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还,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少:年少的人。 |
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次:次序。 |
C.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修:高高的。 |
D.信可乐也 信:确实,实在。 |
A.及其所之既倦 不知老之将至 |
B.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
C.引以为流觞曲水 但以刘日薄西山 |
D.列坐其次 其正色邪 |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
A.仰观宇宙之大 | B.当其欣于所遇 | C.后之览者 | D.引以为流觞曲水 |
A.文本第一段情景交融,描绘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生的快乐的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
B.文本写兰亭的景色时,突出其“淡雅”的特征,所有浓艳之物都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己,这些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 |
C.这一段描写兰亭景物,不惜浓墨重彩,工笔细刻,淋漓满纸,令人美不胜收,很能代表王羲之散文的特色。 |
D.东晋文坛盛行群文,而王羲之的这篇序文,却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以散取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小题6】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向 之 所 欣 俯 仰 之 间 已 为 陈 迹 犹 不 能 不 以 之 兴 怀 况 修 短 随 化 终 期 于 尽
A.前两段从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
B.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肯定了庄子对于生死的看法。 |
C.“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
D.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而变化,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
(甲)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虛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即康乐公谢灵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夫人之相与 与:结交,交好。 |
B.不能喻之于怀 喻:比方。 |
C.万物之逆旅也 逆:迎接。 |
D.古人秉烛夜游 秉:拿着。 |
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②大块假我以文章用 ③及其所之既倦 ④会桃花之芳园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
A.《兰亭集序》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清新疏朗,一扫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 |
B.《兰亭集序》表达上多直抒胸臆,读来情韵绵邈;而《春夜》一文则多间接的借景抒情。 |
C.从修辞上看《春夜》多用典,如“惠连”“金谷酒数”,《兰亭集序》则有引用的运用。 |
D.从文体上看二文都属于书序,且《春夜》是典型的骈文,而《兰亭集序》则骈散结合。 |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威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岁:时间 |
B.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穷尽 |
C.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暂:一时 |
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由:经过 |
①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③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④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⑤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A.①④⑤ | B.②③⑥ | C.①③④ | D.②⑤⑥ |
A.本文虽是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世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旅途是一幅展开的山水长卷。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松间明月,石上清泉……一路走来,尽收眼底;细细品味,意趣盎然。那岸边的垂柳,柔条如发,随风摇曳; , , 。置身于旭日清风的抚慰,流连于茂林修竹的环抱,静听鸟语,轻嗅花香,有何胸中块垒不可化解?有何尘世污秽不可荡涤?
(1)“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化用了唐朝诗人 《使至塞上》的诗句。
(2)“茂林修竹”出自晋人王羲之的《 》
(3)仿照“岸边的垂柳,柔条如发,随风摇曳”一句,在下面横线处将上文补写完整。
A.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世称柳七、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所创慢词甚多,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传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
B.元代杂剧盛行,体例一般为一本四折一楔子。剧本由曲、白、科三部分构成,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王实甫是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马致远、白朴、关汉卿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
C.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诗人,一生成就卓著,其中《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被称为“四大悲剧”。 |
D.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
A.“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此句唱词化用李清照的词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化,表现了痛苦的深重。 |
B.“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是《兰亭集序》的基本观点,作者引用古人的话,表明他对人生的认识——生命无论长短,最终归于沉寂,体现了他思想的消沉。 |
C.“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作者在这里指出了民族的两种前途,只有在沉默中爆发,民族才有希望,实际上是号召人们起来斗争。 |
D.“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对于伽西莫多来说,这滴眼泪弥足珍贵,是感激之泪,自责之泪,同时表明伽西莫多沉睡在黑夜中的善良被唤醒了。 |
(甲)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列坐其次(次:次序) |
B.信可乐也(信:确实,实在) |
C.虽趣舍万殊(趣:同“取”) |
D.未尝不临文嗟悼(临:面对) |
A.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C.不知老之将至 之二虫何知? |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人 |
【小题4】请用“/”为乙文划线句子断句。
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小题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2)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A.《故都的秋》通过对故都秋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勾勒出故都之秋清、静,又悲凉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忧郁的情怀。 |
B.《兰亭集序》中尽管有“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低沉情绪,但总体来说作者是积极乐观的。 |
C.《西洲曲》是南朝乐府中的诗,描写一个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 |
D.“莲叶何田田”出自《西洲曲》,“田田”是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悟:醒悟,觉悟 |
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修:高,长 |
C.未尝不临文嗟悼 临:临近 |
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向:朝向 |
A.吾其还也 |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
A.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字逸少,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其书法艺术卓越,人称“书圣”。他书写的《兰亭集序》,为千古书家之范,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
B.《兰亭集序》虽是为一般宴集而作,但却不同于当时的咏物谈玄之作,该文章写得清新朴素,指出“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老庄哲学观点。 |
C.《兰亭集序》中,“不知老之将至”出自《孟子》。 |
D.“永和”是年号,“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暮春”指晚春,“禊事”是古时的一种风俗。 |
(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