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映带左右 映带:景物相互关联衬托 |
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由:经过 |
C.不能喻之于怀 喻:比喻 |
D.其致一也 致:大致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
B.及其所之既倦 用之所趋异也 |
C.俯察品类之盛 凡是州之山水有有异态者 |
D.亦将有感于斯文 圣人不凝滞于物 |
A.作者与贤者“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 |
B.第二段文字以抒情、议论为主,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的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之感。 |
C.末段文字主要写作者对死生之事发出兴尽悲来的感慨,最后阐明兰亭宴集的原因。 |
D.作者感到人世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虽以“悲”字作结,但最终表达了他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 |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会:会议 |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毕:完毕 |
C.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或者,也许 |
D.向之所欣 向:过去 |
A.癸丑,古代常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这里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 |
B.禊事,禊,一种风俗祭祀。禊事指古人于农历七月七日到水边举行祭祀、沐浴、采兰等活动,以祈福消灾。 |
C.流觞曲水,指古人于弯曲的水渠旁集会时,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杯子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
D.“不知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殊:不同 |
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由: 原因 |
C.及其所之既倦 之:的 |
D.固知一死为虚诞 一:把……看作一样 |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及其所之既倦 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
A.作者先交代修禊的时间、地点和与会者,又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谓素淡雅致、极尽神韵,表现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
B.人生一世虽各有所好,但终会随着时间和心境的变化而变化。 |
C.人生难测长短,俯仰一世, 所以“死生亦大矣”。 |
D.作者在前面段极写乐的基础上引出了对人生的感慨。感慨人生来去匆匆,难以把握,所以非常悲观。 |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激湍(激荡回旋的水流) |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列坐其次(旁边) 崇山峻岭(高) 欣于所遇(高兴) |
C.感慨系之(附着,随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完结) 向之所欣(过去) |
D.喻之于怀(比喻) 所以兴怀(…的原因)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
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D.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其孰能讥之乎 |
A.序是一种文体,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体现了赠序的特点。 |
B.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对宴集环境的描述可谓素淡雅致、极尽神韵,表现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
C.想到往日美好易成陈迹,作者不免感慨横生,悲叹人生苦短、往事不再,由此体悟到“死生亦大矣”的生命之“痛”。 |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说明不管生活方式怎样不同,人总是留恋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有生之乐。 |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B.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A.“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二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癸丑”这里指永和九年。 |
B.“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
C.“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
D.“流觞”,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
A.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先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 |
B.第二段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此时此地良辰美景,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
C.文章第三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暂,盛事不常。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由“欣于其所遇”的忧引出“情随事迁”的乐,写出忧而生乐,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 |
D.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紧承上文从亲身感受谈起生死观,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 |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兰亭集序》)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坐其次 次:旁边 | B.信可乐也 信:相信 |
C.虽趣舍万殊 趣:趋向,取向 | D.向之所欣 向:过去 |
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茂林修竹 | B.死生亦大矣 | C.有泉侧出 | D.火尚足以明也 |
A.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 |
B.流觞:古人于弯曲的水渠旁集会时,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
C.禊事:禊,一种祭礼。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四月四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
D.“不知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
A.第一段从良辰、美景、贤人、雅事等方面描写兰亭聚会的盛况。 |
B.第三段主要辨析“生”与“死”的关系,主张珍惜生命,及时行乐。 |
C.选文以聚会欢愉,叹人生短暂、造化无情,“乐”与“痛”对比鲜明。 |
D.语言骈散结合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音韵和谐,富于感染力。 |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A.秋以为期 开荒南野际 | B.仰观宇宙之大 客有吹洞箫者 |
C.不能喻之于怀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D.而今安在哉 不吾知其亦已兮 |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 (全,都) | B.茂林修竹 (整治) |
C.列坐其次 (旁边) | D.信可乐也 (实在)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介词,在) |
B.亦足以畅叙幽情 (连词,来) |
C.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
D. 所以游目骋怀 (连词,因此) |
其一《兰亭集序》(节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其二《兰亭记》
([唐]何延之)
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注)之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注)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上,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翼即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注)辩才:辩才禅师。响拓:古代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小题1】下列各项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取诸怀抱 怀抱:胸前,抱在怀里 |
B.俯仰一世 俯仰:表示时间短暂 |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的缘故 |
D.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
例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A.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C.徘徊于斗牛之间 |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例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 B.舞幽壑之潜蛟 |
C.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D.侣鱼虾而友麋鹿 |
例句:死生亦大矣
A.欣于所遇 | B.而今安在哉 |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D.此余之所得也 |
A.弟子又幼来耽玩 耽:潜心 |
B.负才艺,多权谋 负:有 |
C.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 募:招募 |
D.更不复安于梁槛上 安:放,藏 |
A.仆射,官名。秦始置。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元废。 |
B.旬朔,十日为一旬;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旬朔指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时日。 |
C.微服,通常指帝王、官吏等外出时为不暴露身份而换穿便服。 |
D.御史,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掌文书及记事。秦置御史大夫,有弹劾纠察之权。汉以后,御史专司纠弹。 |
A.唐太宗答应了萧翼提出的条件,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接近辩才禅师并逐步取得他的信任。 |
B.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
C.辩才十分喜爱书法艺术,所以一眼就看出萧翼的二王法帖虽是真迹,却不是上品,远比不上《兰亭》帖。 |
D.萧翼借辩才禅师外出的机会取走《兰亭》帖,后来禅师得知萧翼是朝廷御史并已拿走了《兰亭》帖,一下子惊倒在地,很久才苏醒。 |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虽趣舍万殊 趣:往,取。 |
B.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暂:一时 |
C.终期于尽 期:约定 |
D.修短随化 修短:长短,这里指寿命的长短 |
A.当其欣于所遇/而君幸于赵王 |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C.已为陈迹/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D.夫人之相与/耳得之而为声 |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
B.选文第一段,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
D.文章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