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小题2】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哪些方式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①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②尘羁。
(注)①殄:灭绝,消灭。②绁(xiè):系,拴,缚。【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前两句说青松生在东园却被众草掩没,可见众草之深、青松之孤。 |
B.众草等“异类”被严霜摧毁,才显出青松挺拔之英姿、常青之秀色。 |
C.诗人用“连林”反衬“独树”,表现出独松的寂寞冷傲、孤芳自赏。 |
D.“提壶”二字回扣标题,但“抚寒柯”“远望”则暗示陶渊明饮酒意不在酒。 |
E.“吾生梦幻间”大意是人生如梦幻泡影,流露出对人生彻底绝望的颓废之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对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观:看 |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削平 |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
D.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
A.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
C.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 |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A.选文的2,3段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
B.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做了赞扬,但是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作者觉得很遗憾。 |
D.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指的后悔的。 |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小题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E. 诗人在与天地与古今与人与物的交融中,合奏出宇宙运行中至高至美的欢乐篇章。
【小题2】简析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哪些乐趣?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小题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以优美典雅的语言开头,描绘出美丽清爽的环境: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 |
B.“众鸟欣有托”,一个“欣”字,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飞还鸣啼的乐趣,有“羁鸟恋旧林”寄寓的思归田园的深意。 |
C.“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这里一语双关,既写了环境的滋润和美,又有好风吹来好友,好友如好雨一样滋润着诗人心田的寓意。 |
D.“俯仰”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隐居读书的感受,点破全诗主旨。 |
【小题2】简析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哪些乐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拟古①(其八)
陶渊明
少时壮且房,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②。
饥食首阳③薇,渴饮易水④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⑤。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注】①拟古,摹拟古诗之意。此诗作于诗人五十六岁时。②张掖,地名,在今甘肃。幽州,地名,在今北京。③伯夷、叔齐在商亡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④荆轲为燕丹复仇去刺杀秦王,燕丹在易水为其送别。⑤伯牙,俞伯牙。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庄子经常和施惠切磋学问。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本诗风格鲜明,读起来一气呵成,非常朴素,看不到刻意追求新奇的痕迹,十分自然。
【小题2】诗的后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拟古①(其八)
陶渊明
少时壮且房,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②。
饥食首阳③薇,渴饮易水④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⑤。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注】①拟古,摹拟古诗之意。此诗作于诗人五十六岁时。②张掖,地名,在今甘肃。幽州,地名,在今北京。③伯夷、叔齐在商亡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④荆轲为燕丹复仇去刺杀秦王,燕丹在易水为其送别。⑤伯牙,俞伯牙。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庄子经常和施惠切磋学问。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少时壮且厉”两句表明接近暮年的诗人仍然“壮心不已”,追忆壮志满怀的青春岁月。 |
B.“谁言行游近”两句写诗人游到了异族统治的地方,间接表达对自己仕途不顺的不满。 |
C.“饥食首阳薇”一句引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典故,表现诗人安贫守节的高尚品格。 |
D.“渴饮易水流”一句引用燕丹在易水送别荆轲的典故,表明诗人欲刺杀统治者的愿望。 |
【小题2】诗的后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陶渊明自免去职的原因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耕植不足以自给 给:供应 |
B.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生:维持 |
C.彭泽去家百里 去:返回 |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稔:谷物成熟 |
A.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
C.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 D.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
A.小序可分三层,先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经历,再写弃官归田的原因,最后交代写作《归去来兮辞》的原因和时间。 |
B.尽管因诸侯爱惜人才使陶渊明得以出仕,但陶都只是“见用于小邑”,从中也能看出其宏大志向无从施展的苦衷。 |
C.从结尾处写作《归去来兮辞》的原因和“序”的写作时间“乙巳岁十一月”可以推断,作者是先写辞文,后写序文。 |
D.序辞关系密切,但谋篇之法不同。序是对半生出仕的省思,侧重实录;辞是弃官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侧重虚拟。 |
阅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小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判断下列各句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小题3】在序文中陶渊明对自己辞官归隐的原因作了交代,请你用原文说明都有哪些原因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请翻译下列语句。
