“啸”,在古诗文中常常出现,是古人表达感情的特有方式。下列后人作品也有“古人特有动作表达复杂情感”现象的一项是( )
饮酒(其七)
晋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①露掇②其英③。
泛④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注释:①裛(yì):通“浥”,沾湿。②掇(duō多):采摘。③英:花。④泛:浮。意即以菊花洒在酒中。【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菊有佳色”中“佳色”意思是“欢笑”,写诗人看见秋天菊花盛开露出高兴的表情。 |
B.“泛此忘忧物”中“忘忧物”指酒,曹操《短歌行》中就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句。 |
C.“远我遗世情”意思是远离世俗,遗世独立,与“复驾言兮焉求”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
D.“归鸟趋林鸣”,诗人以飞鸟自喻,有“倦飞而知还”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喜悦。 |
A.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
D.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请具体分析诗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饮酒二十首(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①。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②尘羁。
[注]①远望时复为:倒装句,即“时复为远望”。②绁:捆綁,束缚。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请具体分析诗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阅读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此诗因其在日常的生活情趣中化入了人生朴厚的生活哲理而博得了盛誉,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说说诗中所述的生活情趣及人生理趣。
移居二首•其二①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①陶渊明于公元405年(义熙元年)弃彭泽令返回柴桑里,四年后旧宅遇火。公元408年(义熙 七年)迁至南里之南村,是年四十七岁。②纪:经营。【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以“春秋”二字发端,概括全篇,说明诗中所写并非心血来潮、偶然之事,而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乐趣。 |
B.三、四两句描绘岀了邻里相呼、有酒共酌的自在无碍之境,这与杜甫《客至》中“肯与 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有异曲同工之妙。 |
C.忙时各自忙,闲时因相思而夜不能寐之时,便披衣相聚言笑,顶针手法让质朴真诚的邻里关系得以流畅表达,也与前文过门相呼形成回环之势。 |
D.“此理”两句既是对上文所述田园生活之乐的总结,也扣住题目“移居”,表达诗人在此久居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