(1)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
C.彭泽去家百里 (距离) | D.非矫厉所得(造作勉强) |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
【小题4】请翻译下列语句。
(1)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杂诗十二首(其四)
陶渊明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
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小题1】下列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整首诗语言典雅绚丽,语甚旷达,意蕴丰富,深具一种执著、严肃的人生态度。
【小题2】请赏析本诗的最后两联。
杂诗十二首(其四)
陶渊明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
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小题1】下列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诗开篇就表明诗人但愿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异乎“丈夫”之志的人生理想,为全诗举纲。 |
B.“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说明陶渊明对于骨肉之情、天伦之乐看得很重。 |
C.“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表明诗人以饮酒赏乐为人生之乐事,这在官场中难以体味得到。 |
D.“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诗人尽享田园生活带来的乐趣,常常懒散放任,随心所欲。 |
【小题2】请赏析本诗的最后两联。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饮酒(其七)
晋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①露报其英②。
泛③因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注释]①裛(yì) :通“浥”,沾湿。@掇(duō多) :采摘。②英: 花。③泛: 浮。意即以菊花洒在酒中。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啸傲东轩下”“临东皋以舒啸”两句中均出现了“啸”这一动作。“啸”,在古诗文中常常出现,是古人表达感情的特有方式。下列后人作品也有“古人特有动作表达复杂情感”现象的一项是( )
【小题3】说说本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在内容和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饮酒(其七)
晋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①露报其英②。
泛③因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注释]①裛(yì) :通“浥”,沾湿。@掇(duō多) :采摘。②英: 花。③泛: 浮。意即以菊花洒在酒中。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菊有佳色”中“佳色”意思是“欢笑”,写诗人看见秋天菊花盛开露出高兴的表情。 |
B.“泛此忘忧物”中“忘忧物”指酒,曹操《短歌行》中就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句。 |
C.“远我遗世情”意思是远离世俗,遗世独立,与“复驾言兮焉求”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
D.“归鸟趋林鸣”,诗人以飞鸟自喻,有“倦飞而知还”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喜悦。 |
A.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
C.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
D.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和郭主簿 陶渊明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峻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①,千载抚尔诀②。
检素③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注】①幽人:指古代的隐士。②抚尔诀:坚守你们的节操。③检素:检点素志;回顾本心。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E. 本诗一反前人悲秋传统,借秋霜、秋山、奇峰等意象描绘秋天的美录,意境髙远。
【小题2】诗中“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检素不获展,厌厌竞良月”四句,蕴含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和郭主簿 陶渊明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峻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①,千载抚尔诀②。
检素③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注】①幽人:指古代的隐士。②抚尔诀:坚守你们的节操。③检素:检点素志;回顾本心。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的前二句通过春天的雨水和顺与秋天的肃杀悲凉对比,突出了春天祥和的气息。 |
B.诗的第四句“高”“澈”两个词,写出了乡村秋髙气爽、清澈明净的景色特点。 |
C.第三联中的“陵岑耸逸峰”,写自己登上山峰后回首看到群山高耸巍峨的景象。 |
D.第四联中的“芳菊"和“青松”托物言志,表明自己坚贞、不畏严寒的品格。 |
【小题2】诗中“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检素不获展,厌厌竞良月”四句,蕴含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陶渊明的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小题1】《饮酒》诗歌中提到的“六经”也称为“六艺”,指的是哪六部儒家经典?
【小题2】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同样是写隐居之后的生活,陶渊明在这两首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景象与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①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②不在兹,终以翳③吾情。
注释:①淹留:隐退。②孟公:东汉刘龚,字孟公。皇甫谧《高士传》载:“张仲蔚,平陵人。好诗赋,常居贫素,所处蓬蒿没人。时人莫识,惟刘龚知之。”③翳:遮蔽,隐没。【小题1】《饮酒》诗歌中提到的“六经”也称为“六艺”,指的是哪六部儒家经典?
【小题2】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的开篇都写到自己的少年时期,可以互相参照理解。“少无适俗韵”是因,“少年罕人事”是果。陶渊明天性与世俗不合,所以疏于人事交际。 |
B.《归》诗用鸟“恋旧林”、鱼“思故渊”作比,表达弃官归隐的心情;《饮》诗则用了《论语》中“君子固穷”的典故,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
C.《饮》诗第九、十两小句写因为寒冷难耐,诗人难以入眠,连晨鸡也冻得不肯鸣叫。《归》诗则用鸡鸣衬托村庄的宁静。 |
D.两首诗都从少年志趣说到中年归隐,再写归隐之后的生活,语言简练自然,而富有思想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